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41788|回复: 290
1#

其实把水星的1812抓来看看,就不会觉得上面的波形是很大的问题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其实双方有不同看法,各自举证就可以了.光说对方不对,自己又没有证据,这点就不好了,拿出"专业"头衔"压人更没意思了.事实上大部分专业人士,特别是国内的,并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否则我们也不用讨论专辑的音质好坏了.如果"专业"人士真得都很懂,那么我们接触到的都是hi-fi音质的碟了.felixcat的观点并非总是正确的,但至少他也言之有物.如果不同意见的一方除了人生攻击,和拿出"专业"头衔压人以外,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资料,证据,这样也给我们旁观的人一个学习的机会.少争吵,多举证.
TOP
3#

混音师这种做法应该也是他个人的一种取舍,审美观点.

他不压缩动态,所以只能削峰了.如果LP上面没有这个问题,那么动态肯定是压缩过了.还是发张DVD-A算了.国内SACD已经有人发行过了,既然这张专辑是96/24录音的,做个DVD-A先锋吧.
TOP
4#

felixcat 在 2005-12-19 11:33:32 发表的内容
有机会我把其余几张都拿来测试一下。我之前以为这种“剪刀”方式只有在80年代的一些流行乐CD上才会出现;令我惊讶的是现在21世纪了,竟然还有人会用这种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混音制作。


你有点搞混了,其实动态削峰的情况在80年代的时候很少出现,而是在90年代中期,随着PCM制作软件的处理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方便,才开始被滥用的.

The Death of Dynamic Range
http://www.mindspring.com/~mrichter/dynamics/dynamics.htm

而且我觉得这种专辑,古典类型的,和流行乐虽然结果类似,但原因不一样.
流行乐,就是为了提高音量,动态其实反而减小了.

顶楼这张专辑可能是因为没有压缩动态所以产生了削峰.
TOP
5#

一个客观事实是,这张专辑在制作成CD的时候,没有控制好动态范围.有了削峰.96/24制作不是一个藉口.因为现在新发行的专辑,有几张不是混音的时候使用96/24格式的?

关键是在削峰(因为动态范围不够),和压缩动态两者选一的话,大多数人还是偏向于后者的.当然实际听感可能不一定可以反应出削峰带来的弊端,因为不同的解码器由此产生的影响大小不同,有些解码器的oversampling滤波器,对达到0db的数码信号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失真,有些没有明显影响.同时具体的音乐内容也是影响听感的原因之一.
TOP
6#

http://www.stevehoffman.tv/forums/showthread.php?t=47164

Keane 的 Hopes and Fears SACD

上面是SACD层,下面是CD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