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赫特的《鳟鱼五重奏》 [复制链接]

查看: 14941|回复: 71
1#

我收了一张REDLINE版的,演绎得很不错,但是音效比较一般。。。

serpent123 在 2005-5-3 17:23:10 发表的内容
不知跟红线系列的比音效差多少?
分享 转发
TOP
2#

同意,此版本的弦乐部分好像偏向一边,不过演绎真的不错。。。

Dr kuang 在 2005-5-3 21:27:12 发表的内容
上面提到的几个版本都曾经听过,这个曲目的录音版本多不胜数,如何取舍确实难以定论。上面这个版本我也很喜欢,既买了CD,后来又买了LP。
只不过关于录音,可能是大家欣赏的方式,我就有不同见解,尤其是弦乐部分,这个录音并不出色。而且,我自己使用和楼主相同品牌的监听耳机六年多,非常残酷,至今还没学会如何在耳机中听音场的深度。
TOP
3#

正是FELIXCAT兄所说的情况,但是现在正价版已经买不到了,可惜!另外,邝版推荐的几条鱼做封面的布伦德尔的版本也很不错。听说海布勒和格雷米欧等的另外一个菲利普版也是精品,也已经买不到了,封面是一条鱼的。。。

felixcat 在 2005-5-4 2:54:25 发表的内容
刚才在基点站上下载聆听了邝版上传的此录音的EMI红线版的第四乐章。同时和自己的正价版作了多番比较。

首先,和手头的CD比较,mp3肯定没法比。所以我对我用CD用Lame压制成的mp3和下载下来的红线版mp3作比较。因为Lame的算法相对来说都是固定的(或许邝版使用的Lame的版本和我的一样呢),比特率都比较接近,所以估计比较mp3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来CD之间的某些差别。

第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乐器的形体,红线版比正价版“肥”并且“朦胧”,估计这个差别是由于下面的第二个区别所造成的。

第二个差别便是声音的回音,红线版比正价版重,这也造成了形体肥和朦胧。其实这是EMI ART技术的一大通病。可能EMI想体现出自身品牌录音的“醇厚”的特点,所以在很多经过ART技术处理的再版片里增加了回音,使得声音听上去底比较“厚”,音场似乎更加广。但我觉得这种处理恰恰会伤害了EMI本身的那种自然醇厚的声音,变得是“假醇”了。

听听钢琴的声音就知道了,在第四乐章,钢琴进入之后的第二个主题,在正价版里面,琴音粒粒清楚,并且高音的击键能够听到钢琴特有的木质感觉;但是红线版里,钢琴的声音就有点像从棉花里透出来一样。

同时弦乐的高频延伸也受到了影响,请留意上面一段提到的钢琴进入之后的第二主题的时候,小提琴在高音区演奏一串串俏皮的颤音,聆听正价版的和红线版就能发现前者的质感一流;而后者则有“发乌”“发紧”的现象,清晰度不够。

正价版CD的最高电平只是用到的CD格式的55%,所以应该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动态的;而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我们无法用LP来进行客观的比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