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关于丹拿C4 ATC BNW...(作者:阿昆 时间:05-09-13 03:46 点击数: 42) 诸如BNW ATC 丹拿C4等顶级型号均有与之相匹配的中置,环绕等顶级型号音箱,在一般发烧友心中即使玩HI FI的两声道也要用到麦克莱文.KEYLL的高级型号方能感到有料,而欧美HI END功放厂家甚少做AV器材,令我不解的是:难道用万把千元钱的马兰士,雅玛哈AV功放去推上述这些天价音箱?像ATC100岂非这些乏乏之日本机所能憾动!没有一千八百W的功率只能兴叹.即如此不知DX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 (作者:ldh 时间:05-09-13 08:22 点击数: 21) 能够买的起上述音箱的就能够买的起响应的功放去推,不会去买YAMAHA。MARANTIZ之流功放去搭配的。更不会使用那些什么顶级的AV功放去推。而是动用了多台HIFI使用的高档功放另加DTS`AC-3 解码器。因此AV要想玩好要花费的代价也是高昂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既然是玩AV那么又有多少是为的去欣赏音乐的?而那些音乐迷又有多少是玩AV的?
呵呵。。。现在收到的 (作者

HL 时间:05-09-13 12:01 点击数: 20) 多(5)声道SACD多了,就有了玩多声道HiFi的梦想。
不过在此之前,要等政府的房地产铁碗调控政策“大见成效”,大房子的价钱大跌,我又攒够钱买它一间,才有可能。
玩多声道我可是比较先锋的。 (作者:Jim Wang 时间:05-09-13 14:26 点击数: 27)
我是前面三个ATC 100主动式,中置是定做的。后面两个ATC50主动式。访置严格地按AES的多声道的标准。但是,SACD机和前访就比较差。分别为Sony NS775和Rotel的。当初曾打算用三台ARC Ref的前放,但后来因对SACD的前途不看好而放弃。当然,我想我还会卷土重来的。我深信SACD要与LP的imaging比一下儿的话,多声道是唯一的出路。多声道也使我们更接近真实的现场。我大概可以讲这句话。CD要胜过LP的话,1。改变重播的方式,比如SACD或其它。2。多声道。
从多声道的SACD机来讲,除了Sony自己的外,EMM Labs是唯一可以考虑的。但2万美刀。我是相信胆前放的,故对EMM Labs的多声道前放不看好。除此之外,好的多声道前放还没听到过。Sterephile曾介绍过一台胆的多声道前放。Copland好象也有一台。
如果喇叭不是主动式的,那也真是够麻烦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水准的多声道就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AES的摆位标准,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很多讨论的前提就不存在,这也是一个大难处。用我的名字往下搜,可以看到当初我对多声道的看法。不过有点是肯定的,那一天我还会弄回多声道的。
严重仰慕 (作者

yz 时间:05-09-13 23:06 点击数: 21) 老兄在哪?真想亲临实地考察。
美国 (作者:WEISUN 时间:05-09-14 00:08 点击数: 22)
"我深信SACD要与LP的imaging比一下儿的话,多声道是唯一的出路\" (作者

HL 时间:05-09-13 23:39 点击数: 21) 我同意。否则SACD死定!
同样地。。。 (作者

HL 时间:05-09-13 23:47 点击数: 19) 如果SACD真要对CD有所超越,多声道是唯一地出路。否则还是死哽。
模拟多声道? (作者:壮乡矮马 时间:05-09-14 01:25 点击数: 25) 不知道mbl的三声道前级(非数码)效果如何,能否成气候?虚拟环绕声是否有前途?
不知道MBL的三声道前级,故不能谈 (作者:Jim Wang 时间:05-09-15 12:41 点击数: 17)
不知道你讲的虚拟环绕声是何东西。不过据我所知,有人用DSP的电脑卡来处理两声道的信息而达到环绕声。这就是Ambiophonics的一部分。Ambiophonics可翻成围绕声以区别于一般讲的环绕声。围绕声和多声道都是以两声道为基础的,但围绕声的两声道是不同于一般的立体声的两声道。其基本理论是要取消两声道中左右声道的相互干扰。今后有机会的话,我可以来介绍一下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是一位美国百万富翁发烧友提出的。但这个理论并没得到大部分工程师和发烧友的赞同和认可。只是一小部分的人的观点罢了。有机会的话,我们也可以来谈谈这个理论的缺陷。当然,更重要的是实际的听感。前不久,有位老先生在hifi168试图来把Ambiophonics介绍一下,其用心是好的,但其英文的翻译能力还是很有限,不得要领。
图是他的30声道,24个静电喇叭的系统。这也是他的家。九个Tact DCS房间音频较正器按照实际的音乐厅的频响曲线来轿正。
这是由一对静电喇叭构成的中置 (作者:Jim Wang 时间:05-09-15 12:43 点击数: 17)
这是由一对静电喇叭构成的后置 (作者:Jim Wang 时间:05-09-15 12:44 点击数: 16)
这是由一对静电喇叭构成的高度喇叭 (作者:Jim Wang 时间:05-09-15 12:46 点击数: 17)
从图中可见他的房子之大。
Jim Wang兄,你现在为啥放弃多声道? (作者:amati 时间:05-09-15 20:46 点击数: 15) 原生多声道软件少?
还是一时找不到处理器去把两声道软件处理成环绕效果?
主动式的音箱故障率会更多吧? (作者:wxm 时间:05-09-16 07:05 点击数: 12)
看电影或听音乐要追求顶级音效,左、中、右声道使用的音箱 (作者:amati 时间:05-09-15 20:34 点击数: 17) 最好一样。
横卧的中置箱没站着的好声。
没错,而且中央声道用两个音箱比一个音箱好。 (作者:sg 时间:05-09-15 22:44 点击数: 21) 虽然中央声道是单声道的,但用两个音箱后声音更平衡。
两个中置并联吗 (作者:阿昆 时间:05-09-16 01:12 点击数: 15) 岂不是导致阻抗与主音箱不一致
不是音箱并联 (作者:sg 时间:05-09-16 08:19 点击数: 15) 从DVD或解码器中央声道输出分成两路(用个一转二接口,一般为RCA口),然后就用两声道前后级或合并机接一对音箱,这当然是对中央声道用独立功放来说的,如果用5.1的AV功放就不行了。我的5.1全部用独立功放的。
先得纠正一下。 (作者:Jim Wang 时间:05-09-16 10:53 点击数: 14)
上面我称之为中置的应为前置。这是ambiophonics的一个和一般地说立体声不同的重要方面。Ambiophonics的喇叭的摆法如图。今后有空我会再作比较系统地介绍ambiophonics的理论。
至于为何放弃多声道,原因有好几个
1. 缺乏好的,象ARC Ref等级的多声道前放。
2. 我现在是用ATC50和ATC100叠在一起的,一当叠上,拿不下了。要比单个的50或100好很多。而且主要的音源都是两声道的。
3. 而且当初EMM Lab的东西还没有民用化。当初可选的只是Sony777XA。
4. LP让我更多地关心音乐本身。
多声道的SACD不用机外的处理器,它五个输出已不是数字的了。
主动式音箱不一定会故障多。
现在SACD机有多声道数字输出, (作者:amati 时间:05-09-16 22:33 点击数: 15) 可惜市面好像还没见到欧美的解码器支持。
Jin Wang兄让小弟大开眼界! (作者:壮乡矮马 时间:05-09-18 13:31 点击数: 13) 小弟所说的虚拟环绕声是指在使用立体声软件的情况下,用一对或三只音箱(一只作中置)来虚拟出环绕声。
从欣赏音乐的角度来说,脑后声是不需要的(没有乐器在身后响的道理),因此用一对后置音箱来增强空间声的做法还是太奢侈了,而且也多有不便。
如果效果都差不多,那么简单的配置一定会在实用性上优于复杂的配置,真的盼望虚拟环声能迅速发展并成熟起来。
哦对不起,是Jim Wang兄 (作者:壮乡矮马 时间:05-09-18 13:34 点击数: 9) 。
我称这为环境残响 (作者:recorders 时间:05-09-18 14:39 点击数: 10) 我是用一对书架箱做环境残响的,这样可以增加空间感。
只靠前面音箱,没法把音乐弥漫整个空间。 (作者:amati 时间:05-09-18 20:32 点击数: 9)
新的DD+,还有设有天花、地面的声道。
如果是如你所说虚拟环绕声, (作者:Jim Wang 时间:05-09-18 23:06 点击数: 8) 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不是说多接个喇叭就变为环绕声了。就是可以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通过某种计算,把两声道的信息分割多声道也是没有前途的。这是因为多声道要从CD开始。而且,这种类型的多声道没有大公司为其执牛耳是不能得到推广的。在多声道SACD存在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多声道大不了是烧友实验性的东西罢了。从原理上来讲,虚拟环绕声是种妥协。即然妥协了,为何不用一中档的多声道SACD,用书架箱了做后置呢?
尽管脑后没有乐器,但后置大部分是音乐在空间中反射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