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复制链接]

查看: 7375|回复: 27
1#

回复: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综合考虑演绎和录音,不推荐50年代之前的大作品(交响乐,管弦乐,爵士大乐队,歌剧)唱片.
其实单声道,双声道,多声道录音分别适合不同的音乐类型,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如好的单声道录音胜过大部分的立体声录音,甚至最新的多声道SACD,这类例子并不少见).
单声道天生匹配独奏类作品,如提琴无伴奏,器乐独奏,钢琴奏鸣曲,人声等.
双声道的范围较广,从4件乐器的室内乐到贝交.
多声道其实很没意思,看电影还好,听音乐就很不真实,除了马勒,瓦格纳(也许还有我不熟悉的先锋作曲家)的巨型作品以外,实在想不到多声道有啥用.对多声道SACD/DVD Audio的钢琴独奏录音持强烈否定态度,点声源硬要做成多声道,那只能是噱头,是音效的堆砌而不是音乐表现.
本人的观点可见老贴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14273.aspx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07-5-20 11:14:00 发表
演绎好坏是很主观的事,但录音好坏是客观存在的。

有点绝对了。演绎也有重要的客观标准,如小提琴的音准。虽然音响烧友不太关注,但专业人士或资深乐迷是把音准作为首要标准来谈的。
录音好坏有时更主观,特别是少数几件乐器的录音。因为大多数常用的标准并不适用,如频宽大,讯噪比高,声道分离度高的就是好录音吗?
其实录音和演绎是一个整体,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彻底分开谈的,特别对历史录音。
TOP
3#

回复: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原帖由 hav 于 2007-5-19 18:07:00 发表
自从发现演绎的魅力,尤其是富特文革勒演绎的魅力后,我就不那么在乎录音了。以前总有一种思想:单声道的坚决不买、不听,立体声才能听。这个思维定势一打破,突然间发现多以前令人迷惘的选择突然变得清晰了——单声......

大彻大悟。世上少了一个注重音效的烧友,多了一位听音乐的乐迷。单声道或许少了感官刺激,但却能让你听到更多的音乐。
TOP
4#

回复: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关于演绎水平有硬技巧和软技巧之分.不可否认现在的硬技巧是越来越好(相对而言软技巧是一代不如一代),十多岁就能拉帕格尼尼的大有人在.什么连顿弓,双泛音,高把位上的连续揉弦都不在话下.但有这些就能称为Master吗?老奥就是典型的例子,论硬技巧他在同时代的大师中是稍逊的,比如他没学会连顿弓(用连续的跳弓掩饰),但不妨碍其成为Master.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其软技巧.
软技巧涵盖的范围极广,以提琴为例如标志性的发音(tone),揉弦,天赋和努力,人文情怀,继承并创新,忠于原著同时渗入自己的人生阅历,博览群书,谦逊自律,等等.咋一看好像和演绎关系不大,但只要具备以上的大多数并且有过得去的技巧就有成为Master的潜质.
说回现代的演奏家,硬技巧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出在软技巧,太多的急功近利,急于成名,太多的唱片可供模仿,太多的演奏会需要奔波,太多的现代审美倾向需要迎合.少了面壁十年独自求索的气概,少了独自思考突破前人的创新,少了淡泊名利艺术至上的信念.
时代在变,古典音乐在没落,现代演奏家也很难超越前辈的丰碑,这是事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