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民乐的发展是否日渐式微? [复制链接]

查看: 5356|回复: 31
1#

谈到中国音乐本人也在此发表一些感言.从我开始接触音响至今虽然不很长.但也有将近十年多.期间也搜集了将近千片的CD.但回想了一下.在我所有CD中.好象还没有所谓的正统的中国音乐吧.自己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到底原因为何.想了想.市面上如果要找片如此类的CD.还真的不得其门而入.归究其原因的话.其主要原因应是市场的关系吧.映像中.好象中国音乐一直是摆在较冷门的地方.且其出版的片数也有限.在加上会去购买此类CD的人.也必须对此类音乐有一定的研究.如此的恶性循环.因此便造成大多数人都对中国音乐一知半解.必竟较冷门的乐曲出版商是不会有兴趣的.(映像中好象大陆出版的CD较多)国内也有像温金龙等的演奏家(但其演奏的曲目也不是正统中国古典乐).其实我听音乐也并不是非什么不听或固定只听什么音乐.在我认为.只要音响有足够的水准.不管听什么音乐我都觉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若硬要说其缺点.也只能说听得习不习惯而已.所以像我买CD.(不管古典或流行)几乎很少买到从头到尾的曲目我都非常喜欢的CD.大都是两三首听过.其余的听着听着也就觉得好听了.所以我从不相信出版商所谓的曲曲动听等的话.(因为太过主观).若它换言之.以曲曲耐听的话.我勉强可以接受.毕竟我觉得听一片CD也须要去习惯其风格与感觉.谈到刘仁阳先生.从本人阅读论坛开始.便相信他的才华.虽然他所评论的CD我也大多没有购买.但从刘先生的评论中.所获得的除了唱片的评论外.还有欣赏音乐的基本知识.也从中让我了解到欣赏一片好的CD该有的理念及精神.从阅读中虽然还没听到推荐的CD.但刘先生已先将其中的意境表达.我个人觉得.读他的文章.其推荐的CD好听与否在于其次.重要的是.从他听音乐中让我了解到.他对于演奏者.乐师.录音师..等等的尊重.实在让我非常感动.试问各位.您家的CD有多少是只听一次的装饰品.一张CD的出版.其幕后又有多少默默的无名英雄.相信很少人会将从CD店买回CD后.回家什么事也不做.专心的听完这片CD?由此看来.便可了解身为评论员.(不管评论硬件与软件)其专业的精神与热忱是值得敬佩的.虽然评论的结果.各界的认同结果并不一定相同.但唯一让大家一致认同的.便是他们的专业精神不是吗.
Joey.
论坛做的事情,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刘总编不必太客气,大可以大声说出来, 一方面是号召,另一方面则是让诸如我这样的论坛新读者了解一些论坛过去的光辉 和灿烂。
论坛如果真的做到了50周年,我相信我还看得到(嗯……再过四十年,我不过六十 多岁而已,还没有什么问题),到时将600册音响论坛摆出来,何其壮观!论坛可 能做不到50周年,但是只要论坛在一天,论坛对于中国音响圈子、音乐圈子的影响 力就不能小视。刘仁阳顾问的文章好不好?当然好,不但好,而且还是一流的文章 ,无论是内容还是深度,都是其它我读过的文章难以比拟的(音乐课本除外)。单 是这一点,就足以让论坛影响力更加深远了。
中国音乐的前途在哪里?我这样的小人物当然没有置喙的余地,关键是现在说话能 够得到社会重视的人为中国音乐说话疾呼,才是真正有用的。
关于中国音乐的讨论,我想可以告一段落了。如果蒙论坛各位不弃,论坛不妨开始 为中国音乐写一些文章吧
GEORGE
o everybody:
就前几天George先生所提出的观点,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提出以求各方指教。 何谓中国音乐呢?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是不论任何在二岸三地所制作出来的音乐都叫做中国音乐呢? 就我浅薄的看法,几乎现在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是西洋音乐,只不过其歌词(恰巧)是中文罢了。 何以谓如此呢?就指现在年轻人最为流行的Rap而言,就算歌词是中文的,其乐曲形式,风格等等 有什么中国可言?Rock?Jazz?现在所买得到的流行音乐有哪一个是中国的呢?
邓丽君唱歌好不好听?费玉清好听吗?他们二位声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音色一致 不管高低音他们的音色都一致-一样的柔和好听。所以我都很欣赏,但是他们的歌曲风格互异,涵盖 面都很广,你会去检视哪一首用中国传统编曲法所编而哪一首又是用西洋的方式去编的呢 ? 恐怕只有一件事是您所真正要求-----那就是这首曲子好不好听。
西洋音乐,尤其古典音乐的发展是其来有自的,交响曲的形式与编制绝对不是一日成形的 而且西洋乐器的各部份(如弦乐,管乐)音色因为较接近,所以适合合奏。中国乐器自古以来 就甚少合奏,只因各项乐器音色相去较远,合奏不易取得平衡。这不是孰优孰劣,只是合适与否 罢了。
所以我认为不要在说什么媚外这种事了,喜欢就听,管他是中国西洋,交响曲也好,阿吉仔也罢, 只要能达到听音响的乐趣,那不就够了?
才疏学浅,请多指教,谢谢!
tubahorn
分享 转发
TOP
2#

有意思的讨论,6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什么改变

应该是醒醒的时候了!
一口气看完了五期的音响论坛(115--119)和五期的香港HIFI音响,有些迷惑 要请刘大人和各位编辑大人为小弟解答一下。
先举个例子好了,大家请看﹕
119期音响论坛一共361页,广告112页,硬件评论221页,音乐评论28页。我们 不说别的,只说这28页的音乐评论。刘仁阳先生的“刘仁阳谈唱片”和另外一 个专栏占了16页,里面扯的全是外国音乐;“新片焦点”12页,介绍唱片一共 是31张,凡是和中国能够扯得上边的唱片算来不过5张。按照论坛的排版来看, 2页尚不足。总体来说,中国音乐方面的介绍仅占7%。
147期HIFI音响音乐版一共112页,广告28页,软件介绍84页。其中和中国音乐 有关的专访4篇,9页。大约占11%。
这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大家看明白了吗?
不管是香港HIFI音响,还是台湾音响论坛,都忽略了中国音乐。不是没有,如 果完全没有的话,像笔者这样的读者大概还可以想﹕“嗯,这是专门介绍外国 音乐和音响的杂志。”但是现在,笔者连给自己找借口的机会都没有。音响论 坛也好,HIFI也好,都媚外!特别是论坛的刘仁阳先生,我看了他五期的评论 和网上的文章,中国音乐?蔑如!不知道是笔者看得少还是粗心,反正笔者就 是没有看见他给中国音乐做评论。自刘先生以下,论坛的各位大人们似乎也有 这个毛病,就好象完全看不起(看不到?看是看见了,不过就是不屑多加笔墨 去评论吧?)中国音乐一样!
音响论坛是专门介绍音响器材的杂志。
正确,笔者还要给说这句话的朋友用力鼓掌。
只可惜我要告诉阁下,音响论坛就是过万期,如果中国音响圈子对于自己的音 乐的态度还是这么根本就不入流的话,我们不过是一群可怜虫罢了!
对自己的精神财产都不注重的民族,器材再好、杂志再好、又有什么用?
问问各位,凡是年龄二十岁以下的少年之中,知道《寒雨曲》是谁唱的人有多 少?知道《郊道》这首歌的人有多少?知道邓丽君小姐成名曲是什么的人有多 少?翻开音响杂志,关于软件介绍篇,笔者看见的就是巴哈、莫扎特、贝多芬 !我不是说他们不好,只是想问问,外国人几百年前的艺术精品固然值得我们 欣赏,可是我们几十年前的艺术精品现在又有谁记得?谁欣赏?
欣赏音乐当然要有文化背景,至少要懂得音乐是什么。不过别和我扯什么“音 乐无国界”,各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不同,审美情趣不同,音乐自然有分野!个 人角度来说,你当然可以只接受外国的交响乐,而视中国的音乐蔑如;但是做 公共文化事业的人绝对不可以这样!笔者有一个做电子休闲(网络)杂志的朋 友根本不看香港电影,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是他从来不在他的杂志上提任何有 关电影的事情。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因为他不打算给别人一个印象,就 是中国的电影根本不入流。中国电影入不入流是一回事,但是文化上面的误导 则是另外一回事!刘总编,刘顾问,你们做的就是在误导读者,让读者觉得中 国音乐不登大雅之堂!
当然,两位先生和其它的先生们大抵没有这样的意思,至少不是故意这样这样 做的,但是你们的文章的确在误导着读者,让他们以为在高级音响上听张学友 的《吻别》是没有品味的事情。因为你们从来不认真评论一张中国的唱片!不 管是张学友的也好,刘德华的也好,老一些诸如费玉清邓丽君的也好,你们没 有以评论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牄》那样的认真态度去评论一张中国人 的唱片!
刘仁阳先生,请问你,中国唱片(大陆、台湾、香港)之中一张好唱片,值得 您提笔评论的,这样的好唱片,一张都没有吗?台湾出版唱片总数不少于十万 张,要出十万张音乐精英CD当然是天方夜谭,但是十万张唱片里面一张值得您 正眼一顾的好唱片都没有吗?
我看这根本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心态问题!
刘仁阳先生(抱歉我一直点您的名字,因为您写外国音乐评论的文笔实在太好 了),我想请问您,您听过多少中国的唱片?流行音乐、中国古典、中国交响 乐队的作品、中国歌剧,您听过多少?里面一张好唱片都没有?还是您根本就 是不屑于去听?去了解?
我一点也不反对您写外国音乐的评论文章,您写的好,比香港的写手写的好。 我是专门做文字工作的,我看得出来,您是有下过功夫研究的。但是,中国音 乐的历史、中国音乐的逸事、中国音乐的辉煌,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了吗?
我看不见得。何妨将论坛关于音乐方面评论介绍调整一下?西洋音乐再好,翻 来复去亦不过如此而已。中国音乐已经留下了太多的空白,论坛如果是以推广 音乐文化为己任的杂志,不妨给中国人写写文章,写一些中国的音乐,流行音 乐也好,乐器也好,笔者希望看见的不再是满本的莫扎特贝多芬,至少要给中 国音乐一些空间。
期待论坛上会有关于温金龙先生的二胡CD的评论,希望看到评论周华健新唱片 的文章……
听说音响论坛还有一本专门介绍CD的姐妹刊,可惜在美国买不到。但是论坛既 然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华文刊物,就应该有一个自觉。固然介绍台湾音响器材非 常重要,但是介绍我们本民族的精神财产其实更加重要!物质会消灭,而精神 会长存。
GEORGE
综合回答: 实在太意外了,一天之中竟然涌入了大量信件,而且都是长篇言论,有机会来帮论坛写稿子吧! 1.高音单体凹进去,编辑部最常使用的方法不是用针搓,而是用纸胶带粘出来,切勿使用塑料胶带,因为有时候会脱胶,以至于越搞越糟。 2.低音单体的防尘盖若凹进去,可以利用吸尘器吸出来,记住在吸尘器前面加装一个小网刷﹙这样形容对吗?就是附刷子的吸嘴﹚,这样就可以控制吸力,并且将防尘盖吸出来。
关于中国音乐,有几项解释: 1.刘仁阳谈唱片的挑片标准,只在于演奏与录音水准,而不在于是不是中国或西方音乐,如果有CD同时符合演奏与录音皆高水平者,就有被介绍的机会。过去至少曾经介绍过中国音乐﹙如阿姐鼓及中国古琴﹚,虽然比例较少,但却是难得的好录音及演奏者。其余中国音乐如周华健、周慧敏、赖英里、温金龙等,演奏及录音尚不到录选的要求标准而已。 2.音响本来就是要听音乐用的,没有人规定音响系统必须播放什么样的音乐才行,只要你高兴,每天都听中国音乐也行。 3.刘仁阳顾问恐怕是音响迷之中音乐听得最多的人,即使是音乐教授在刘先生面前都得尊敬三分,他听过的中国音乐恐怕比大部分人听过的CD来多。 4.如果您发现有演奏及录音皆达世界水准的中国音乐,欢迎提供CD编号,我们将尽力寻找并且评论,若录取者当大力介绍。

江俊德
给诸网友
论坛是大家的,这句口号恐怕有人听了会觉得肉麻。但是,如果说论坛的网络留言板是大家的,我想众网友一定觉得很中听。
的确,论坛的留言板中经常会留露出一些思想的探讨以及反思,大家的用词也比较理性。似乎,音响论坛的读者舆论坛一样,具有一定的理性与相对的感性。尤其是george,在网络上打了那么多的中文,我不知道它的中打速度是否具有专业水准(也就是像我们编辑的水准!)啦。即使有,要打那么多字也不容易。所以说,他的热忱令人感动。
说起中国音乐,我想每个人对于自己血液里流的DNA都免不了另具情感,这是非理性的,也是纯感性的。所以,提到中国音乐难免就会百感交集。从十几年前我就像George现在一样,对中国音乐充满热忱。我自己也很留意台湾的唱片、台湾的录音室、台湾的录音师。如果George看论坛够久,自然就会知道论坛其实有人在关心这些事。只不过,论坛并没有将中国音乐当作己任,也没有想过如果论坛不谈中国音乐(或台湾录音),中国音乐就会衰败。事实上,就我所知有不少人都再做这个努力。别的不说,雨果唱片的老易就是其中之一。台湾的上扬唱片也是其中之一,滚石唱片也是其中之一。如果要说个人,以前一流录音室的陈建华也是其中之一,雅弦录音室的陈建平也是其中之一,专录古典音乐的宋文胜也是其中之一。如果要举例,还有很多。
很多人都在关心中国音乐,很多人都在默默的出力;其中有些人会浮出来,有些人则一直没有机会。George,您不必担心没有人理会中国音乐,其实分分秒秒都有人在关心中国音乐,只不过有些人曾经关心过后来退出,有些人一直在关心。
刘仁阳每期才选几张CD我想他不必背负中国音乐的原罪(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他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西洋音乐与中国音乐其实都有机会给他写到。就算他每个月写一张中国音乐,中国音乐也不会因此就改变多少。我的意思是:水流湿,火就燥,中国音乐会怎么样就让他怎么样,有时候强求是没有用的。假若强求有用,中国音乐早在六十年代就应该飘扬全球,当时大陆有那么多菁英份子在搞民族音乐。
论坛虽然有自己要走的路,不过包容性也很强,我们随时在体察大潮流、在接纳读者的意见。当然,我们不是什么意见都接纳,否则就会莫衷一是了。
目前,二岸三地的中文网站沟通没有问题,其它地方如果有中文系统当然也没有问题。我很希望透过大家的努力,把论坛的留言板变成全球华人音响迷的经验知识交换中心,让各地华人的音响观念、水准都能够等量提升,这是音响论坛的心愿之一。当然,我们也必须好好经营论坛的网站,让更多有用的知识传播出去。
刘汉盛
回DAVID兄﹕
我无意给刘仁阳先生上纲或者上线,第一,我的资历根本没有办法和刘先生这样的宗师级 人物比(别怀疑,这是真心话,刘先生的文章我非常喜欢,只是在角度和选材方面有些不 满罢了);第二,我相信我听的唱片总数连刘先生一个零头都到不了,所以我也没有对刘 先生文章内容的发言权。
但是我却希望刘先生能够参考我的意见,多开辟一个栏目,比如每期论坛随机抽一片中国 音乐CD,流行音乐也好,古典音乐也好,民歌也好,就这一张CD提出他宝贵的意见。相 信只要做个十来期,至少台湾音乐圈子就会得到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叫做好CD,什么 叫做好录音,什么叫做好歌曲,什么叫做好艺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恕我狂妄 ,台湾音乐水平一直是二流(可以我还说高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台湾音乐没有一个明 确的标准。什么是好音乐?我家歌手的音乐就是好音乐!这象话吗?张菲当然可以在综艺 节目上说违心话捧红一个歌手,但是他捧不红台湾的音乐!他捧不红中国的音乐!不是说 张菲不行,而是中国的音乐本身有缺陷,难以捧红!所以我才说,需要精英人物来写,需 要精英人物来指导,需要精英人物来提出意见。艺术这个东西不是炒菜做饭,我们老百姓 随口说说的东西也可以上桌子。艺术是一个专门的学问,所以需要专门的人材来进行这方 面的工作。
刘先生评论唱片的标准我倒是可以接受,因为他是精英。但是他评论的范围我却无法接受 ,因为中国音乐和西方的音乐根本就没有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国的音乐中间有几百年 时间的空白,战乱和人为的破坏让中国的音乐停滞。所以中国音乐现在看起来不如西方音 乐来得好,演奏不如人家,录音不如人家。这是中国音乐自身的错误吗?
不然!
刘先生或许会明白我的意思了。你的标准貌似公平,其实骨子里面是不公平的。对于弱势 的社会团体政府尚且要加以保护,更何况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产?刘先生,给中国音乐 一个机会,不要多,一个月多评论一张中国音乐CD,多大用处小的不敢断言,但是至少没 有坏处,不是吗?
很抱歉占了版面写了这么多,我希望我写的这些肺腑之言有人能够看进去,有人能够理解 ,我便觉得不枉了。
GEORGE
回江编辑大人﹕
您说的其实就是问题所在。刘顾问听过的中国音乐非常多,那么实在是我辈之福。因为中国 音乐录制水平不算世界顶尖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所以才需要像刘仁阳先生这 样高水平的人来提出问题所在、来指出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前途!一味的为了自己的品味而 舍弃了更大更重要的族群,不但是刘仁阳先生的遗憾,更加是中国所有喜好音乐的朋友的遗 憾!所谓“春秋责备贤者”,我不敢自称自己的一支劣笔可以写春秋,但是我的笔是用来表 达自己的意见的。所以我想借论坛一角,希望大家能够舍小部分西方音乐而就一些中国音乐 。中国的爱乐者有多少?我没有准确的概念。但是我想应该不少于一亿人吧(海内海外都算 在内),一亿人不要人人都只听中乐,只要有一半人分出一半时间来支持中国音乐,中国音 乐也不会沦落到现在这样的地步要向世界跟风!
中国音乐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子,问题是大家支不支持。刘仁阳先生也好,刘总编大人也好, 江大人也好,都是华人音响界中有份量有地位的人物,你们不支持,你们要躲在象牙塔里面 为了自己的品味而妄顾大众,我们这些升斗小民有什么力量来支持中国音乐的前途和未来? 自己的一时想法、品味、自由、格调固然重要,但是应该想到,各位都是精英人物,舍己为 人这句老话总该听过吧?
中国音乐是我们的精神财产,再烂再次再粗制滥造,也需要慢慢的调整,慢慢的改变。中国 人被外人骂了一百多年,就是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东西。孔子的东西有好有坏,柏杨一竿子全 打倒,毛泽东一竿子全打倒,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可怕的断层。现在则是中国现代文化要出 现断层了。可是我们偏偏只看到了别人的好,连屈尊听听自己的唱片都不肯。不能不说是遗 憾了。江编辑大人,中国音乐不管是流行的还是古典或者是后现代的,我们这些读者推荐是 一回事,贵刊就不能自己找找来试听吗?我不相信每一期论坛介绍的西洋音乐CD都是读者推 荐的,如果把搜罗西洋音乐的精神头拿到搜罗中国音乐上面来,相信贵刊的销路会更好!毕 竟市面上最便宜,最常见的不是西洋音乐,而是中国音乐。
不妨放下身段,为更广泛层次的民众们写一些贴近生活,贴近流行的文章。
GEORGE

to:GEORGE 兄
我个人对您所提的见解真的很感动,而且也知道您急的是什么,但留言板里可能也不能完全表达您及我的思想,所以下文也不太能够完全表达我的意思,也可能「铜臭味」重了一点,请见谅。
有关您提的「“什么叫做好CD,什么 叫做好录音,什么叫做好歌曲,什么叫做好艺术”.....」,您的立意是很好,但问题是如果其它的乐界人士不赞同刘仁阳前辈的音乐及音响美学那怎么办呢??
要其它同样搞音乐搞艺术的人听进去他人的意见就很难啦,毕竟,艺术是很主观的,所以才会有那么人各搞各的,艺术也因此而会活泼,不然岂不是变成「一言堂」了?就有我经验所知,很多喜欢古典的人对爵士音乐就不怎么喜欢,喜欢爵士乐的人对古典也不怎么会感动。
而且有关CD这种东西,说难听一点:「一旦做成CD,就是要拿来卖钱」。如果一般阶层的乐友不是很有兴趣,没有赚头的话,那不是一般唱片公司最佳的考虑卖点,我举个例子说,「客家音乐」如何能够在台湾像一般国台语歌曲般的引起乐友的兴趣及畅销,而且是多年持续的畅销,那不是好办多了吗?但我想您也知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是总统,也不能逼大家都听客家音乐啊。
但是政府机构的确可以努力去推广,努力去做,所以我认为应该大家努力写信给各政府官员,不要再让那些不做事只领薪水的诸公,继续把持着一些音乐界的大权才对,我想对于推广国乐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商言商,您可以去问一下台湾曾代理香港雨果的「众」家唱片公司,除了政策之外,雨果在台的代理权一直转换的问题可以深思一下,那些代理商绝对会吐一大堆苦水给您听,赔钱的生意做多了,有座金山也不够赔啊,如果乐友能够喜欢听国乐,买国乐CD,众唱片公司自然而然会制造一大堆的中国音乐出来,唱片行也会乐意的摆出一大面墙的中国音乐CD出来。
我的意思是,有时商人是很主动,但有时情势不明时,又可以说是被动的。
有关中国音乐的问题,我建议您可以直接mail给音乐时代杂志社的杨总编,他可以告诉您很多很多您想象不到的事情及内幕。不过我个人认为对中乐的问题,二岸三地来说,台湾的乐友接受度及推广程度,真的不如大陆及香港,您可以看看台湾一般学校的国乐团就知道了,这个是谁的问题呢?
我个人也很喜欢蔡琴老歌(但嫌低频录得太肥了一点,所以我不会认为是好录音)、国乐及中国音乐(可能老了,最近喜欢听古琴),但是要推荐给其它友人去听,就不太容易了,因为--我觉得很感动但也要他们喜欢听 & 听得下去啊!但我并没有说国乐及中国音乐不好听喔!我也不能因为友人不要听中国音乐而杀了他们啊!
我们可以尽力去推广,但年轻一代要不要接受,能不能接受,那就不能太再意了,因为有关任何国家的传统民族音乐、传统的纯音响系统、古典音乐都有这种问题。
如果您能以宏观的眼光来看世界各国家音乐的历史,您会发现有些音乐的确会慢慢的消失不见、或者吸收其它国家的乐风而转变、有些音乐在百年以后又会「出土」.....,原因没有什么,那个「时代背景」的一般普罗大众喜欢而已。
保存一种艺术的心态及欣赏一种艺术的心情,有时真的是二回事。
另一个问题,如果论坛一直把国产音响另列一个榜单,而不和其它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机一起比较的话,那会如何?我没有反国产音响的意思喔,因为我用的就是梁老大的天行者前后级。
如果大家对中国音乐的注意程度能像最近当红的萄式蛋塔就好了,但萄式蛋塔能够像豆浆和馒头那么吃一辈子吗?个人最希望的是大家都能永续的喜欢上中国音乐,进而去购买中国音乐,但是如何让消费者自己心甘情愿的挑出钱来,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因为要听中国音乐,那就要从「购买CD」着手。如果刘仁阳前辈推荐一张CD而能引起华人世界大卖,引起全世界注意,那刘前辈保证每天都会大笑几声。
最后,还是很高兴看到GEORGE 兄的见解,要是二岸三地有多位像您这么的人,那么很多事物的发展,会理想及快速许多。
林宏城

对于中国音乐的看法,在台湾,录音技术一定有,专业的录音师一定也有,但是为什么中国音乐发展不起来,并非是水准不足,而是在背后推动的人实在太少,以致于出来的CD多是用敷衍出来的,拼业绩(像一般的水电行,对于电源接线十分敷衍,只是两条现随便皎接,连绝缘都没有做好,十分危险,最重要的电表接地只是用一个铁钉打到地下,好象视安全于不顾,想想,人家是要技术,做事做的敷衍,将来有人知道是那边出问题,这个责任可不是那么的轻,也相对的为何会有那么多的DIY超市的出现,大家都对于施工品质不相信,所以自己做比较妥当。这帮忙朋友修理电灯看出来的,台湾的职业道德真的做的很差,难怪会有许多问题。问题大家都知道,就是前机天刚满一周年的灾变。)没有人真正去推动,去负责,台湾出的CD,永远不能满足需要,满足发烧友的要求。
真的不能做出好CD吗?当然不是,像音响大展的CD就是台湾人自己做的,会很差吗?
当然不会,这CD是吹毛求疵,精心制作出来的,也就是说,假如制片厂商肯用心去做,这CD一定有水准,不会是在路边摊摆的"3片200元"的那种。而有些中国的古争,琵琶音乐真的很好听,但却没有一张代表的CD,是不是很可怜?像日本推出的CD"鬼太鼓",是我喜欢的,他们除了录音器材讲究,连录音场地都很讲究,说说看,这样CD会做不好吗?
说了这么多,似乎没什么用处,只是看大家讨论热烈,发表一下心得而已,也浪费论坛不少空间,蛮抱歉的。但是期望,台湾的CD有出头天的一天。
Shiao
TOP
3#

刚刚下班回来,看到各位的留言和指教,在此先感谢各位(至少打这么多字也不容易啊!)的拳拳 盛意。因为留言比较多,所以我一并写在下面。
刘总编大概有些消沉,因为他说﹕“论坛并没有将中国音乐当作己任,也没有想过如果论坛不谈中 国音乐(或台湾录音),中国音乐就会衰败”。我其实不是很赞成他的话。我不妨告诉各位,在美 国的华文书局里面,台湾香港的音响杂志、音乐杂志全算在一齐,不超过七种,其中香港的占了五 种(指可以当期销售的),音响论坛是销路非常好的一本杂志,可以说,是国际性的华文音响音乐 杂志,不但台湾HIFI迷看,连我这样的大陆HIFI迷也看。因此论坛肩上背负的负担并非刘总编轻轻 一语所说的那样!论坛当然应该将中国音乐当做己任!难道论坛不是中国人做出来的?中国人对于 自己的音乐可以听之任之不理不睬之?
我看不行。论坛需要向社会推荐好的中国音乐,正如我以前写的,流行的,古典的,乐器的,民歌 的,都欢迎!我以前也来这里写写留言,为什么我会忽然写起这样严肃的题目来?
不妨告诉大家,我订阅《南方》电子时报大概已经两年多了,我非常喜欢这个刊物。它现在却因为 经费的原因,需要向社会征集捐款来维持。《南方》是社会、人文、历史、时事的综合刊物,它开 宗明义,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刊物。它不谋利。
一个不谋利的刊物尚且可以以如此高尚的情操作为指导思想,论坛是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广 的一本杂志,难道还学不到《南方》的一半?300多页的杂志内容,不要多,把10、20页抽出来, 介绍中国音乐,这是做不到的事情吗?
OK,刘总编说﹕“很多人都在关心中国音乐,很多人都在默默的出力;其中有些人会浮出来,有些 人则一直没有机会。George,您不必担心没有人理会中国音乐,其实分分秒秒都有人在关心中国音 乐,只不过有些人曾经关心过后来退出,有些人一直在关心。”
这实在太好了,那么,请论坛和支持我观点的朋友,从我做起。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论坛可以介绍多一些的中国音乐,而看到这些介绍文章的朋友,可以去书局买CD回来。这就是支持 ,从我做起的支持!
中国音乐的定义是什么?中国人做出来的音乐!这就是中国音乐!流行的,古典的,原创的,跟风 的,抄袭的,甚至把坟堆里面刨出来的古本音乐再重新演绎的,都是中国音乐!查理兄对此还有什 么疑惑吗?日本民谣邓丽君翻唱版算不算中国音乐?算,当然算!不过不是全部都算而已。至少歌 词什么的还是中国人做出来的。如果你支持,太好了,我给您鼓掌。
音乐本身不但是艺术,更加是商品,外国音乐如此,中国音乐也如此。我不是“抵制外货”的民族 主义者,从来就不是。但是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希望中国的音乐可以得到公平的对待,论坛当 然要谈外国音乐,因为它好;但是论坛也应该适当的调整有关中国音乐的篇幅,因为这是一种鼓励 的体现。不管台湾流行乐坛关心不关心,接受不接受论坛的观点,至少我们做了。我们求的是一个 心之所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当然不必如此悲壮豪烈,但是支持自己总 是应该的吧?林兄提出“CD是商品”,正确!不但中国音乐CD是商品,外国音乐CD也是商品,论坛 只介绍外国商品而忽略了中国商品,这才是关键所在。
唱片公司要活命,要看听众的喜好;而听众的喜好则通过各种渠道来取得的。论坛就是这各种渠道 其中之一。论坛不介绍中国音乐,听众们就少了一个了解沟通的渠道。听众的喜好反映在市场上, 就是台湾音乐市场的现状。论坛固然不必对如今的现状负任何责任,但若论坛是有关社会文化、人 文的杂志,就应该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影响音乐市场的现状,提高更多听众的品味,让他们了解什 么是好的中国音乐,在市场上可以找到哪些好的中国音乐。音乐的本身是艺术和商业的混合体,缺 一不可。一些音乐存在,一些音乐消失,一些音乐还魂,说明什么?说明音乐深入人心。试想,一 百年后,中国人已经忘记了老祖宗的音乐是什么德行,是不是中国人的悲哀?
中国音乐未必不会消失,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层面从根本上决定了所有事物的存在与否。我的一 支劣笔写出来的东西,大家未必记得;但是音响论坛作为一种印刷刊物,是会保存下来的。它,会 影响到价值观等等许多问题。因此论坛诸公不要小看了自己,你们的手中是沉甸甸的责任。
如果可能的话,我真的希望和切身了解中国音乐的前辈们好好笔谈一番。我希望了解的东西实在太 多了。中国人的音乐,已经落后了很多;就算刘顾问推荐的唱片不会大卖,至少我们也多了一扇窗 去了解自己以前所不了解的中国音乐。至于说到世界各国的传统音乐或者文化消失的问题,我可以 提供我自己切身经历的一回事。我一个同事的儿子,在美国上大学。他一次被学校要求(REQUIRE) 去上音乐课,如果不去的话,他三年之后是没有办法毕业的。而大学里面的 音乐课则是以西方古 典音乐作为基本课程,不但如此,还要求学生去外面自己买票去听至少两次的音乐会,并写感想。 我想,这样的教育方式固然有些强制性,但是外国人不会担心他们祖宗传下来的音乐遗产瑰宝会失 传。中国人我看可不一定,现在会唱京剧的青少年有多少?会弹古琴的青少年有多少?他们玩的是 电子游戏机,玩的是电吉他,玩的是钢琴。
悲哀吗?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如果我们这些年纪稍长的人都对于中国音乐抱持着随它去,或者 精英想法,中国传统音乐失传大概是指日可待,中国现代音乐的覆亡也应是不远的将来了。
GEORGE
回George
谢谢您的鼓励与勉励。音响论坛从十年前创刊以来,我一直在做许多我想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有的已经实现了,有的则还有困难。有困难的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想办法将它们实现。
音响论坛想做哪些事呢?我想默默的做远比先大声说出来还好。大声说出来好象很风光,但是如果无法达成会变成笑话。默默的做,如果无法达成,我们心知肚明,能够努力就继续努力。否则也只好放弃。我们已经完成的事情如果以后对整个音响界有正面影响,日后自然有人会怀念论坛。如果对音响界有负面影响,日后也有人会祭起春秋大笔挞伐一番。
九月份论坛刚满十年,这十年我们做了哪些事?是正面影响?是负面影响?我很希望网友们在网络留言板上留言或以论坛回函告知,我们想做由一个论坛读者的意见披露。说得白话一些,就是让读者替论坛算算这十年来的总帐。我想,这就是对论坛最直接的鞭策反应。从读者的鞭策反应中,我们也可以知道读者们对于论坛这十年来的评价。当然,这也会影响论坛未来十年的编辑走向。
George,我想我们两人可能都活不到论坛五十周年纪念那天,如果真有那一天,我非常希望能够有人能够在我墓前为我念一念读者们的感言,这可能就是我的盖棺论定了。对于中国音乐,我们都具有同样的热忱,我们也早就在做一些事情,只不过,我并没有把它当作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情,而是「有机会」的话我就会略尽棉薄之力。我想,即使再过一百年,中国音乐也不会被盖棺论定的。请不必忧心。
刘汉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