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教:数码平衡线:NBS Pro(二手¥3900) Vs TaraLab THE ONE ... [复制链接]

1#

NBS厂方一向不公开其产品的用料和结构,只希望用家听声收货,Dragon-fly亦不例外,我们只可以从其外表猜想。Dragon-fly系列厂品的线身不粗,讯号线的直径跟Audio Note的AN-V差不多,跟它的上级线Master Pro和Professional相比更是幼得多。如果器材质高,电流量充足,使用导体较粗的导线可得到更壮阔的音场、更强大有劲的冲击力和更丰厚的质感。当日我使用Denon PRA-S1前级放大器和DA-S1解码器,以一对4英尺平衡Master Pro作桥梁,提供了阔大无边音场、能量感与爆炸力十足的高度音响感受。但论弱音的瞬变速度,它还是稍逊于一些高质素的幼身发烧讯号线,如Audio Note AN-Vx和VDH MC SILVER。若以这款线身粗壮、导体分量十足的Master Pro放于电流量少、质素不高的数千元器材中使用,器材很大可能会虚不受补,被粗线所拖垮,声音变得肥慢臃肿、含糊不清。
当日我听一对4英尺长的平衡NBS Master Pro,接驳在Denon DA-S1解码器和PRA-S1前级间,发觉其力大无穷,声音厚润,大动态的能量感源源不绝,音场壮阔无比。若以Master Pro跟Dragon-fly相比,两者的效果相去甚远,后者的控制力、量感和伸展力均逊色。Dragon-fly的声音就像是一款缩水版本的Master Pro。Dragon-fly的声音不匹配15万大元的DA-S1 + PRA-S1,而纤幼的身躯亦能充分发挥强者的充沛电流量威力。可是若把Master Pro放在今次这套组合中使用,彼此的浓烈质感加起来而线条感不够充分级中未必是好事,反而Dragon-fly的纤幼在这组合更为受用,这便是音响组合匹配之道。



TARALABS 的線材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她的空氣感特多、空間感的描繪力極強,
音質細膩高雅、純淨度棒,
厚度適中,
細節與解析一流,
多年前,美國Tara Labs「超時空」專利發明了一項Isolation Shield Matrix「矩陣式全屏閉」接地技術,可有效地使訊號線及數碼線免受無線電波及電磁波干擾。這種ISM屏閉技術是以一種特別構造的不接地屏閉網來抵禦外來干擾。屏閉網不接地的用處是可使從屏閉網收集得來的大氣垃圾不流入訊號地端劣化聲音。而為了使得屏閉網可接到地端以導走干擾,廠方也一同設計出一個Floating Ground Station「鐵化礦物質陶瓷支柱地盒」,用以接上從ISM網上伸出來的地線。這種Floating Ground Station有大小、新舊和適合不同類別導線的設計。在這款The One ISM Onboard數碼線出現前,用在The One數碼線上的最靚地盒型號是Solo Digital Floating Gounding Station。ISM Onboard之意就是將地盒技術同時放在線身上,無需再外接地盒,而聲音、技術、售價均更上一層樓。去年The One訊號線推出了ISM Onboard,最近The One數碼線才推出ISM Onboard,我們第一時間借來試了這款廠方的旗艦數碼線。一條1m建議售價$15000,RCA與XLR同價。 The One導線始見於97年,去年更發展出更高級的真空絕緣The Zero和低一級的The Two,可是這兩個新級別均沒有數碼線。兩款The One數碼線和下一級的RSC Air Digital數碼線均用上8N純度的RSC方芯銅和空氣管道絕緣。 The One ISM Onboard數碼線的最強項是中頻段一帶的音色甜潤優美度、細緻凝聚針點式的音像和極佳的音場層次分隔度。用它來播蔡琴《金片子一》,人聲一出足教任何發燒友神魂顛倒,那種音色美源自甜美、溫暖、柔潤、幼滑,雖然明知它有其人為美化效果,但絕對不會使人覺得過於虛假或甚至味道過濃、音染過重。這CD的人聲口形並不十分凝聚起來,而且還有部份歌曲顯得較為闊大。The One ISM On Board播此碟正好大派用場,把稍為化大的口形盡量凝聚起來,使得口形盡量合理化,當然就連帶其他樂器也一併顯得凝聚起來、不會化大。再播美島莉(小提琴)‧今井信子(中提琴),艾遜巴赫(鋼琴)的莫扎特,那弦樂和鋼琴音色美得殺死人,空間闊大,層次分隔度一流,音場深後不前傾。 它絕對是小家碧玉式的大美人。論音場的壯闊、最微細的弱音分折力、音像質感、低頻力量、兩極伸展,它都無意挑戰精於此道的Ultimate Reference、Golden Ridge及Omega。 它的高度修身能力在細環境大喇叭的組合下表現可更如魚得水。


樂友從美國買回的二手價
The One 訊號線:
美金 $850,

The One 電源線:
美金 $625
NBS“零”型音响实验室专业监听导线组合

--------摘自《音响技术》第226期
群颖(寄自西雅图)

  

接触NBS线已经有十年光景,亦相信很多资深发烧友对于NBS线的顶班音响质素有相当认识。从它面世第一日开始,NBS最慑人心魄的乃其极品贵售价,纵然当年香港股市楼市两旺,港人跋扈到“鱼翅捞饭”;豪气干云的时候,说到NBS仍不得不从心底涌起一份价格上的“尊崇”感来。

时至今日,NBS虽贵却已非惟我独尊,论贵价起码有几个名牌分分钟与它相若,音质方面则各有所恃;但从包装与外形美观处着眼;我恐怕NBS样子很可能包尾,因为它的外相从来保持不变,除所用的讯号插曾更改过之外,又或者逾来逾粗重的身躯等,其他表面上的特征始终十年来如一日,一于我行我素,假如导线的“衣着”也有“时装”之分,NBS毫无疑问追不上其他日夜求变的“靓仔”线。

NBS线外型不变也许日渐令人产生忽略,但内涵方面它却是不松懈于改进的。近四年来我发觉NBS非常密切注意其他导线的发展,例如TaraLabs的线从速度与解析度不住地有突破,NBS亦从这方面急起直追,所以今日的NBS线样子虽然不变‘,但能力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丑小鸭变天鹅之“传说”

由来树大招风,NBS这条传奇色彩丰富的导线当然也不例外,有些人对它那莫奈之何贵价而心生不忿,曾闻得台湾有人剖开NBS线,透露了内中所用不外乎系普通的工业纯铜Solid Core线,因而指出此线贵得无理。类似“新闻”多得很,也针对过其它线厂。这种新闻肯定对很多人引起某种程度的激动,然而对于笔者来说,因为经常与很多Hi-End工程设计者接触的关系,领悟到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世上从没有一样东西是悻致的,全都是从努力与智慧得来,如果工业线是NBS靓声之源,大家不妨试吓掂唔掂?还有,何以NBS用这种线能够愈搅愈好声,就像今期介绍的NBS“零”?你能吗?

稍作个比例,一碟干炒牛河,一碗云吞面,都是稀疏平常到不得了的日常小事,有高下之分吗?全港到处不下数千间大小食肆有两样东西供应,但为何食干炒牛河一定要去某几间才正,而云吞面,则又细碗又贵的麦(上不下大)记始终为十手所指去处?

  “零”就是止境

NBS“零”,意表着无需再努力寻找,这就是“止境”之意。NBS“零”秉承家族传统,又粗又重,但今次NBS声明一定要用全套,即是从电源线、数码线、音频线及喇叭线等清一色全套。如果这是一套可以吃的全餐,你不难想象到碗碗碟碟,茶壶酒杯以致餐巾等都mark了NBS个招牌,其隆重处可想而知,到食饱结帐时,其“和味”处当然非常刺激。

虽然全套NBS“零”线价格总和好惊人,尚与先前的NBS Statement保持不变以免将人进一步吓到鸡飞狗走。

  重过大功率扩音机

当我收到NBS一大盒“零”线套餐时,随手竟搬它不动,原来重量超过八十磅有余!于是只有逐角移它入大门。从来我对NBS线都是爱恨交加,爱者,音质令人充满自豪感,恨者,正是它那又粗又硬的线身,最具挑战性的莫如接驳讯号线了,如果是RCA单端式的,分分钟有可能撬松你套机的插座,而且经常将体重较轻的CD机,前级等前置器材拖动或者使它们不能固定安装。

今次试NBS“零”我决定用First Sound的极品无源前级,因为我的EAD 9000 MK III解码具有充分4V输出功率。而无论有源前级多好,论透明幼细总不比无源,现时我这无源前级又再“摩”过,将所有选择擎by passed了,更加晴空万里,透明无敌,比用EAD 9000 MK III直驱更靓多了!

由于无源前级有增益,所用导线不宜太长,无奈今次NBS竟寄来一对六英尺长接驳CD解码与前级,这对于无源前级来说可谓增加无谓传输损耗,再者;粗到象NBS“零”这样子的线,有人会认为对音频有“吸食”之嫌。

  煲线与Set Up

NBS线素来耐煲,“零”更是比以前的还要顽固,前后花足两个半星期起码。对于“零”的使用,喇叭线方面NBS今次也跟Tara Labs一样行使正负各一线方法,而NBS平价“蜻蜓”一个样子,但正线就粗大威猛,好似一条钢索般重硬。照NBS指示,正负两线要彼此分开大约两英寸,而且要用木料承起它离地一至两英寸,切莫让它接触地毯。至于木料,我认为白橡木或柚木可以,而松木亦OK,但坚硬的檀木就要避免,因为会使它的音质偏硬。

实试时,由于讯号线太长,只好用一张椅子承住捆起的线,以免将无源前级拖下来。试音证实了NBS “零”绝对不可以跟其它任何线一起混合使用,即使是一条电源线或数码线都不可,否则会音色失准,得不到设计者所下的一番苦心。

  试音

果然正如NBS所说,长长的讯号线对“零”的传输能力丝毫无损,即使用在passive前级亦然;音乐中各种劲力表现下下撞到跟前,强力的bass,丰润的中频,整齐有致粒粒晶莹亮丽的高频等,无人敢说这一切乃挥洒自一部无源前级!

论低音能量与聚焦力,[炎黄第一鼓]第一首能象照妖镜般有效,轰轰轰三下子马上定夺雌雄。前有李三脚,今有黄三棍,三棍一落,NBS-O轻易过关!说也奇,以前的NBS Statement也照样passed 这三棍,比较起来NBS-O的鼓力会略微劲多一两滴,但NBS Statement似乎对于鼓的余震表达得微加松容及下沉多几个Hz,但关于低频的强劲表达力,我只可以说两者各有好处。

另一种低音系听低音提琴,NBS-O的提琴密度感较好,琴身动态活现力特强,但比起来NBS Statement的琴身共鸣量会表达得较通些少,又是另一个各有个好的局面。

低音的说法大概到此为止,其余频率让我从高音开始评述吧。

对于高音质素,透明度、控制力、纯净度、伸展力及线条各方面,NBS-O无疑是大赢家,使NBS Statement也要落后几条街,不可以与“零”相提并论!

“零”出高音以纯净、圆滑、宁静无尘及高解析力见长, Statement于纯洁与无尘两方面明显落后于“零”。高解析力方面则“零”会展现得较为突出与富有玲珑感,这也是NBS Statement较弱的地方。如果说高音是一个系统的先锋,低音为基石,“零”绝对是胜利者无疑。

至今为止,高频分析力与质素称得上划时代的线种,心目中Tara Labs的The One系统系极品,在手中刚开始实试Transparent Audio的Music Line Ultra系列亦有类似超卓高音质素。如果将“零”与The One在高频方面作个比较,个人认为这又是另一个各有千秋的局面。原则上两种高频都高度传真及达到至高音乐展现力。而严格上讲此两者的高音风格上是迥异的。

站在绝对传真立场上,高音的形态与风格理应一致才对,否则就不能被指为符合传真的原则,对吗?可惜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正如CD光碟的“零”与“壹”不能代表绝对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乐团在不同地点演奏就足以搞出不同音效出来,但最重要原则是这当中种种所谓厚的、薄的、润的、结识的、具体的……等等情形,一定不能超过真正原音尺度之外,而NBS-O的高频表达力正是这么一码事。

The One的整个高频有一种飘逸惊艳感,而‘零’的高频着重血肉,两者都极之好,口味仍是决定因素。

NBS-O的高音全域结实;高密度感及十分之明洁,总括来讲我认为此乃“零”的最高成就。它也同时承继着Statement的爽口感,这里指的是弦乐群奏时的景象,如果以食物来形容,真可喻之丰富多汁兼且爽口,这种丝丝入扣又甜美爽脆的弦乐表现,能令每一支弦都显得更为具体,更实在,有种展阔及活生生的姿彩,是个很实在的体验。不过话时话,“零”的高频端跟The One比会倾向点暗的格调,然而在现实中,临场的live show听落也是偏暗居多,可能这正是NBS设计者致力模仿的目标吧。论到配机与口味,喜欢那种音色的主权仍然操纵在消费者阁下的手上。

对于中频我要分开“正中”以及“中下”两截来分解,零的正中频跟前身Statement其实甚为相似,只是稍微纯净丁点及略增一两分动态,一动一静起落之间来得稍微向前而已,说它与Statement大同小异也无不可,都是十分之动听;易于入耳的富音乐味效果,听人声口形展动如历眼前。

“中下”一截原则上保持着上述分别而延伸下去,这一区于明净感与透明程度方面;我认为完全没有比Statement更好,只维持在原有水准之内,也许设计者这一个区域已经完美了。但发烧友是贪得无厌的动物,如果高频与中频可以更透明,有理无理亦希望个个区域都一样有此改进才是,即使笔者亦有同样心理。

  夜来香

写至此已大致概述过NBS-O导线组合的能耐,据NBS表示;此线系经过一套二十五万美元研究院级仪器量度过证实为最准确的导线,保证瓣瓣精准,若有唔准,系你套器材未够班!

辛苦set up与实试过无数试音碟之后,该是静下来欣赏音乐的时候了,手上有一张FIM出炉不久的Oh! That Cello,刚由马濬兄寄到。这是一张XRCD新录音,从选曲、选演奏家、录音口味及制作,具由马兄亲自监制过来…。这是一张由清一色美国音乐家演奏的抒情Jazz,需知Jazz乐当中有不少华人口味的,但由老马操刀,果然首首亦然过瘾,特别要指出此碟第三首[夜来香],由Cello主奏,萧为辅,配合钢琴及弦乐组伴奏,当然还有一套鼓与喳喳,低音大提琴等助阵。

先谈乐曲演绎,从来夜来香都以活泼轻快节奏进行,但这里几位爵士乐家却以较缓慢写意形式发展,坦白说初听几句的确有点不习惯,奇在听完一半这个感觉就渐不存在了,代之系另一种新的意味,一时间颇难言喻,只觉得怡神、愉快及抒情,原来这些气氛与效果正是几位外籍音乐家技术修为之精诚所致,使原本从文化角度上与他们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乐曲;变成有神采有感性的东西,营造出一种艺术形式而又不偏离主题,使身为中国人血统的我们听落好容易接受下来,很多时还以为系[同胞]们在演奏。但奇妙的东西是: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演奏者一些琐碎技巧,你不难察觉到这不是炎黄文化源流的“性格”,那种种独特“转弯抹角”抑扬顿挫,控制情绪的表达方式等,皆非从小就过继,“老番”则可能例外。一言蔽之,此夜来香甚妙!

说到录音与音响效果,一则我发觉此XRCD2的音色跟以往任何一张XRCD明显不同,印象中XRCD的特色是突出detail线条,丁丁喳喳份外明亮结实,如将XRCD跟HDCD比,XRCD的音响动态与前沿都或多或少地有点微硬线条的倾向,当然XRCD受金耳朵们大力捧场的原因很多,例如清静无比空间感,晶莹透明的音像,一清二楚爽朗结实动态等等。FIM今次所推出四张新XRCD2,全部都听落可不太似“传统”XRCD声,最明显地方是XRCD那种略带强调的“动态对比”稍为收敛了一点,然而却更有analogue感,如果阁下一套音响器材够高班,调理又正确的话,细心聆听你必定能够体会到新的FIM XRCD2原来音质异常地幼细,对比下以往所听的XRCD或多或少总显得略微粗枝大叶。容笔者再一重申,只有最高分析力的顶级器材与精心set up才能够展现出这种“新一代”细致感来。

回说FIM这张[夜来香]Oh! That Cello,我曾经在马濬家中听过由他那套十多万美元精心细调过的器材重播,已察觉到第三首夜来香的主奏大提琴会十分之考机,它沉实中包含着极多细幼讯息,音像幻真幻假,以缓慢抒情带点暗地演奏着,一支大提琴在此情形下活生生重现眼前实在不容易。自问本人套家生与set up也不弱,回家一放,赫然发觉在超幼细讯息中若有所失,这使整支大提琴的image马上失色,果然考机得很,亦因为此一役,与NBS倾谈下他们表示要用木块承高喇叭线离地一至二英寸方为正确,我试过此法真的有效;能提升透明分析力,至此再重播夜来香已有阿马家中的95%多。总括整张Oh!That Cello曲目可谓包罗古今中外热门音乐,也包括了不少发烧友喜欢的乐器,如第一首的大鼓,其余的竖琴、小提琴、三角铃等,内容相当之丰富,融合试机与娱乐于一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