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CD封面效果图 [复制链接]

查看: 4503|回复: 19
1#

就是这个头太难看,突兀!
分享 转发
TOP
2#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73112561347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7311338815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731131292207.jpg[/upload]


【急管繁弦】看唱片

          二十世纪:洒泪之日

  认识普莱斯纳这个名字是因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我所知道
的基氏电影,《十诫》、《两生花》、《三色》,配乐都是普莱斯纳
作曲。《两生花》和《蓝》中以《神曲》、《圣经》内容为唱词的音
乐令人印象深刻,基督教的幽灵似乎总是如影随形地贯穿着基耶斯洛
夫斯基和普莱斯纳的作品。1997年12月,普莱斯纳首次写出不
以电影为依附的大型声乐作品《献给朋友的安魂曲》,歌词是天主教
安魂弥撒和《启示录》的部份篇章。题目中的朋友正是在96年去世
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献给朋友的安魂曲》
 Requiem for My Friend
作曲:日比格涅夫·普莱斯纳
 Zbigniew Preisner
华沙小交响乐团/Jacek Kaspszyk指挥
1998ERATO出品
封面设计:Thomas Erhel

  ERATO公司98年出版的CD封面是一幅模糊的图画(或照
片),画面被一道竖线无情地切成两半,一边是蓝色占据大块面积的
正片,另一边是颜色翻转了的负片,色彩的突变整个地割裂了图形的
连续性,看上去像互相冲突的两张画,刺眼地并列着。细看模糊的画
面,在一片混沌的蓝色背景里分明肃立着一个浑身玄色的高大人形,
面目表情看不清楚,旁边的建筑风景也都墨黑一团,上面大片空白。
也许是天还没彻亮的清晨,或是将黑未黑的傍晚,某个笼罩着静谧蓝
色的临界时刻,这位黑衣长袍的神秘人物,无声无息地出现在两个世
界的分界线附近,很快就要走出“正片”,走入“负片”。他是谁?
这又是个什么所在?

  据普莱斯纳回忆,基耶斯洛夫斯基宣布息影以后,曾经计划与普
莱斯纳合作一系列揉合戏剧和歌剧要素的“音乐剧”,首场在雅典卫
城上演,而后再去各地巡回。这一系列作品将如同《十诫》、《三色》,
以“探讨生命”为主题。谁料探讨未及展开,生命已先行断裂,走入
负片。

          十九世纪:时装哑剧

  德·弗利格尔在1990年代对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指环》、
《帕西法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所作的阉割性改编有一个动
听的名目:“一次管弦乐的探索”。在这场探索中人声被割除了,所
剩只有器乐。在摈去了语言符号以后,瓦格纳堆砌在音乐中的繁复
“主导动机”立即消失了具体指代作用,一个戏剧音乐家于是奇迹般
地蜕变为标题音乐的“交响音乐家”。

  不但音乐的改编干得漂亮,商品包装也整个儿呈现90年代后期
的“后”劲和“酷”味──不是cool那个酷,而是queer的
酷。且看《帕西法尔》唱片封面的设计:手擎中箭天鹅的竟是一名身
着寸缕的黑人青年,纯白的天鹅衬着他浑身黝黑发亮的肌肤,对比鲜
明之至。不敢相信他就是圣湖猎人帕西法尔。
  
《帕西法尔:一次管弦乐的探索》
 Parsifal - An Orchestral Quest
作曲:理夏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
荷兰广播交响乐团/Edo de Waart指挥
1997RCA出品
封面摄影:Erwin Olaf

  最有趣的是这位非洲裔帕西法尔的“猎装”。那是什么呀!像刺,
像钉,一根根立在环状镶片中央,或一簇簇的扎在球形物结成的“皮
带”上,再看他的“墨镜”、“胡须”和各处要害部位,服饰已经跟
身体不分彼此,连颜色也是黑亮黑亮的,或者和暗色的皮肤融为一体,
或者像前额、胸肌那样泛出光泽。这个半裸的“时装模特”分明是刚
从哪个“亚亚文化”里走出来的──部分是绕舌、hip pop,
部分是嬉皮,部分是S/M,还有一部分十足queer、招摇过市
的camp。

  可他同时又是瓦格纳的帕西法尔,那个挽救了基督教世界的中世
纪英雄豪杰!

          十八世纪:雪中签名

  粗看以为是什么抽象画,白纸上深深浅浅、斑斑点点的洒了些乌
云浊雾,落了几滴浓黑的墨汁──不足为怪,ECM公司“新系列”
古典唱片的封套设计向来属于前卫一类。趋近一看,才发现画中竟有
四个豆大的人,排成一字朝着画面右上角走去。那是个从高处往下俯
视的镜头,白色的地面想必是积了雪,一道道车辙、脚印交错碾过雪
地,在银妆素裹的画面里留下杂沓污浊的痕迹。那些个“墨团”究竟
是什么,我左看右看看不明白,可能是冰窟窿,也可能是凸出的小土
包,黑洞洞地裸露着,仿佛雪地的伤痕。

《赋格的艺术》
 Die Kunst der Fuge
作曲: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S. Bach
凯勒弦乐四重奏团
 Keller Quartet
1998ECM出品
封面摄影:Gerald Minkoff,设计:Sascha Kleis
  
  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一种撤退的意味。我这样想。也许因为是全
景,兼以俯视角度,一目了然之后便有些心下黯然。

  这四人大概就是匈牙利凯勒弦乐四重奏团的成员吧。从照片上看
都很年轻,据介绍说他们编排的《赋格的艺术》在乐句呼吸、速度处
理上相当自由,赋予枯燥的赋格曲令人耳目一新的浪漫色彩云云。说
来也巧,买到这张CD之后不久,凯勒四重奏团来旧金山,只演一场,
曲目恰是巴赫这部未能写完的《赋格的艺术》,刚好让我赶上了。

  那真是一场寂寞的演出。听者稀疏,不及全场座位的三成,我的
位子在楼上前排,左右没有别人。俯看舞台灯光里四位琴师,那角度
和CD封面图画上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一曲赋格,一曲卡农,接着
又一曲赋格,一曲卡农,……寂寞的音乐,寂寞的空气,主题、答题、
对题、转位、逆行、镜像、增值、减值、二重赋格、三重赋格,……
眼看这个既繁杂得无以复加又简单得一目了然的世界快要被巴赫的数
学演算穷尽,他却在漫长的第十四对位曲里埋下BACH的签名〔注〕
之后于第二百三十九小节撒手而去!聚光灯下四位琴师的交谈戛然中
止,悬而未决的运弓手势久久定格在半空中,未完成的音乐在没有解
决的状态下后继无声。那真是一次完美的撤退。

〔注〕德国记谱法,B是降B,H是B音,B-A-C-H的主题实
为降B-A-C-B。

〔○一年二月六日〕




E-mail: fuge_fuge@yahoo.com
TOP
3#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731058532593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73105949886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7310591453144.jpg[/upload]
TOP
4#

天箭 在 2003-7-3 13:29:06 发表的内容
多谢大家的意见!尤其是leslie版主

哇,我好多意见,大哥不介意吧,你可比我强多了,我只会说,呵呵,等你的新作品哦。
TOP
5#

容易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