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一下PMC [复制链接]

查看: 13281|回复: 34
1#

英國 PMC 公司生產之 LB1 鑑聽揚聲器, 乃是一款採用低頻傳輸線式設計, 表現精緻之小型鑑聽揚聲器. LB1 鑑聽揚聲器適合用於近場鑑聽使用; 再者, 更適合用於播音室, 小型主控室……等空間有限, 但又需要鑑聽全音域之處所. 當然, 亦可以將其設定成閣下府上的參考級高傳真揚聲器.裝置於 LB1 鑑聽揚聲器之低頻傳輸線式設計, 可提供下列較其他相同音箱內容積之傳統低音反射式揚聲器更優越的性能特點:

較其他傳統的低音反射式揚聲器更佳的低頻延伸.

極低的音染.

音色表現更趨中性與更具動態.

在任何音壓下, 均有一致的平衡, 層次表現.

在高音壓下, 仍無失真或者壓縮.

低頻傳輸線式設計
    LB1低音單體被裝置在一個長而細微的低頻傳輸線頂端, 整個低頻傳輸線管則覆以吸音綿及阻尼墊片, 而低頻傳輸線管之尾端, 則是讓低頻如活塞作用般輻射出去之傳輸線管出口. 因為從此傳輸線管出口輻射出去之低頻極低, 故對於低音單體的控制力將會大大增加, 結果使得本系統可產生之音壓比其他相同音箱內容積之傳統低音反射式揚聲器更來得大; 這項特點可確保低音單體在可工作的線性範圍之內, 其低頻失真和音染將可大幅降低. 所有 PMC 的傳輸線式鑑聽揚聲器無論在任何音壓下, 均保有一個甚為平衡和乾淨之低頻延伸特性.

驅動單體
       LB1 使用二隻高品質,低音染的驅動單體, 能夠承受巨大且瞬間之峰值功率而在音質上沒有壓縮. 這些單體經由一個12元件4階分頻網路, 小心地建造整合的. 因此, 不論傾聽位置如何變化, 這精密的驅動單體與分頻設計之組合可確保本揚聲器有平順且自然的響應和安定的音像控制及投射.
本揚聲器全部的內部配線均使用無氧銅(OFC) 之喇叭線

與擴大機之連結
     LB1 提供完整的雙線(Bi-wiring)/雙擴大機(Bi-amp)接駁設備, 閣下可有兩種選擇:使用一組 Neutrik NL4 Speakon專業用純銀接點之雙線接駁揚聲器接頭, 或者是經由二對鍍金之揚聲器輸入端子(香蕉插母座). 上述兩種選擇皆可使用分開的喇叭線來連接低音單體和高音單體到擴大機上.

音箱
     在我們一系列的揚聲器中, 高水準的工藝與建造品質是最最重要的. LB1 除了使用厚18mm/外表覆以精美,飾皮的高壓密集板建造外, 更經由音箱的內部增加強度. 在將配對好的驅動單體及分頻網路裝上音箱之前LB1 的音箱還要加上數層的阻尼襯墊和吸音棉以確保箱音能降至最低的程度. 我們無論是從音箱的製造工廠, 一直到最後的包裝工作, 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工藝水準與建造品質感到無比的驕傲. 注意每一個組裝階段的細節說明了我們對於每一個零組件品質選擇的堅持, 意指這個已被使用普及, 而閣下您所購買的產品 : LB1, 保證是由我們--PMC--所精心設計
分享 转发
TOP
2#


16m2小屋玩PMC AB2音箱
●潘志强

发表读后感
  陈先生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住在北京某著名的音乐厅附近,常常有听现场的机会。我在2000年第10期《高保真音响》上写过《当Wadia 830遇上Meridian 506.24……》一文,其中提及过陈先生的器材:Threshold前后级、Wadia 830 CD机及Celestion SL700音箱。那次比拼用的Wadia 830正是陈先生提供的。之后,陈先生就卖掉了这台使用时间不长的830。谁知天有不测风云,Meridian 506.24/508.24竟然停产了!无奈之中,陈先生索性只听LP(LP机也购入了很久),数码音源暂用Sony DVD+Aragon D2A解码器。
  最近,陈先生又购入了PMC的AB2音箱,笔者前前后后听过几次,在16m2的小屋内弄好Celestion 700并不难,但要弄好有着9.5英寸Dynaudio低音单元加迷宫箱、低频下限达25Hz的AB2就不容易了!事实上,陈先生的听音室里不但没有轰鸣,而且低频的再生还算不错。
  以下是陈先生的器材清单:
  前级:Threshold FET Ten/e
  后级:Threshold Model SA/10
  音箱:PMC AB2和Celestion 700配原厂脚架
  LP:Thorens TD160MkⅡ加Micron唱头
  唱头放大器:Holfi及日本“铁三角”升压变压器
  音箱线:Temporal Continuum
  PMC AB2音箱
  PMC是英国专业监听音箱厂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受到多家录音室的青睐。AB2和AB1极为相似,只是AB1箱体后上方是切成斜角的,而AB2就是规则的长方体音箱。AB1据说以前有采用Dynaudio高音单元版本的,但AB2全是使用Vifa高音和Dynaudio 24W100低音的。
  PMC音箱坚持使用传输线式箱体结构,这种设计可以得到极为下潜的低音,但是通常低音速度较慢,不知是否出于这种考虑,AB2采用了瞬态响应一流、失真极低而且承载功率很大的Dynaudio 24W100单元。PMC AB2的箱内有效传输线长达2.4m,高低音分频点是2kHz,为4阶分频。分频点设在2kHz对于这么大口径的低音单元来说不容易,可见24W100的素质很高。1999年我在采访丹拿厂工程师时得知2000年后丹拿不再外售单元,有订单的供完订单为止。我不知道以后AB2会采用什么样的低音单元——会不会是Eton?
  Threshold前后级功放
  这一套前后级是早些年的产品,但素质相当不错。笔者有一次和陈先生等朋友拿这台前级和Audio Research LS16、Krell KAV 250A比较过,听大提琴又柔又韧的擦弦感令人难忘。前级是电源分体式的,机子非常非常薄;后级是单声道的,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每声道A类175W(8Ω)。
  这套老Threshold的声音刚柔相济,雄沉稳健,驱动力也相当可观。它的声音既能文,也能爆得起来。大多数情况下我认为用晶体管机推Celestion 700都不是太好,但这套Threshold推来还挺不错,声音细腻而丰润。不过正如陈先生所言,Celestion 700要推到一种“临界点”才行,少之声音灰暗,动态不好;过之音箱承载不了。正因为听音范围越来越广,又要兼顾AV,所以才购入AB2。
  听音室实况
  陈先生的听音室长5.5m,宽3.1m,高2.4m,只能属于“小屋”,这种况状下玩PMC通常只会想到LB1或TB2。下图是陈先生听音室的摆位图。
  陈先生的听音室有一扇门一扇窗,窗上挂了厚绒窗帘,听音时可以拉起来,减少玻璃面的反射。地板是实木地板,非常结实,中间也没有架空。曾经去过一个朋友家,地板中间有两层空隙,加上三面大块玻璃,所有音箱放进去低频都要少一截。
  屋子不高,但仍作了屋顶的处理,方法是结实的龙骨加海棉填充。墙上也作了一层薄薄的软包,墙下段仍是木板贴面。
  听音区的沙发也是布艺沙发,还有一块很大的海棉床垫,既可放在沙发后吸音,也可放在中间地板上吸音,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有时陈先生是把它放在屋子中间,我没有打听过放在这两个地方会有什么不同。
  除了用许多软性材料,陈先生还用了一些CD架、茶几来增强扩散。会不会吸音过重?基本上没有,只是感到高频的余韵并不是很长,但是这两对音箱的音色都稍偏暗,所以也不好确定。
  PMC AB2的低音非常厉害,量感多,而且下潜很深,速度感并不太快。我想在这间小屋里听来干净、没有轰鸣和拖泥带水的现象是Threshold功放的功劳。有了这对驱动力强、低频控制力强、收得好的前后级是好声的先决条件之一。
  陈先生用的这对音箱线我也不熟悉,又宽又扁,像一条大带鱼。这条“大带鱼”还带有一个盒子。我对带“盒子”的线都有点心理障碍,但陈先生说它不错。
  实际试听
  既然是大口径丹拿低音单元(音圈直径就4英寸!)加迷宫音箱,首先就想让人考考它的低频!我先放入泰拉克的那张《发烧音效示范盘》,播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的“午餐”一段,那用电子合成器做出来的带有大量低频与超低频的脚步声真是骇人听闻!巨大的音压,又沉、又多、又重的低频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出于一对身高仅79cm的音箱!
  另一个让人感到理想的是出色的音场表现。陈先生的屋子小,但听交响乐与歌剧时这套系统所展现的音场却很大,音场靠后,深度已经超出了后窗,没有一点压迫感。播放动态很大的交响乐时,整套系统展现出良好的控制力,音场稳定,前后层次没有压缩,乐器的音色保持良好的状态。
  PMC的高音单元大多采用Vifa单体,不知道是否这个原因,我认为它的高音有一点ATC的味道:色泽稍暗,但宜于久听。播弦乐及室内乐小品时,整套系统可以展现出小音箱一样鲜明的定位,但和Celestion 700相比,高频的细腻程度稍差些,听小提琴和女声时会略有些颗粒感,不够细腻顺滑。当然,用Sony DVD+Aragon D2A并不是个理想方案,不过在相同的音源下,Celestion 700的顺滑与细腻还是胜出一筹。陈先生的AB2是全新音箱,我定稿时也不过使用了两个月,“煲”得不够大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换上LP系统后,音色增色不少,声音活泼、开朗,“活生感”十足,最令人想不到的是重播维瓦尔第“四季”,LP的声音动态凌厉,细节众多,一反常人的思维定式。现场比较了一下柯特鲁芭丝/多明戈版的歌剧“茶花女”的CD和LP版本,结果是LP全面胜出,CD的声音暗,仿佛蒙上了一层纱,LP则清晰透明得多,空气感也好了不少。
  《高保真音响》2000年第12期有一张附赠的测试CD碟,里面有20Hz~20kHz的31段点频信号测试。我们用它试了一下,在20Hz时需要增大音量才能感觉有信号,25Hz时已可以明显感到,31.5Hz和40Hz略为大声一些,50Hz以上偶有一些小小的波动,但总体来说声音还算比较平直,不过在1kHz附近也略有小峰,但波动不大。基本上而言,陈先生的屋子没有明显的驻波,声音处理得不错。当然,由于屋子小,吸音措施较多,直达声多,反射声少而带来的残响少、高频泛音和尾韵略少也是一个小小的负面影响。
  陈先生还曾让ATC Scm 20在这儿放过一段时间,声音也相当好。过去曾经听人说PMC和ATC的声音很相像,但以笔者感觉而言,PMC的中频厚度仍是不及ATC (以AB2,LB1、IB1、FB1 4款听过的PMC音箱而言),但中频要开放一些,不如ATC那么浓厚;低频比同体积的ATC下限深得多,速度也稍慢些;高频两者都有些暗、有些直,但PMC相比之下又稍稍有些不同,似乎亮丽些。陈先生的看法也基本一致。另外有一点是,PMC和ATC都是属于开大声听才过瘾并且不会吵人的音箱,适合长时间聆听。
  陈先生的PMC暂时用大理石块垫着,准备再找一个小脚架(如B&W 801、802用的那种)来把AB2的低频收得更紧一些,同时也在物色一款好的CD机。等再过一段时间再去听,可能又是一番新气象了。□

发表读后感
TOP
3#

英国PMC是近年来颇受发烧友关注的一个扬声器品牌,其号称监听风格,并以传输线模式箱体结构而著称,所推出的不少型号都因保持同样的个性而颇具特色与风格,如BB5、LB1、AB2等知名型号,均以出色的表现而获得海内外媒体与发烧友的认同。
DB1是PMC最新开发的一款书架式小型音箱,该箱为两分频设计,音箱箱体为重阻尼高强度制作,采用了金属振膜高音及复合振膜低音,内部设计同样采用了PMC独有的传输线结构,内部藏有总长度达1.5m的传输线导管,因此具有良好的低频延伸。
分析PMC音箱,包括DB1均采用了传输线结构箱体的主要原因,以其设计者Peter Thomas的理解,是因为他发现大部分扬声器在低电平工作状态时,低频部分明显暗淡,传输线方式则可令高、中、低频能量释放相对均衡,而且低频延伸更加出色,这也是在细小的DB1箱体中仍采用传输线设计的理由。
DB1频率响应为50Hz-25kHz,灵敏度达87dB,是一款相对容易推动的音箱,箱体体积29×15.5×23.4(cm),重量为9kg/只,并备有多种木皮与录音室用磨沙灰色箱体外型可供选择。
TOP
4#

首先,對於閣下使用本公司所代理之PMC LB1鑑聽揚聲器,本公司在此致上萬分的謝意.但是對於閣下所言" ... PMC在台售價偏高(以英鎊訂價換算)...",本公司則需在此作一說明:

如果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沒有任何的關稅以及非關稅貿易障礙,那是我們所樂見的.只可惜,到目前為止,如上述所言之烏扥邦對我們而言,尚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所以,回歸到真實面,台灣地區進口物品之"貿易進入障礙",如:運費,關稅(揚聲器為7.5%),貨物稅(揚聲器為10%),加值型營業稅(5%)....等.都會使得該進口物品售價較其原產地國為貴.本公司PMC之台灣地區建議售價較英國原產地之售價為高,乃肇因於此.

然而,售價是否高得合情合理,相信也是閣下在意的焦點.請容本公司再次舉例說明: 美國以及日本這兩個國家,其"貿易進入障礙"都較台灣為低.而北美地區PMC LB1(胡桃木飾皮)之建議售價為2160美金(未含加值型營業稅,因為美國各州之稅率不盡相同,約為5%~12%),以國人較熟悉的加州為例,其加值型營業稅為8.5%,再以目前台幣兌美金匯率約為30.6:1來計算,則PMC LB1(胡桃木飾皮)於北美地區之含稅建議售價折合台幣約為: 2,160*1.085*30.6=71,714.----(1) 日本地區PMC LB1(胡桃木飾皮)之建議售價為294,000日幣.再以目前台幣兌日幣匯率約為0.28:1來計算,則PMC LB1(胡桃木飾皮)於日本地區之含稅建議售價折合台幣約為: 294,000*0.28=82,320.----(2) 將(1),(2)與本公司PMC LB1(胡桃木飾皮)之台灣地區建議售價:70,000台幣作一比較,閣下應可了解本公司PMC的建議售價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希望高先生滿意本公司的說明.更衷心祝福高先生能從PMC LB1的performance中獲得更多聆賞音樂的快樂.最後,本公司謹代表PMC,再次感謝閣下的愛護!
TOP
5#

大哥,总体来说前级的评价高点,很细腻,大多配KRELL或Mark的后级。
TOP
6#

Issue 240 - 2001年9月號 PMC LB1 揚聲器








「照妖鏡」
PMC LB1揚聲器

PMC LB1的規格資料,它的頻率響應為35Hz至25KHz, 靈敏度達87dB,正常阻抗為4ohm,在其網頁(www.pmcloudspeaker.com)中,建議閣下可用高達300W強勁火力的擴音機與之配合,大家可能都知道,PMC和Bryston是絕佳拍檔,如大家對PMC有興趣,必定要以兩者配合,看是否又是人世間的另一對天仙配。話說回頭,PMC LB 1使用了雙音箱設計,讓發聲時高低頻互不干擾,達至更佳效果,而接線方面,LB 1設有孖線分音讓閣下可以Bi-wire連接。瘦長的中型身軀上最特別的,是音箱頂背部以45°角斜切了一角,而今回筆者所試聽的是橡木音箱的版本,定價港幣23,800。

從大體的表現上聽來,PMC的頻譜延伸甚為廣闊,低頻的力量強大,這相信與它雙音箱設計有密切的關係。筆者用Audioquest的Extreme Clear作為喇叭線,本身通透中肯的Extreme Clear和PMC配合得宜,PMC的LB1除了在頻譜延伸方面表現卓越外,在空間的定位方面也令我十分欣賞,不只是闊度與深度,連音場的高度也有令人驚訝的表現。記得開箱時的驚喜嗎?原來本來令我擔心的體型被放在腳架上,整個發聲體放大了,令本來往往只有一點的發聲體儼如放大了,音場更深,更闊,而且更高。
音色上,PMC最令發燒友感到挑戰的(其實是它的強項),是它那近乎赤祼展現的能力,低頻的強橫請大家留意它最好能在不貼牆的環境下運作,效果會更佳,大家不妨用FIM天碟"Esther" Track 1一試,結他的低音弦如有肥腫,可能是揚聲器擺放位置不佳的一項指標。
對我來說, PMC的精準明辨的能力,是它的強項,也是最吸引之處,但正因如此,閣下必定要有完美的配套,否則把你的系統中的毛病「赤祼」呈現,非人人受得了,未知看官有否膽量,以PMC作為系統中的「照妖鏡」?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52012585381258.jpg[/upload]
TOP
7#

發現平價優質鑑聽器
PMC FB-1喇叭
楊德宜

引無論是重播影片音效或是音樂,它的低頻能量都能輕易地讓我感受到,這是包括ATC、Ensemble等參考喇叭所無法企及的表現。


PMC FB-1●二音路二單體落地型傳輸線式喇叭●建議售價:73,000元(胡桃木外觀,黑色底座選購配備4,500元)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22Hz─20KHz●靈敏度:90dB●平均阻抗:8Ω●最大輸出音壓:大於110dB@1M●建議擴大機功率:150W●分頻點:3KHz

參考系統
數位訊源:Ensemble Dichrono Drive/DAC,Theta GⅤa。數位前級:Lexicon MC-1。前級:Mark Levinson No. 38SXL,Chord CPA-2200。後級:Mark Levinson No. 23.5XL,Chord SPM-1200C。綜合擴大機:Ensemble Evocco。喇叭:Wilson Benesch Bishop,ATC SCM-100P,Ensemble Profysia,PMC TB1。線材:Prophecy Volecity、Apogee Electronics A-110數位線,Cardas Golden Reference、MIT CVT MI-330 Terminator、Siltech 4-120訊號線,Power Source SEⅡ喇叭線,Power Source SEⅡ、Ensemble Powerflux電源線。電源處理器:Tice Power Block Ⅲ,Ensemble Isolink/Power Point。


看到這篇評論的標題,可能會有人很不以為然的說:都要七萬多元了,哪還算是平價?!沒錯,以這個價格來說,它應該是屬於中價位而非平價,況且其他木皮處理還要更貴,所以稱它為平價器材確實挺沒天理的。不過,環顧市場上具有鑑聽色彩的喇叭,同時還要具備有家用喇叭背景的設計,七、八萬元以下的選擇實在是相當有限,這就是我將它列在平價範圍的原因。

那麼「優質」呢?它真的算是優質鑑聽器嗎?這點或許會引起讀者的疑問,因為以相近或更低的價格,已經可以買到「音響器材龍虎榜」A級的Dynaudio Contour 1.1,「年度風雲器材」的Harbeth HL-5ES,還有「音響論壇最佳推薦」的Thiel CS.5,這些都是市場上頗受好評的喇叭。相對之下,FB-1算是市場上的新面孔,沒有獎項、市場風評可以撐腰,況且它怎麼看都不像是鑑聽喇叭,所以用「優質鑑聽器」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它,似乎非得要提出更強而有力的證明來輔助不可。
那麼,讓我們從FB-1的設計構造與聲音表現逐步談起,讓您瞭解我所謂的「平價優質鑑聽器」涵義何在。

一路偏執到底的PMC

在上一期的「徹底研究」以後,我花了許多篇幅為PMC進行介紹,我自己也藉由參觀工廠、訪問主事者Peter Thomas的過程中,對這家英國專業鑑聽喇叭廠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說實話,這些年來見過的國外音響業者超過百位,但是要找到像Peter Thomas這麼標準的偏執狂,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相信嗎?從他們家的產品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Peter Thomas熱愛鑑聽喇叭設計,而且還堅持要將傳輸線式設計融入所有的旗下產品。當其他廠家絞盡腦汁,或從價格著手,或從宣傳取勝,就是要把全球錄音室標準配備Yamaha NS-10近場鑑聽喇叭換下來時,他老兄卻硬是堅持從設計取勝,把傳輸線式設計運用在TB1這麼小的喇叭上,也懶得將它推銷給錄音室用家,儼然一付「不懂得用它是你自己的損失」的態度,這不是偏執狂是什麼?當市場上需要PMC喇叭提供更出色的低頻,希望Peter為BB5喇叭設計一款超低音搭配時,他老兄硬是堅持BB5的低頻延伸已經足夠,只能再以XBD這種「輔助低音」喇叭來構成完美搭配,而且還非得將BB5進行修改才願意配套出售,這不就是標準偏執狂的處理方式嗎?再來,當全球音響業界已經公認「5.1聲道」就是要包含獨立的超低音喇叭,Peter還是不願意為PMC頂級產品另外設計一款超低音,反而要錄音室將「.1聲道」的訊號用其他五支喇叭來重播,這不就是偏執狂的行徑嗎?

奇怪的是,他的偏執往往都能得逞。錄音室用家雖然搞不懂TB1這麼小的喇叭為什麼要發出豐沛的低頻,但著眼於聲音表現而用它換下NS-10的例子比比皆是。音響迷雖然很難接受BB5/XBD體積超大卻只有三音路的事實,但是聽過它的人也未見抱怨低頻量感或極低頻延伸不夠的,所以到頭來還是認同Peter的設計理念。至於5.1聲道喇叭在錄音室的用法,倫敦專業錄音界與好萊塢電影配樂錄音室也早已認同了Peter的作法,所以他的偏執可以說是至今全勝、無失分。


FB-1喇叭●使用1吋鋁振膜高音單體與7吋塑料中低音單體各一只●配置Bi-Wire端子●外觀尺寸:1000×200×300mm(高×寬×深)●重量:18Kg


PMC旗下第一款家用喇叭

我常在想,或許就是因為Peter的偏執向來得逞,所以讓他在許多產品的設計細節上更加偏執。比方說,PMC喇叭有多種木皮外觀可以選擇,而且為了專業領域的應用性,PMC一向提供黑色粗糙漆面的版本,價格也相對便宜一些。不過,Peter堅持MB1、BB5與XBD等型號一定要貼木皮,即使像電影配樂錄音室的鑑聽喇叭不能有反光漆面,他也頂多提供黑色木皮而非較便宜的黑色粗糙漆面版本。為什麼?說實話,我一直搞不懂,此間代理商也為此頭疼不已(要是有較便宜的外觀處理版本,可以讓更多音響迷接受它),但是Peter又不曾為此有過明確的答案。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則是出現在本文的主角FB1身上。當許多國家的代理商向Peter提出,希望PMC推出一款純家用市場的中價位喇叭時,他老兄心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把TB1加以修改,讓原本刻意安排在小音箱裡的傳輸管道得以延展,試圖創造出30Hz以下的低頻延伸,與傳輸式喇叭所理當具備的低頻量感。更誇張的是,Peter雖然是為了因應家用市場需求而著手設計FB1,但是他心裡想的仍然是一個專業藍圖:
是不是有一種完美的妥協方式,能夠讓這款喇叭符合家用音響的需求方向,同時又能夠讓它具備鑑聽喇叭的用途呢?

請注意,這種想法並不只是單純的「將鑑聽喇叭用於家用音響系統」,因為這種方式已經很多人都做過了,包括PMC亦然。Peter的想法,是希望創造出「可以具備專業用途的家用喇叭」!

以前,了不起只會聽到設計者說:「我們的目標,是設計出鑑聽喇叭品質的家用喇叭。」或是專業鑑聽喇叭設計者說:「我們的鑑聽器,絕對適合用在一般的音響系統上」。既然Peter要在中價位產品上達成上述完美的妥協,他就必須先找到完美的出路。
結果,他辦到了。

同時具備二者用途的關鍵

在專業錄音室裡,大家習慣將近場鑑聽喇叭(Nearfield Monitors)擺在控音台上,主鑑聽喇叭(Main Monitors)則是箝入前上方的牆壁內,所以鑑聽喇叭的外型也要跟著配合,這也是家用喇叭在耐用度、中性聲音的條件以外,另一項無法成為專業鑑聽喇叭的主因。FB1雖然礙於體積與外型的關係,無法成為大型控制室的主鑑聽喇叭,但是它的瘦高型設計與傳輸線式音箱構造,卻換一種方式解決了近場鑑聽喇叭的需求問題。Peter刻意維持TB1的單體配置於FB1前障板頂端,傳輸管道開口則安排在前障板底部,所以當錄音室將它用於控音台前方時,通常可以讓單體部分露出台面上,這種擺設方式與一般近場鑑聽喇叭無異。同時,低音傳輸導管開口可以透過控音台下方,將極低頻聲波傳送出來,這樣一來不但解決了問題,同時也破天荒讓錄音師享受到具有30Hz以下低頻的近場鑑聽效果。

不過,萬一控音台高度太高怎麼辦?很簡單,PMC設計了一種底座,可以讓FB1再升高一些,要是還不夠的話,頂多是在喇叭底部放幾個空心磚就完成了。從此可以看出,Peter確實想出了完美的妥協方式,完成他的專業家用兩相宜喇叭設計。
這時候不免要瞭解二個問題。首先,FB1既然是由TB1演進而來的落地型版本,為什麼價格會上漲達一倍?還有,它們既然採用相同的單體,甚至連分音器都一樣,那麼聲音表現到底能有多少差異?

其實,價格差異的問題很容易理解,讓我用MB1/XBD的例子解釋起。很多人搞不清楚,MB1加上一隻外型相仿、配置一只相同低音單體的XBD輔助低音,為什麼價格卻上漲一倍以上?我曾經問過Peter這個問題。他說,一般的MB1喇叭和MB1/XBD整組進行製造的版本,其實是有很多差異的;換句話說,如果您先買了一對MB1 ,不能在日後隨便就加上一組XBD來「升級」,因為整組進行製造的MB1/XBD視為一套完整的揚聲系統。同樣的,FB1並非只是TB1的放大音箱版,它們二者之間除了單體、分音器以外,並沒有直接的關聯。在喇叭材料的整體成本當中,音箱其實佔有最大的比重,甚至於經常比單體加上分音器還高;況且,Peter一再強調FB1起因於音箱製造難度所造成的成本上揚,絕對大於二款喇叭之間的價差比例。

外觀處理與造型更加講究

至於二者之間的聲音差異問題,當然就要靠實際比較才能瞭解了。最早進入「音響論壇」時,我手中接下的第一件評論器材是TB1,後來還買下放在個人錄音室裡當作近場鑑聽喇叭,對它的聲音表現算是相當熟悉,這回剛好可以將它們放在一起比對。
從外觀上作比較,FB1與TB1其實真的只有單體部分相同,都是Vifa D25AG-06鋁振膜高音與Vifa M17WG-09塑料中低音製品,其他如外型設計、外觀處理都有相當大的差異。這麼說好了,如果先撇開聲音表現不談,TB1看起來就是標準的平價喇叭外觀,沒有給人特別驚喜之處。黑色粗糙漆面的TB1S看起來還富有幾分令類的專業氣息,木紋的版本看起來就相當普通;說實話,一點都算不上好看。但是FB1就不同了,除了瘦高型身軀看起來比較像「正常」的家用喇叭以外,原廠在線條修飾與木皮的要求上也嚴苛許多。據Peter表示,以前PMC的音箱都是交給一家木工廠代工,後來這家工廠營運出現問題,他就乾脆出資把整家木工廠買下來,一方面可以確保PMC的音箱供應不出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要求品質提昇。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偏執狂的標準作風。
FB1的二階分音器與TB1相同,原廠沒有刻意設計成零件一大堆的複雜模樣,只要是一個零件可以完成的工作,就不會出現二個以上的零件在那個位置上。在音箱結構方面,為了讓FB1能夠發出極低頻,原廠所設計的管道總長度為3公尺。從中低音單體的孔位向內部觀察,可以發現FB1的傳輸管道第一個轉折點在高音單體後方,沿著音箱後半部向下延伸到底座,再從傳輸管道開口傳送低頻。
對了,FB1可以選購防磁單體的版本,方便用家貼近電視機擺設,有這方面需求的讀者可別忘了。

肯定是多聲道系統的悍將

FB1進行試聽的過程中,我的三槍投影機剛好送來安裝,所以聆聽室裡掀起了一陣多聲道系統整合的混亂場面。目前我暫定將以PMC TB1為環繞聲道喇叭,分別裝置在側牆與背牆上,準備大展結束之後就動工,所以目前就先以FB1當作主喇叭來暖暖身。
雖然我不想帶給讀者們無謂的聯想,但是又非得在第一時間告訴您:FB1用在多聲道系統裡肯定棒透了。即使只用二聲道來看影片,我還是讓聆聽室裡幾款不同的喇叭輪流上陣,看看它們用在影音系統裡的效果會是如何。結果,最便宜的FB1效果頗令我吃驚,雖然它表現對白的能力不若ATC強,整體氣勢也沒有Wilson Benesch來得好,但是它在重現大動態場面時的感覺就是比較「對」,直覺上FB1就是能擔當影音系統重責大任的合理價位喇叭。而且,無論是重播影片音效或是音樂,它的低頻能量都能輕易地讓我感受到,這是包括ATC、Ensemble等參考喇叭所無法企及的表現。

PMC所強調的低電平解析力,在FB1這款家用設計取向的喇叭上可以表現出來嗎?正是因為它的低頻能量很容易湧現,所以在搭配前傾不退縮的高頻響應之後,可以在低電平播放下表現出相當不錯的平衡感。至於大音壓的重播挑戰,FB1在基本需求上都能輕鬆過關,只是建議您在試聽時要多加注意周圍環境的屬性,以免受限於硬調子空間而誤認它的高頻有清亮傾向。事實上,我長年使用的TB1也有這種困擾,在我自己的錄音室裡聲音表現總是相當平衡,但是曾經有朋友向我借去當作錄音參考,卻因為環境沒有好好處理而使它出現高頻鈴振聲。基本上,FB1與TB1的音色不算是無塵無染型的個性(印象中這個價位帶的喇叭通常也沒有這種本領),所以您應該在空間與搭配方向上稍微注意一下,以免讓素質不佳的質感搭配使它走偏了。

恰如其分的鮮明度與靈活音樂性

用純度高、聲底較柔和的擴大機來搭配,是我為FB1所作的初步建議。在我的系統中,Mark Levinson擴大機組合雖然純度夠高,驅動力也十足令人滿意,但是柔和程度尚不足以供應FB1。用上Ensemble Evocco綜合擴大機之後,就已經達到一定的契合程度了,尤其是搭配MIT線材後的方向更對味。總之,FB1不是音色過亮的喇叭,但是請別讓不良搭配使它變成聲底尖銳的個性。

至於FB1其他項目的表現,請讀者們從「音響二十要表現」中逐項瞭解,其中的簡單描述應該可以讓您認識FB1的聲音走向有幫助。截至定稿時,我已經和這款PMC首度的家用喇叭產品相處約二個月,對於它源自鑑聽喇叭的恰如其分鮮明度,配上家用喇叭的靈活音樂性所成就的整體表現相當欣賞。這樣的優秀製作,也應該獲得眾多音響迷的欣賞才是。■

音響二十要表現
音質:乾淨、富有水分的厚聲底
音色:前傾不退縮的亮度,但沒有刺激性的高頻
高中低頻段的量感與控制力:頗為平均,低頻部分的控制力相當好
聲音密度與重量感:拜低頻能量感所賜,非常足夠了
透明度:恰如其分
層次感:中上
定位感:相當優秀,而且聆聽角度不會受限於某一點,聽起音樂來輕鬆很多
活生感:中上
結像力與形體感:優秀
解析力:優秀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速度感視擴大機而定,基本上還是要大功率後級才能讓它表現得好;暫態反應則是中上水準
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對鑑聽喇叭來說算是中等水準,但是在家用系統中可以表現得很稱職
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中等
樂器與人聲的質感:中等
細節再生:優秀
空間感:中上
整體平衡性:優秀,特別是因為低頻能量感足夠,所以有本錢盡量將擺位向前調整,對於中頻密度感需求較高的系統來說相當好用
器材個性:帶有鑑聽器色彩的家用喇叭
搭配推薦:高純度、柔和聲底、大功率是最佳搭配方向
TOP
8#


值得細細品味


Threshold 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 鄭澤孝



圖片..1 2
在評鑑完Threshold T400後級擴大機之後,社內送來了同廠旗艦T2的後續製作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由於T400後級擴大機與Designer Audio RPA No2高電平前級擴大機組合,在拉了長達七米的Ensemble Sdupraflux非平衡訊號線與三米的Ranko RS1000喇叭線連結下,驅動Martin Logan SequelⅡ揚聲器時,有著非常不錯的表現,我對於剛到手並且已被煲到熟透的這部T3與T400自家人一套西裝式的搭配,抱予極大的期望。另外,我也對目前手邊所有器材的搭配互動變數,也充滿著一種打破砂鍋探到底的心裡準備。與T400後級擴大機一樣,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厚薄比例適切的面板,共有鈦金屬和黑色兩種供使用者選擇。較之T2高電平前級擴大機,T3在較窄的前面板上的錄音選擇、聲道平衡是以一個Alps波段開關和Noble 25KΩ平衡控制器來處理,訊源選擇與音量控制是以Alps可遙控波段選擇器以及同樣也是可遙控裝有馬達的Alps音控來負責。這些簡化的設計(註1),同樣在T2機內電路上對應呈現。
T2是一部徹頭徹尾的訊號進來就一路平衡放大到底的高電平前級擴大機,T3則不是,不論是平衡或不平衡的訊號在進入這部前級之後,都是以非平衡的方式被處理,在經過VR後輸出前才予以平衡工作。也因此,在沒有螢幕顯示功能電路與放棄了全平衡設計架構的情形下,T3的主要電路配置,顯得單純而直接。這對於一些光看電路包裝便可預知未來聲音表現記事的發燒愛器者而言,是絕對無法激起其興奮慾望的。當然,我們都知道,在高電平前級擴大機的設計領域裡面,簡潔的電路配置,往往對於聲音呈現的結果有著正面的意義,這點,與本地要好吃更要大碗的發燒意識,確實產生了極端的對立。因此,我個人雖然對於T3可遙控部分不以為有多麼必要,但我也深切的了解Threshold 新一代設計工程師們,為因應現今Hi-End音響市場需求所做出的考量。

和主電路設計配置不同的是,T3在分體電源供應部分較之T2只精簡處理了螢幕顯示所需的部分。大型環形變壓器、高容量的濾波電容以及和主電路上所使用相同規格之優秀的被動元件,在在顯示Threshold電源的能力乃擴大機驅動之源的傳統設計指標。當然,在這方面,對於那些恨不得斷電之後,仍然能夠永遠唱下去的發燒友級器迷而言,這‥這‥這怎麼能夠算是一種指標呢?我感覺似乎已有人自心中發出忿忿之鳴:「鄭澤孝!等著看好了,我馬上來個讀者投書讓你寫不下去!」其實,有此想法的朋友大可不必那麼衝動,較之超級OP價格差異與定位之爭,用料一流,佈局功整理性的Threshold 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其內容絕對不是膚淺的。較之用鑰匙來啟動電流的羅馬建築前後級擴大機和試圖建立Hi-End市場新指標的哥德建築聳立雲霄後級擴大機而言,Threshold T3顯得忠肯保守。他沒有標新立異,也不曾引領風尚,他只是在傳統中順應潮流。是的,多少有些無奈,這不禁令我想起在金石堂看到的一本書,書名叫「流行陰謀」,沒錯,這到底是誰在害誰還是誰害了誰?

Threshold 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的輸入阻抗在平衡式時是2K歐姆,非平衡式時是50歐姆,輸出阻抗不論是在平衡或非平衡式時都是25歐姆(註2)。T3有一組XLR平衡和五組RCA非平衡的訊號輸入端子,在訊號輸出方面,除了一組直通RCA錄音輸出之外,就是一組XLR平衡和兩組RCA非平衡的訊號輸出端子。在試聽評鑑Threshold 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的時候,我是以Threshold T400後級擴大機做為絕大多數時間裡的評鑑參考,聆聽環境是在我的主試聽室,參考揚聲器是Martin Logan SequelⅡ。這對靜電振膜、傳統錐盆複合式設計的揚聲器,被放置於主參考揚聲器Magnepan MG 20R後方一公尺處而略向內傾,左、右聲道間距一公尺五十七公分,揚聲器後方六十七公分是貼牆垂直擺設的RPG,總高是一公尺八十公分,寬度為六十公分,SequelⅡ距離側牆五十六公分。這個位置,使得 SequelⅡ和MG 20R於此一空間裡,兩對揚聲器的能量可得到一個最佳的互補作用,我早先所顧慮的聲音相位、速度一致性的問題並未發生。 

在LP部分,除VPI TNT3唱盤、Audiomega SL5唱臂、Thorens TTA980MC昇壓器、V.D.H.D501訊號線、Chavis DC唱頭之外,我亦於老友江明憲兄家挖得了一個比Chavis 輸出高了0.9mV的Benz Micro GliderMC唱頭,以Thorens TTA980MG昇壓器為中繼站。除了更換重錘、校調針壓之外,我另外一個工作就是將唱臂輸出訊號線由Thorens TTA980輸入高增益的端子改插入低增益的端子。數位部分,以Sonic Frontiers SFD2數/類轉換器為中心,接收除了Esoteric P2S的AT&T玻璃光纖之外,亦以Sonic Frontiers Ultrajitter Bug 為中繼,以AES/EBU介面來傳達P2S的AES/EBU、Pioneer LD~X1影碟機的75歐姆BNC(註3)和Pioneer SFH202衛星接收器、JSB BS301 Wowoo解碼器的Toslink訊號。另外一部參考的數/類轉換器Wida15並沒有閒置,它的工作和SFD2是相同性質的,我每隔三天將他們輪流使用一次,當值的機器,於那三天裡是完全不關機的。評鑑時的訊號線與喇叭線是Cello Strings 1和古河PCOCC(平衡)、Cello Strings 1、Ensemble Sdupraflux(非平衡)。喇叭線是Ranko RS1000。這些訊源除了LP部分必須經過主參考前級擴大機Cello 1MΩ唱頭放大部分由錄音直通輸出給T3之外,數/類轉換器的類比平衡輸出端則不時的接連至Cello 1MΩ和Threshold T3的XLR平衡式輸入端子之間(註4),另外,我更將SFD2數/類轉換器的75歐姆同軸數位輸出接連至Yamaha DSP3000環繞音效處理器,再由其主聲道類比輸出連接至Threshold 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的Vidio RCA輸入端。當然,Cello 1MΩ的另一組錄音輸出也接至Yamaha DSP3000的一組類比訊號輸入,這樣子我可以同時以兩組前、後級擴大機來推動兩組揚聲系統。

有時候,Threshold T3的那組亦可用來做為AV的中置聲道,這組聲道的表現可能遠超越一般同類系統的素質。在音量調整方面,以Sonic Frontiers SFD2為準,Threshold T3和Cello 1MΩ、 Designer Auidio RPANo.2都無法於歸零時將Wowoo的衛星解強調訊源做到完全靜音,同樣的,Benz Micro Glider和Thorens TTA980MC昇壓器以及CD音源有的時候亦然,只有 Pionner LDX1影碟機除外,這點,也充分反應在聲音上。以音控的轉動而言,同樣的音壓,影碟的音源我都要轉得較其他的訊源來得多。以音質來說,影碟除早期的THX之外,都很有親和力,而Wowoo由於Toslink輸出介面的天限,人聲口齒的氣音有時候顯得令人不悅,但是其麥克風的存在感最強。如果以新聞眼的角度來說,最具有現場感,因為這中間存在著許多真實現場裡未被消除掉的背景噪音。LP和CD音源的距離在這樣的系統裡表現非常神似,差異較明顯的是在高頻的延伸與低頻的動態上,前者LP明顯超越太多,後者則是CD較優。此外,我也自然的會將Chavis DC唱頭、Wida 15數/類轉換器和Benz Micro Glider唱頭,Sonic Frontiers SFD2的聲音特質做一番分類歸納。

與Cello 1MΩ、Designer Audio RPA No.2前級擴大機一樣,Threshold T3反應前述訊源聲音的同質性與差異性上,有著相同的結果,這也說明了這部高電平前級擴大機對於訊源處理的態度是忠實的。如果以現階段中性聲音的定義(註5)來說,T3和Cello 1MΩ以及Designer Audio RPA No.2都可以說是在這個範圍之內,造成這三部前級間雖可感但難以明確形容其聲音差異的主要原因,極可能是在器材本身的規格特性。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在驅動T400後級擴大機時比較RPA No.2高電平前級擴大機最明顯的不同點,除了在音控位置上所得到的音量差異之外,就是我始終覺得RPA No.2驅動時候的阻尼是高原上稀薄的空氣。T3不論是以平衡或非平衡的傳輸介面,我始終覺得前、後級之間的阻尼好似含濕氣較重的空氣,Designer Audio RPA No.2使得Threshold T400後級的速度飛快,這點,在Cello 1MΩ上也有相似的情況。而Thershold T3和T400搭配時就不大一樣了,原本我感覺有些快過頭的速度感現在卻變得恰如其分的適切,如果Martin Logan SequelⅡ揚聲器靜電振膜與錐盆低音在速度銜接上真有那麼一點不合拍的話,那麼,T3和T400搭配則將我下意識裡的這層知覺給抹得完全沒有想到有這麼回事的存在。

這部高電平前級擴大機在聲音特質上最引我注目的是在其高、中、低頻分布上的黃金三角形的平衡。此外,就是較Cello 1MΩ、Designer Audio RPA No.2更為厚實的聲底。起先我直觀上感覺1MΩ和RPA No.2在兩極延伸與透明解晰上較為明確,後來,我將聲音密度與重量感加進去一起考量時,理性與直觀產生了激烈的辨證,最後的結論為:如果透明度不僅僅只是包含了延伸與清晰而已的話,那麼,T3不折不扣是透明的。但是,T3賦予聲音律動的那層重量感和密度感酵素的透明度,也同樣讓我重新意識到透明度和成份的參數平衡問題。隨著音量的加大,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使得音場中發生點朝面的方向擴展,逐漸的,有的音響超出了揚聲器的邊際,這點是我在1MΩ和RPA No.2上所沒有感受到的經驗。或許是器材輸入、輸出阻抗特性與放大倍率的不同(註6)所致,T3在低電平的反應較這兩部前級擴大機更引起我注意。另外,在轉動音控時,我感受到的是整個音域的放大,聽覺不會有先高後低的感應順序,這點,令我想起了YBA Signature前級擴大機。 無可否認的,Threshold 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是現今Hi-End中性標準界定中的產物之一。在聲音表現與造型設計上,他並不會令人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驚豔,可是,隨著時間的改變,當鍍金鍍鉻的外表逐漸斑駁,聲音美學的化妝舞會曲終人散之時,你可能才會發現這部原本在潮流中試圖不逆流而上也不順流而下的高電平前級,最那麼的引人。當然,你若要享受這遲來的喜悅,現在就得馬上去擁有這部T3,也當然,你眼前最大的障礙不是別人,是你自己。和Threshold T400後級擴大機相同,T3隱隱約約的標出Hi-End高電平前級擴大機好壞兩極的中央指標,這是一部值得你細心品味的高電平前級擴大機製作。最後特別要告訴大家的一件事,就是:T3幾乎毫無體溫。

註1:請參閱音響論壇第64期P250~261。

註2:請參閱音響論壇第80期P231。

註3:LD-X1原本沒有75歐姆BNC,我特別情商老友王克剛來幫我修改,當然這中間的手續並不是開個孔焊兩條線鎖上端子就可以了事的。

註4:Wida 15與Sonic Frontiers在平衡端子正、負端接腳不同,我並沒有每聽一次便重焊一次線,我是使用轉換器的相位切換裝置。

註5:中性應該是垃圾進垃圾出。

註6:據Designer Audio RPA No.2設計者王克剛宣稱,這部高電平前級擴大機的放大倍率是十三倍,Threshold T3則是標準的十倍放大。

規格:頻率響應:DC-100khz,失真率:0.02%,信號雜音比:100db,輸入阻抗:非平衡50K歐姆,平衡2K歐姆,使用電壓:交流120伏特,50~60HZ,消耗電功率:20瓦特,售價:98,000元。代理商:進音坊。

◎5-10萬元級◎音響二十要:★★★★。價格價值比:★★★★。製造品質:★★★★。

我在評鑑Threshold T3高電平前級擴大機的過程裡,所動用的訊源與連接方式是個人從事音響評論工作以來,最為繁複的一次。不過,整個前置工作,我早由評鑑Threshold T400後級擴大機之前就在著手進行了。評鑑T3的時候,整個事件過程已到成熟的最後階段,這也使得我對於T3的特質能夠輕易地掌握與辨視。

最近興起一鼓LP不死的復古風,台北也出現二手LP的專賣店,我們樂見其成,也提供一些訊息給新進的發燒友參考。LP唱片不像CD 樣可以拿來飛盤玩,有很多地方如果平常注意一下,就可以延長使用壽命。儲存LP唱片必須把握幾個原則:

一、低溫。唱片都是由乙烯基類的塑膠材料製成,在壓片過程中已經有經過高溫,如果儲放地方會受到日曬,就難保LP不會變形。

二、謹慎開封,妥善包裝。有人拿到新的LP就用力對著手掌一摔,讓唱片自動切開外包裝,這是最最要不得的作法。開封之後要把原來的塑膠套除去,避免壓力而造成變形。使用時當然手指千萬不能碰到唱片的溝槽,否則油污是很難清洗的。包裹唱片的內套不論是塑膠或卡紙,最好也能時時保持平整。

四、放在唱片櫃中要垂直而不傾斜。最好每一張唱片都能對齊擺放,最外側再以書籍或書夾固定,讓LP垂直的放在櫃子中。

五、萬一唱片已經稍微彎曲變形,可以用兩片厚玻璃緊緊把LP夾住,上面以厚重的書籍加以重壓,下面再用白熱燈泡家熱個幾分鐘,通常都會讓LP恢復平整的。

六、勤於清洗。除非你買LP唱片是用來炫耀身分的,否則在台灣高溫多塵的情況下,即使很少聽的唱片也難保不出狀況。一部像VPI之類的洗唱片機是LP愛好者所必備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