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哈哈哈!莫扎特钢协\海布勒(台湾版)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英格丽·海布勒——这位奥地利女钢琴大师。
海布勒,1929年出生于维也维,由母亲,同为钢琴家的夏落蒂·范·海布勒启蒙学习钢琴,11岁在萨尔兹堡登台演出,引起轰动,后来赴日内瓦、巴黎与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师从马加洛夫、玛格丽特·隆与舒尔茨,1951年与1952年连续在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1954年得到慕尼黑广播钢琴大赛第一名,1957年获得哈丽雅特·科恩·贝多芬奖章。与此同时,海布勒展开了在欧洲、美国、俄罗斯、日本与澳洲等地的巡回演出。她特别长于诠释莫扎特、舒伯特与巴赫、海顿、舒曼和肖邦的作品。独奏之外,海布勒也演奏室内乐作品,小提琴家谢霖、格鲁米欧是最常和她合作的伙伴。录音方面,海布勒以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以及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全集唱片得到全世界乐迷的肯定,水晶般的音色,以及对古典作品的杰出感受力,使她非常适合演奏维也纳大师们的作品。
海布勒先是在维也纳音乐院接受音乐教育,后来又赴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就读,1969年开始在莫扎特音乐院院任教。她的演奏继承的是极其典型、正统的维也纳学派。犹如哲学家那样,兼具微观与远见。
海布勒对钢琴艺术的奉献,和为录音媒体服务的精神,足以用“忠诚”两字来形容。在作品的弹奏方面,她仅仅把自己放在乐谱“解读者”的地位,竭尽所能的将自我的个性完全的隐藏起来。这种坦率的固执己见,或者说“保守主义”的态度,使得她的演奏听起来严谨慎重,但又不乏明晰优雅的轻松气质。
在触键时,海布勒总是以爱护及养育的心情来对待每一个音符,她对于“清澈”的定义,不只在表达时尽量弹出最透明的音色,还包括完全“歌唱”出音乐自身的情感。
从这些60年代中后期,和科林·戴维斯爵士/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钢琴协奏曲中,不难发现海布勒对于莫扎特作品的独一无二的诠释——对她来说,热情洋溢的诠释不是恒久之道,除非作曲家在乐谱上有明确实际的指示。
海布勒从不让自己去“逼迫”或去“侵害”作品本身的一丝一毫。她演奏的任何一个乐句或乐章,都像是在“操控木偶”,而且她深知自己的“木偶”非常优雅与脆弱。她也知道所有音乐的生命,都悬挂在手上的这条“丝线”上,过份的曲解与夸张,只会让音乐受到束缚,会与莫扎特的“天籁本质”相抵触。因此,这些钢琴协奏曲中,任何戏剧性、激烈或深沈的效果,似乎都来自作品本身的需求,而且都像是经过海布勒小心谨慎的评估后,再演奏出来的;优美的外表背后是小心谨慎。很显然,海布勒非常信任听众,知道他们会发现音乐里人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弱点。
难怪,英格丽·海布勒弹奏的莫扎特,永远被认为是最权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