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小东西大家聊 [复制链接]

查看: 15128|回复: 108
1#

Dr kuang 在 2006-5-31 0:25:05 发表的内容
非常复杂的调试带来的问题是机器之间的误差,几乎所有使用过开盘磁带的录音师都强调,开盘带要用原来录制它那台机子重播声音才好。两台相同的机子,单是压带的松紧不同声音就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而且磁带最要命的是保存和使用问题,不提磁粉脱落和自然退磁,单是复制效应就使磁带的声音严重退化了。所以唱片公司才急于开发新的技术来代替目前的磁带保存技术。


我现在用Revox A77,虽然不是什么专业机器,但是我并不觉得调试有多么复杂(当然因为是经过JM Technical Art的帮助)。

另外什么叫做“压带松紧”呢?——据我所知几乎没有开盘机会用器件直接按压磁带的背部使磁带与磁头接触——它们都是使用牵引张力的不同来使得磁带和磁头接触压力不同。Revox A77上面有磁带张力控制旋钮,我试过不同的设置,但我不觉得差异有“非常大”的程度,不信来个盲听试验如何?

“磁粉脱落”指的是70-80年代的时候,Ampex生产的开盘带由于想使得产品能承受更高的电平,采取了“Back-Coating”技术,也就是说在磁带的背面也沾上磁粉,所以导致保存上有磁粉粘连、脱落的质量问题,因此需要播放前需要专门的烤箱来“烤带”(有位录音师曾经说他有一盘那个年代的2 inch规格Ampex,每次播放前必定要烤,不然的话必定粘机);而之前或者之后的开盘带则很少有这样的问题,比如说经典的Scotch 111,难道没听说过在专业界内有人称它是“tape lasts forever”么(尽管它的带基弹性不太好,张力设置不当的时候容易绷断)?

“自然退磁”?——一般开盘磁带使用的磁性物质矫磁性大概是360奥斯特,地磁场仅为0.6奥斯特,要改变磁带上信息至少需要接近900奥斯特的磁场,我很难相信磁带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如何退磁。或者我孤陋寡闻,因为首先我没碰到过,其次我看遍了网上可以找到的开盘带论坛,也问过了可以联系到的录音工程师,他们的确讨论了很多关于开盘带所存在的问题,但我从未听说过有“自然退磁”这个问题。

“复制效应”?——也就是说“print through”吧。只要随便上一个开盘带论坛,发一个帖子问“如何防止复制效应”,立刻就会有人告诉您:首先tail out,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倒一次带。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因为首先开盘带的带基很厚,两层之间磁性影响不强;所以复制效应增加的部分是弱磁性,而实验证明一次快速倒带可以消除1db的print through,所以说每隔三个月或者半年把开盘带倒一倒带或者播放一下就足以有效防止复制效应。唱片公司觉得复制效应是一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它们的母带库太庞大了,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对仓库中每一盘带每隔一段时间都倒一次带,并且更要命的是有些磁带在播放前要小心烘烤,更增加人手负担。而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手中的收藏不太多,靠自己应该可以完成上述维护工作。我自己就是按照这些维护程序来做的,有效可行。

假如要说“复制效应”对于唱片公司的磁带来讲是否有很严重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知道,复制效应影响严重的磁带,听上去声音就类似加上了一种“回音”的效果。那我们听听现在最新再版的50年代那些立体声录音的CD,有谁觉得声音听上去有类似“回音”的现象呢?——我自己就从来没碰到过。

假如我没记错名字的话,我曾经知道一位叫Michael Kaplan的家伙,他自从50年代商业发行开盘带面市之后就开始购买收藏开盘带,他说过他手中超过50年历史的那些开盘带现在听起来和当年他刚买的时候没有可闻的音质变化。我自己近些年来才开始收集开盘带,所以无法验证这个说法;不过我重复聆听过很多遍的7.5ips格式的开盘带,我没有发现音质有什么变化,假如不信的话,某天假如我弄到可以比较好地录制开盘带中巨大的动态变化的声卡,我可以把当次播放的某段和再播放过100次以后的同一段都录成wav文件传上来让大家评一评到底有什么变化。

关于LP直刻好还是磁带录音好,各大开盘带论坛里早就是老生常谈。这个问题有机构作过实验的,用最好的直刻LP设备和用最好的开盘带设备去录同一个现场,最后测试分别录制的效果,结果无疑是开盘带远远胜出——它从始至终在20kHz一下的频段内频响曲线误差不超过0.5分贝。关于该实验的细节假如有人有兴趣我可以私下提供有关人士的email供询问。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Dr kuang 在 2006-5-31 1:19:46 发表的内容
对于模拟,用45转直刻录音和磁带录音哪个更好虽然还没有肯定说法,但可以肯定地是讯噪比和动态就以直刻占优。


LP——这一类通过还原旋转物体上的曲纹的介质,它的信噪比不能与其他类型的介质来比较。原因在于:我们可以人为地制造出电平极大的曲纹(比如说用人手在LP上刻一个两端振幅距离为10厘米的巨大的“S”形——当然没有任何人类的唱针能够重播一个振幅有10厘米的刻纹),那样就算噪音再大,信噪比也仍然很大。但是相反,我们不能在磁带上写上任意大的电平;在量化率确定的数码格式里,也不能表达出任意大的电平

所以一定要比较信噪比的话,就一定要用同样的输入信号,纯粹用麦克风输入的信号,然后机器增强的力量去纯粹地录制、刻制,这样才是比较客观的结果。
TOP
3#

Dr kuang 在 2006-5-31 18:15:32 发表的内容
请FELIXCAT列出自己所使用磁带机的技术指标,磁头的使用状况,转速如何检测;同时也请列出所使用的LP系统的技术指标。


现在我不在家里所以无法查到使用手册,不过下星期回家之后我会把A77的基本技术指标贴出来,但我脑海里比较清楚记得的一个指标是信噪比(大概是66分贝,考虑到这是70年代早期的产品,可以接受)。我记得手册中标出的指标是指用某款型号的磁带测试出来的结果,相信您到时不会问假如用其他磁带结果是怎样的吧?这是一个A77爱好者的网站:http://www.reeltoreel.de/Revox/A77.htm,德文,可以去看看,上面有您所需要的指标信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的A77配置的磁头是四轨双声道格式的,它每声道的磁信号读取区宽度只有更高格式的双轨双声道的一半,所以我很肯定的是用A77去聆听双轨磁带,还没完全将磁带的最大威力发挥出来,但在这种情况下重播效果已经能完全把我镇住了,可见在某种角度来看磁带是比较完善的。

磁头是新换的,“使用状况”您想得到详细程度为如何的描述呢?——是用“NM、EX、Good”这样的呢?还是说整个磁头有多少微米的条状磨损呢?对于前者我个人的感觉是NM,对于后者的话我没有显微镜,也不懂得把磁头拆下来,并且尽管有专门的检测磁带可以测出机器现时的播放性能,但我没有任何检测仪器和工具,所以现在无法给您详细信息。机器是经过JM Technical Art的检查和维护的,您知道它是Revox在美国唯一指定的维修点,维修的师傅Jack Clark有二十多年的经验,在圈内评价很高,因此关于机器的性能的保障我只能相信他的诚信。

关于我使用的磁带机,我觉得不必去细究它的性能和状况了,我对此很没兴趣。因为很明显比Revox A77好的开盘机多得是,只要我用的不是最好最顶级(是否真的存在呢?)的机器,任何人都有理由怀疑我的自身感受由于机器原因还不是最客观的。我之前回帖是因为按照我使用、聆听开盘带的一些但不算得上丰富的经验,发现您的“复制效应”“磁粉脱落”的程度的形容实在是想当然所致。从您的帖子中对开盘带的描述和认识来看,这里我并无任何冒犯之意:但我觉得有些问题您应该仔细了解,甚至投资购置相关设备聆听、使用了之后才发表意见。比如说对于Revox A77,我觉得老手问的问题应该是“在使用dobly降噪下进行录音时,如何更准确地进行频响校准”,或者是“如何让A77能播放A缠绕和B缠绕的两类磁带”这一类的问题,而不是“技术指标如何”“磁头状态如何”这一类太不值得一问的问题。


另外我不明白“请列出所使用的LP系统的技术指标”是什么意思?前面提到的实验不是我做的,刚才翻查了一下以往的记录发现做实验的那个机构不是个人而是公司,因此这里我可以说出那个公司的名字:US Recording(http://www.usrecordingmedia.com/),上面有它的联系方式,您可以自行发信或打电话去询问。

最后有个小小的请求,因为我发现目前变成是我在单方面提供具体数据、性能、相关机构的详细信息,所以能否请邝版也提供一下您之前提到的那些开盘磁带、LP刻盘机的使用、了解经历中,所涉及到的机器、设置、技术指标、和信息来源的渠道、机构(或者人员)信息呢?——只是请求而已,并不强求。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4#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5-31 18:26:35 发表的内容
这个有兴趣。据我所知,早期的母带频响其实并不好,录音的黄金年代时期用电影胶片做录音介质的声音效果甚至要更出色,VANGUARD,MERCURY等都是这么做的


磁带录音的效果,是磁带机和磁带这两者因素的综合结果。磁带好但机器性能不佳,机器性能好但磁带状态不好,都不能得到好的频响。关于早年的磁带性能如何现在的确是比较难找到确切的资料,现在我们能够比较容易找到的是磁带机的性能——假如从指标来看,的确早期的磁带机性能比不上现代磁带机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早年商业出售的开盘磁带机我看到最高只提供15ips的带速,但是RCA、CBS、HMV这些大公司一早就使用30ips的带速(当然,CBS的早期爵士乐录音一般采用15ips,RCA从双轨转为三轨母带的初始阶段也只采用15ips),看来是他们使用的机器是专门修改过的,性能如何就无从考究了。
TOP
5#

Dr kuang 在 2006-6-1 1:53:00 发表的内容
66dB已经是理论的极限值,实际上磁带的动态范围不超过60dB,而未经过准确调整的磁带机(因为盲听都不能分辨出磁带松紧所带来的声音变化,而即使高档一些的卡带机都能明显听出差别,所以只能理解为现在你的机器误差比较大,所以无法听出差别)声音就“完全把你镇住了”!再看到你当时如何批判LP60dB的动态范围如何“不能准确反映乐团的强弱变化”,而且还确切地指出一个60年代的模拟录音的CD动态范围达到近90dB,制作成LP时被“压缩”到60dB以内,而CD唱片则能准确反映母带动态范围的言论。你希望我如何理解你对动态范围的审美标准?如何理解你“LP的动态范围只有60dB,不能准确反映模拟母带动态范围“的言论?如何理解你关于模拟录音转制CD动态范围测试的试验?

要么是你当时的试验出了错,要么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刻意提供虚假数据。对于“动态压缩”问题,我只能理解为你对开盘机和LP使用了双重的标准。

另外,建议你在使用模拟音源时要记得一点:和数字系统不同,模拟系统的准确调整对重播声音的影响巨大,而且精度越高的模拟系统,调整准确与否差别越大。你现在的模拟系统中“LP唱到内圈就会有破声”,“磁带的松紧对声音没有盲听可闻的改变”都说明你的两套模拟系统调整误差还很大。连最基本参数都还没调准就讨论声音听感得失,明显的“纸上谈兵”,欠缺说服力。






66dB已经是理论的极限值?——这句话说得太含糊了,不像是有所了解之后所说的。

Revox A77给出的66分贝的信噪比,使指使用7.5ips带速,1/4"磁带,1/4 Track的时候的信噪比。所以邝版这里说“66dB已经是理论的极限值”实在让我迷惑:假如指的是Revox A77的理论极限,这就等于什么都没说,难道厂家给的测试数据不是极限值,难道厂家给虚假数据?假如不是特指“7.5ips带速,1/4"磁带,1/4 Track”的话,那就更加奇怪了,到底说的是谁的极限值呢?15ips?30ips?并且还可以分2 track 还是 4 track 的呢。

还有那既然邝版说是理论极限了,那这个“理论”数值必然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或者推导的对吧(不然的话怎么称得上“理论”的极限呢?),那请您说说您如何推导得出66分贝是理论得出来的呢?或者请您说说哪一个实验,或者哪一个报告得出“66dB已经是理论的极限值”呢?


另外不妨看看这里人家set up的Ampex 351,信噪比最高就已经做到78分贝了(您不要说不能用headroom啊):

http://www.cco.caltech.edu/~boyk/351.htm

并且注意到其中“Tones can be heard down into the noise. This extension”那一段中所说,在磁带嘶声以下16至25分贝仍能听到测试音,假如按照“噪音掩盖不了的信号算入有效信号”来说的话,该磁带机能容纳94至103分贝的有效信号。

还有我之前的帖子已经说过的,实测Szell/Gilels的EMI贝多芬第一钢协录音,在CD上就已经有接近70分贝的动态,这叫人如何相信“66db的理论极限值”?

还有,我哪一句话说“磁带的松紧对声音没有盲听可闻的改变”?!——请您帮我找出来好么?——我前面只是说两者差别没有您所说的“巨大”而已。还有我什么时候说过我现在的模拟系统中“LP唱到内圈就会有破声”,我之前说只有直切臂才能最大保障地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而普通唱臂很难过得我的关,难道我说“如何做才能防止癌症”就意味着我得癌症了?并且我听过不少声称调得很好的系统,他的主人说没听到破声但我明明听到了——不信的话我愿意参加盲听试验,您用非直切臂播放随机挑选出来的一张大动态的管弦乐LP的内圈,我保证能说出我听到的破音。

LP的动态范围只有60dB——我记得我之前明确说过市面的商业LP实际播出来只有40分贝多的动态,60分贝这个数值假如我有说过的话那只是它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有的数据(我当时肯定是特别注明的),但问题是说归说,大家手上拥有的众多LP播起来动态不佳是事实。假如有某些LP在我日常聆听中每次都能达到60分贝的动态的话我会考虑购买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磁带、数码唱片经常能达到或者超过这条线。

关于纸上谈兵,这里讨论开盘磁带,我自己有开盘机,也有一些磁带,我每天都听,有时高兴起来我还转录;我在这个业余爱好上投资了不多不少的学费;我帖子里说的数据和情况是经过自己详细了解并且加上我自己亲手做过、验证过的,甚至其中很多信息还是跟开盘机圈子里的朋友、网友交流过、确认过的——因此我不觉得自己是纸上谈兵,至少我没有夸大和想当然。

最后请允许我提一个善意的意见:您有时喜欢用我很久之前的帖子里的片断来说我现在如何如何,能不能暂时不采取这样的方式呢?我不是反对翻旧帐,但是翻的时候请不要曲解我的意思,也不要通过我以往帖子里的只言片语来推出我的系统有什么特性,因为这样首先明显是不可行,另外这也会干扰讨论的顺利进行,并且假如我也用同样的讨论方法来回帖的话(像我一样,您以往也发过很多帖子的)那大家就真的讨论不下去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建议而已,不强求接受。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6#

Dr kuang 在 2006-6-2 1:12:06 发表的内容


测试CD模拟录音的CD时的底噪是多少?


在那个帖子里面已经声明过了,使用EAC精确抓轨之后计算该CD所含有的数码信号,电平最大那点减去最小那点得出接近70分贝的值。之所以不用CD机播放测试CD的输出的原因是,结果会受到播放机自身性能的影响。当然假如测试模拟媒体,比如说磁带、LP之类的,我们不得已要借助器材的输出,这也是数码和模拟两者之间测试的不同。

Dr kuang 在 2006-6-2 1:12:06 发表的内容
60年代末磁带录音机和开盘带的动态范围是多少?你的试验数据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不合情理的漏洞了,所以不足为据。


60年代末磁带录音机和开盘带的动态范围是多少?——我的回答是:我不清楚。但是要知道唱片公司使用的机器是在普通商业销售的专业器材之上改造的。并且我知道:从开盘磁带专成CD之后,CD的动态肯定不会大于信号源(开盘磁带),除非工程师在中途可以增大动态。

我一直想请您提供一下充分的证据,清楚地告诉我:哪个公司在多少年代使用的哪个牌子、铭牌编号为多少的那台开盘机,在使用哪一款磁带、在怎样的设置之下能达到的最好的信噪比有多少、动态有多少——假如您说不出来的,凭什么说我的客观测试结果“不足为据”呢?对吧。


Dr kuang 在 2006-6-2 1:12:06 发表的内容
另外,我还没接触过动态达90dB的开盘带录音,请帮忙举个测试得出的例子。如果按照“在磁带嘶声以下16至25分贝仍能听到测试音,假如按照“噪音掩盖不了的信号算入有效信号”来说的话”,LP的动态范围又该如何测试?


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开盘磁带的极限不是您所说的那个数值(事实上您来来回回说过很多个数值,以前是确切的66分贝,现在这里又变成60分贝左右,接着又有一个“机器70多分贝”——事实上人家哪里测的时候是机器+磁带一起算的)——这是已经得到不少人公认的(我不必举证说是谁公认,不信的话您去互联网上各大开盘带论坛问一问),现在是您反对,当然需要您用事实证明:为何开盘带极限不能达到90分贝?——并且我觉得您说得很模糊:这个90分贝是按照哪一个标准来算呢?(请您能回答这个问题么?)这里我不是说我手头有证据说某天某机器和某磁带做到了90分贝的动态。但是要知道,磁带这种模拟介质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性质:Headroom。也就是说超过了电平表0VU刻度以上仍然可以不失真或失真极小地承受信号,所以您看我之前给您的那个链接,计算磁带动态范围是信噪比加上Headroom的。不同磁带有范围不同、有大有小的Headroom,您怎么就那么肯定地断言“极限小于多少多少”呢?

再退一步,就算我们视野狭隘一点,我们只承认自己亲眼看到过的。那么您也最多只能说“我没见过”或者说“我所询问的某人没见过”,再加上从您对于磁带的描述我心里大概有个数,我觉得您尚不能用叙述定理般的语气来下如此结论,很明显我也不能下任何绝对化的结论。

还有您也知道,也说过录音师有时是不愿意把动态录得那么大,所以您也要区分“不愿意去做”和“做不到”这两者的区别。

接着大家不是整天说LP的极限可以做到信噪比有多少多少么?说归说,有谁能够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我现在手中这张LP在播放的时候,在最大动态处,整个过程的失真都是百分之几或者千分之几那样?——很多声称大动态的LP,在电平最大时刻纹所代表的信号和源信号已经有明显差别。请问TELARC公司是否能拿出1812大炮响的那一段的数码文件,然后和刻在LP上的那一段曲纹精确比较一下?——假如允许像LP那样的失真程度,磁带的“动态”远比您想象的大。


Dr kuang 在 2006-6-2 1:12:06 发表的内容
在实际应用中,开盘带模拟录音的动态范围只有60dB左右,而不是机器有70多dB的指标范围就有70dB的母带,因为多轨母带还要经过复制,后期混音,再复制的过程才制作出立体声母带,当然如果就听第一代单声道母带是可以拥有更高的动态范围。


鉴于您说“在实际使用中”,这里请问一下:您是否使用过开盘磁带呢?家里是否有相应设备可以操作呢?假如不是的话,那您是通过具体什么渠道、机构来获知“在实际应用中,开盘带模拟录音的动态范围只有60dB左右”?我需要证据。并且能否把“实际应用”这个范围稍微具体化一些呢,比如说多少带速,每声道带宽多少,录什么样的音乐等等。另外Revox分明写着使用某型号的磁带,仅仅4 track 7.5ips格式他们已经测得Revox A77有66分贝的信噪比,难道他们撒谎?

还有不明白“机器有70多dB的指标范围就有70dB的母带”——我似乎没听说过不用磁带就可以单独测磁带机的信噪比的。在我之前给的那个链接里,动态范围的一部分“Headroom”,他们清清楚楚地写着“Headroom: 14.6 dB above 0 VU was measured on true peak meter from master tape for album pr7”。另外磁带的信噪比和带速、带宽相关的,您所说的“70dB的母带”是什么意思呢?


Dr kuang 在 2006-6-2 1:12:06 发表的内容
至于是否“纸上谈兵”,我想有入门音响知识的网友们都清楚,我真不明白TELARC为什么敢把《1812》最大动态的炮声录在内圈?你所用的LP系统我很熟悉,如果可能的话请在假期带回来,我应该可以使它在播放大部分唱片内圈时不出现拆声。


1812的炮声出现在乐曲的最末端,请问邝版:您能想到一种办法,使得33转LP里录完整的10多分钟不间断的一个作品,把最后一两分钟内的信号刻到另外一面么?

另外为何说“播放大部分唱片内圈时不出现拆声”中——为何说“大部分”呢?那不属于“大部分”的那些“小部分”是什么呢?还有,我觉得我们需要就怎样才算是“拆声”达成共识,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同的。

Dr kuang 在 2006-6-2 1:12:06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会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增进,观念也会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而改变,所以一段时间内出现错误,以后才发现错误是人之常情,这个不奇怪;但为了证明自己正确,刻意使用错误数据甚至撒谎,杜撰事实来掩盖错误就非正确态度了,也不利于自己进步。如果你或者其它网友在我过往的帖子中发现有错误观点,请尽管向我善意指出,因为这对我自己知识积累有正面作用,所以我会欢迎,而且乐于接受。


请合理指出我哪里提供错误数据。我提供数据的时候,要么就是提供数据出处的互联网链接、相关机构人员的名字、联系方式;要么就是用大家都可以获得的软件、可以买得到的CD来做测试的,并且很多时候我是直接屏幕截图的,把截图结果贴出来的——你觉得我有杜撰事实的机会和可能么?!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7#

说开磁带,不能不提磁带的“祖先”——钢丝录音。钢丝录音卷主要有两种类型:Chicago Webster和pierce recorder。其他品牌的钢丝录音卷一般在设置上和这两种中的其中一种一样。

[upload=jpg]Upload/20066113382368471.jpg[/upload]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般来讲钢丝录音的带速很快:一秒大约有2英尺(约61厘米)的钢丝经过磁头。需要注意的是和磁带录音不同:钢丝录音一般不是恒定带速的,因为它完全是通过take up reel来带动钢丝的,所以带速将随着take up reel上缠绕的钢丝越来越多而变得越来越快,但考虑到钢丝卷的直径很小(一般是3英寸),所以带速变动不会太大。钢丝录音的音质很有限,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得钢丝磁化需要很强大的电流,这不利于高保真。
TOP
8#

Dr kuang 在 2006-6-2 11:43:15 发表的内容
讨论到这里我觉得已经没有必要了。
60年代的电子管录音机和磁带只能提供50dB甚至更低的讯噪比,而你心知肚明这一点,但你的试验却测到70dB的动态。


这里您指的我测试到的接近70分贝动态的录音是否是说Gilels/Szell的EMI钢协呢?——那个我记忆中是69年的录音,69年的时候一定用电子管录音机?



Dr kuang 在 2006-6-2 11:43:15 发表的内容
我对开盘带的了解多数是来自曾经长期使用这些机器的国内录音师们,还有当年负责维修和调试录音器材的技术人员,是道听途说,但我并不认为你对开盘机和磁带的知识和经验比他们丰富和准确,而且他们提供资料时会比你的态度要中肯一些,至少不会说磁带的松紧对声音没有影响,不会说60年代的电子管录音机可以录出动态70dB甚至更高动态的磁带。


再次声明,我从来没有说过“磁带的松紧对声音没有影响”!!!请不要再造谣!我在第六页的原话是:

“我试过不同的设置,但我不觉得差异有“非常大”的程度”——请大家评评,这等价于邝版所理解的“磁带的松紧对声音没有影响”么?!

还有一点声明:我提供资料的时候都同时提供具体出处、相关资料,网友人人都可以自己去确认。中不中肯的话大家心里有数,我不必多说。


Dr kuang 在 2006-6-2 11:43:15 发表的内容

关于偏心对声音的影响,我记得说出的前提条件是1MM,而你就列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图来说明1Hz低频对声音的影响,列出例子的是开心果网友,他的结论是在长的持续音时才会在内圈听出抖晃导致的走音。现在说导致“拆声”是最近发现部分偏心唱片,内圈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手头的偏心和拆声唱片很少,我现在甚至无法确定是否普遍现象,所以才说“部分”。


这里非常不明白您的推理,我的理解是您现在根本确定不了偏心和拆声是否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您说无法确定是否是普遍现象,也就是说无法排除例外现象。但假如是因果关系的话怎可能有例外?!)


Dr kuang 在 2006-6-2 11:43:15 发表的内容
最后一个问题的我之前已经回答过一次,达到比磁带优胜的动态和讯噪比是直刻LP,原始记录的是磁带还叫直刻吗?而且你如何确定没有唱片公司保存了父盘和母盘?


请您给一些具体的信息支持您的结论吧。因为前面我说过,一种媒体承受电平很大的时候,假如它能记录下来的信息已经有不可忽略的是真的话,那我们在计算有效值的时候是不能够把这个电平值算进去的。所以现在请问:您能否给出您所说的“直刻LP”的最大动态数值是多少呢?并且最重要请您说出达到这个最大电平的时候,该LP所记录的信息的失真度指标具体是什么呢?——假如您不能给出具体的数字和充分的证据的话,我认为您的结论不可信。


Dr kuang 在 2006-6-2 11:43:15 发表的内容
这是个开放的论坛,谁有疑问谁都可以参与讨论,这里是你要求我找出你提供错误数据和事实的例子,有多少这样的情况你自己比我当然更清楚,说到威胁好像太夸张了些,如果你不希望我或者其它网友发现你的错误,就请不要先保证自己的绝对正确。我非常欢迎你和其它网友善意地指出我的错误,只要我确定自己是错的,我会乐于承认和修正。


我绝对赞成讨论,但是我觉得讨论不等于下绝对结论。您可以质疑我的数据,我也逐一做了解释,这是我所能做的;但是我相当反感您动不动就武断地判断别人造假和说谎,并且还把这当成是定理那样去叙述,比如说您上面那句“你要求我找出你提供错误数据和事实的例子”,说得好像人家肯定已经造假了,只是现在让您去找出在哪里那样——我觉得这相当过分;还有“要么是你当时的试验出了错,要么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刻意提供虚假数据”——总之没有一种是好的,为何偏要是别人错或者造假呢?没有其他可能性了吗?为何不参考多一些信息多拓宽视野呢?说句实在话,您自己心里很清楚您之前说的关于磁带的信息里,其中有多少您自己是心里有底的。我尽管也怀疑您的信息,但是我所做的只是请您提供一些大家可以去验证、确认的信息和渠道,我从未说任何有损您声誉的话。我讨论中对待别人的一般是不去怀疑对方所说信息的真实的,我完全相信对方所说的事情,假如和我所掌握的有冲突的话,那我想做的是找出为何有差异,是不是有什么情况大家都没考虑到——但是,根据这次和以往数次的经历,您都是以很干脆的态度完全否定和您意见不同的其他观点,并且在我多次善意的提醒下还重复误读曲解我的原话(磁带松紧那里),这让人十分窘迫。

您是可以多吸收您认识的“录音师”和“技术人员”所提供的信息,但我觉得不应该就以这些信息来作为极限。比如说George Graham说过动态做到60多分贝的磁带录音能够算得上不错的,那我当时所接受的信息是:磁带录音起码已经有人做到过60多分贝的水平。后来Performance Recordings的一些工程师弄了个Project,把古董机Ampex 351改造了一下,录出了动态范围大于78分贝的录音,那我这时所搜集的信息告诉我:磁带录音也有人实际做到了78分贝有多。进而不妨试想,假如他们不改造古董机,而是80年代末Studer那些最先进的机器,信噪比能超过70分贝了,然后再加上好磁带的Headroom的十多分贝,还有更重要PR只是以15ips就做到了这样好的效果,那最高格式30ips的录音磁带动态范围冲击80多分贝甚至90分贝——虽然我不能100%肯定(因为我手头没这个器材),但我绝对不会说做不到,问题是录音师愿不愿意做而已。

好吧,关于话题讨论我就说这么多,反正我所提供的所有信息都有公开名字的机构、个人,所给链接国内都应该能连接得上;我自己有不算长也绝对不短的磁带使用经历,尽管远远不算专业,但对于自己的机子我觉得是蛮熟悉的;并且我也很积极和有经验的工程师交流;见到好的开盘录音都尽个人经济能力所允许而购买,也积累了一些商业发行开盘带的版次、真伪鉴别经验(假如是录音室的母带备份那复杂很多,我暂时胜任不了),所以说假如有兴趣听磁带的朋友假如遇到问题的话可以问我,我尽力回答。

以上是我所想说的全部了,其实很多内容前面的回帖里已经重复很多遍了,所以我不再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9#

Dr kuang 在 2006-6-2 2:27:50 发表的内容
第一个EAC的试验中,最小讯号是那一点?CD的底噪?模拟母带的底噪?而且测试LP时用模拟输出,而你又不列举出自己所用的测试器材和技术指标?用存在大量电磁干扰的电脑声卡系统直接连接唱放?这种情况下,你不播放LP时就已经有背噪存在了,不先把这段背噪滤除?


首先请明白一点:从模拟磁带转制成的CD,CD的信噪比和动态总不会大过磁带吧?假如承认这一点的话您自然就明白我之前说的。

我什么时候说我自己测试LP的模拟输出并且得出怎样的结果了?——我自己记不起来,请您能否帮我回忆一下?至于“用存在大量电磁干扰的电脑声卡系统直接连接唱放?”这个问题,我觉得这倒比较适合于询问论坛上某位喜欢这样做的人。


Dr kuang 在 2006-6-2 2:27:50 发表的内容
现在你终于明白90dB的含义了,那么比较不幸的是,有试验结果支持LP背噪在中频段为—93dB。只要你能论证出母带有90dB动态范围,那么就同时论证出LP动态超过100dB。实际上,描述动态范围以0dB为参考点。至于60年代磁带机和磁带的动态范围,不久之前已经有网友列出过资料,搜索需时,而且你既然是开盘带论坛常客,没可能不知道?


首先我不知道您是怎么进行这段推理的:“有试验结果支持LP背噪在中频段为—93dB。只要你能论证出母带有90dB动态范围,那么就同时论证出LP动态超过100dB”。因为您看,LP和磁带都是模拟介质,LP中频有背噪,磁带同样也有;并且磁带可以刻成LP,而LP也可以转录成磁带,所以您那段推理里面“磁带”和“LP”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位置的,那样的话岂不两个推理互相矛盾。再说我也不把噪音之下仍然可闻的信号也当成有效信号这种方式当成标准的计算信噪比或者动态范围的方法,我不知道您这里想要推出什么。


60年代磁带机和磁带的动态范围,我现在不是关注知道型号知道厂家当时在市面上有钱就可以买的那些机器——那些自己Google一下就知道了,甚至连使用手册都可以下载下来。但既然您现在讨论的是唱片公司的录音,而不是私人录音室的录音,所以我很想知道那些大唱片公司自行改造、制造的机器的具体性能,我想这一些信息没有提供过吧。



Dr kuang 在 2006-6-2 2:27:50 发表的内容
唱头放大器的讯噪比为80dB,是否代表播放LP时的动态是80dB?你所说的77dB讯噪比对于中档次的唱头放大器来说甚至都不能算合格。难道唱头器的厂商在撒谎?这么简单的事还不好办,你用一条达到或者接近你的机器指标的模拟母带用EAC抓轨就可以证实了,当然,过程中扭动一下电平是没有人知道的,全靠诚实的态度了。


我觉得您可能不太清楚磁带机的信噪比是怎么测的。请您说说有没有可能不用磁带就可以测一台磁带机的信噪比?磁带机的信噪比和唱头放大器的信噪比测试方法一样的么?再说磁带机的信噪比指的是从磁头拾取磁带信号,一直到可以直接接功放的全部环节的总的性能。假如您支持LP的话,同等对待,您应该从唱针拾取具体LP那一个环节算起,一直算到可以接入普通功放那一端为止,您自己不妨测测,我保证结果不乐观。





Dr kuang 在 2006-6-2 2:27:50 发表的内容
LP单面记录时间的限制的确是严重不足,所以把连续完整作品分录两面的例子偶有发生,并非没有先例。不分开来放说明TELARC的工程师认为在这里仍然可以容纳这么大动态的讯号。而且暂时还没找到唱片公司为了避免“内圈拆声”而把动态乐段安排到外圈的现象应该足够说明问题了。


您这里把“拆声”和“乐段安排”强行套上因果关系了。这就好比“杀人肯定是犯罪”,但“犯罪”却不一定是由于“杀人”的。“拆声”和“乐段安排”之间的关系是您自己按照自己的感觉认为的,假如您想证实的话,我想您应该请各大唱片公司那个时代有关负责人出来说说话。


Dr kuang 在 2006-6-2 2:27:50 发表的内容
剩下小部分有两个情况:一是制作不良的唱片,比如说偏心导致的抖晃;二是你所使用唱盘的瞬时转速和唱臂精度限制。


这里我就觉得很奇怪了,我记得先前讨论LP的帖子里面您(或者我记错人了,反正是有不止一个人)不是说“LP偏心”是听不出来的么?我还记得当时科研旗舰兄还特地用自己手头的一张唱片举例来反对,您记得吗?现在怎么又说是导致“拆声”了呢?


Dr kuang 在 2006-6-2 2:27:50 发表的内容
最后一点:你是否很希望我在你的旧帖中找刺?比如说关于比切姆录音唱片的动态范围?虽然现在论坛的部分旧帖暂时无法提供检索,但数据仍保存完整。


您这是威胁吗?不过请您放心,尽管我很清楚记得很多内容,但我绝对不会去翻您的旧帖,甚至和当今讨论主题无关的任何事情我都不会提。因为我不做这类事情,其次是我不愿费时间去找别人的旧伤。但假如您想那样做的话请便。

另外在前几贴里我请您提供一下您的开盘磁带使用经历或者关于磁带的消息的具体来源,您是否能回复一下呢?

最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如LP刻盘可以提供更好的信噪比和动态,那为何唱片公司复制保存已有的所有模拟媒体的时候都采取磁带复制或者数码复制呢?——要知道“复制保存”只是纯粹的Copy,不涉及剪辑的(所以就不要用“LP编辑起来不方便”这个理由了)。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