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LP的一个奇特现象,本人百思不解 [复制链接]

查看: 29853|回复: 233
1#

为什么一定要以吵不吵,舒不舒服作为标准呢?

要知道唱片的终极目的不是要满足你个人,而是要尽可能逼真地还原录音现场。理论方面完全不用再重复一遍了,我之前的帖子里面已经很详细地讨论过了,大家都知道数码绝对大胜模拟。要说听感?我觉得谁比较接近现场的感觉,我就推荐谁。

另外提供一个信息:我本人没见过有任何一位录音师/录音室在试用了专业数码录音机之后,可以忍住不掏钱买一台的。
分享 转发
TOP
2#

dr kuang 在 2006-4-25 22:04:02 发表的内容

最近有个惊人的准备挨砖的发现:LP在人耳最敏感频段的信息量比开盘母带高,经过母带转制的LP其声音效果受到了模拟开盘母带的制约,LP这一格式商业发行的唱片中真正最高规格是未经开盘模拟母带“污染”的45转直刻唱片。


问几个问题,顺便说说我的看法:

1.  "人耳最敏感频段" 具体指的是哪一个频段呢?——假如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字的话,能否用大概的数字或者文字说一下呢?

2. “信息量”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细节么(也就是说是否说麦克风传来一个细节,同时用LP直刻和用开盘母带录制,最后发现LP能听到这个细节而母带则没掉这个细节)?还是指在敏感频段LP的失真度比开盘带小?或者还可能指的是其他什么?请邝版尽可能清楚地说一说好吗?

3. 先不看技术指标(因为这早已完全说明问题了),我们直观来看看:

开盘母带的原理是直接把电转为磁,记录磁;而LP,不管什么样的转速,原理是电 -> 磁 -> 刻针机械能 ->机械能转为移除母盘物质的能量,最后记录这种移除的效果(坑纹)——LP要经过这么多个步骤,每个步骤的物质都不同,难道我们还有可能相信:

**“电 -> 磁 -> 刻针机械能 ->机械能转为移除母盘物质的能量,最后记录这种移除的效果”**   此种模式的敏感频段信息量要好于  **电->磁,直接记录磁**?!

近来发现邝版似乎想把讨论观点逐步导向“LP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录音载体”哦!——尽管我很理解、很体谅“用高价买来的东西,心里想尽可能多地赞美它”这种心情,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们的客观属性随意地扩大化啊!尤其是邝版在论坛上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样缺乏论据的观点很容易误导其他网友的。

你想想:大家一看,哦,有资历的邝版说LP在敏感频段的信息量竟然大于开盘带(实际上并不是的),俨然是录音史上的终极产品了,那结果肯定是助长了国内炒作的风气(国外由于物质比较丰富,容易获取,所以人们反而不容易被误导)。我语言能力不够好,有些意思可能表达不出来,但说实话,我强烈地觉得目前国内病态的炒作气氛,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来自于一些有资历的人士的某些缺乏证据的、打擦边球式的、很有暗示性的言论。

我以上的意思仅仅是只论事不论人,如有言语不当请多多包涵。
TOP
3#

由于数码混音、信号处理技术越来越发达,使得CD可以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音效,甚至还可以造出类似78转的那种音效。
TOP
4#

LP向数码学习的例证比比皆是(借用清水亚当网友的图):

请注意用红框框住的那部分。

1.
[upload=jpg]Upload/20064261121964038.jpg[/upload]

2.
[upload=jpg]Upload/20064261124693026.jpg[/upload]

3.
[upload=jpg]Upload/2006426113123828.jpg[/upload]

4.
[upload=jpg]Upload/20064261144667416.jpg[/upload]

5.
[upload=jpg]Upload/2006426115121444.jpg[/upload]

还可以贴更多的出来。
TOP
5#

dr kuang 在 2006-4-27 2:24:04 发表的内容

驱动刻碟机的功放在60年代就已经用到200W胆机,磁头有几多瓦?一个是全过程的微弱信号,一个是放大后的信号,无视这一点而含糊地说电磁转换要么是对技术的无知,否则是否有点居心叵测?


这里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信号处理系统,尽量少地加入非线性过程肯定是最好的。200W的电子管放大,这已经是属于强电范畴了;稍有些电子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弱电范畴的放大电路,非线性分析已经是必定要做的了;现在还何况是200W的电路,并且还是电子管啊!何况,电路的应用场还是宽频带!大家想想:原本属于弱电范畴的音乐信号电流,经过200W的全功率电子管放大之后,额外加入的失真会有多大?

还有,200W就是完全用于放大音乐信号?还是说有一大部分电能用在加热刻针上?

另外,我们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磁带的磁性就“微弱”一个概念就了事。开盘磁带的磁性假如和例如电磁起重机那种大家伙来比当然显得微弱,但是对于日常环境来讲它的磁性不见得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弱。举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标准的开盘磁带的磁性,要比电钻机开动时产生的磁场强高达35倍(磁带360奥斯特,电钻机为10奥斯特);而用于把纸张之类固定在铁壁上的那些永磁铁(力量也不小了吧),磁性只比磁带多4倍而已。要把信息写入这种强度的磁带里面,太微弱的电流可行不通的。

大家看了以上我说的这些,难道会觉得有“居心叵测”的感觉吗?

dr kuang 在 2006-4-27 2:24:04 发表的内容
在没有提出具体可信的数据前,拜托不要说这么肯定的话,请列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在500~5000Hz频段内开盘磁带和直刻LP之间的技术指标对比来说明问题——如果有经过一定播放次数和保存年份后的比较更能说明问题——而不要随便妄下“实际上不是的”结论,这不是一个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应有的态度。


首先,LP的背噪在500Hz上成分不太多(比如说参照澳大利亚那个女烧友的CD vs LP文章,google一下可以立刻找到)。但问题是你不能为了创造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硬性地把人耳的敏感频率的下限定在500Hz以上。人耳对于频率的敏感和感觉,可以参考这个地方:

http://www.fm971.net/Article/DJhome/Yyzs/200603/3285.html

大家请看,60Hz--250Hz部分,“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构成了音色结构的平衡特性。提升这一段,可使声音丰满”; 还有呢:250Hz--4KHz部分,“这段包含了大多数乐器的中低频谐波,同时决定人声和乐器等声音的清晰度”,“人耳对这一频段比较敏感,通常不调节这一段,过分提升这一段会使人产生听觉疲劳”。

还有我保存的一份更详细的人耳听觉与频率关系的资料,摘抄一些如下:

---------------------------
150Hz~300Hz: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声声音的力度。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度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乏,音色会显得发软、发飘,语音则会变得软绵绵;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声音会变得生硬而不自然,且没有特色。

300~500Hz频率:这段频率是语音的主要音区频率。这段频率的幅度丰满,语音有力度。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声音会显得空洞、不坚实;如果这段频率幅度过强,音色会变得单调,相对来说低频成分少了,高频成也少了,语音会变成象电话中声音的音色一样,显得很单调。200~500Hz中低频段决定声音力度,如超过+5dB~10dB声音变得模糊,清晰度下降,下跌-6~10dB声音缺乏力度而显单薄,音色硬而窄。

在频率响应的某一段出现峰谷时,特别在3~5KHz和200~300Hz,将引起音质的明显变化。

---------------------------

至于在以上所说这些频段内LP的背噪和开盘磁带的背噪,我觉得大致结果大家都心里有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拿一张ADD的CD来抓轨一下,看看乐曲开始时音乐尚未响起但磁带已经开始播放的那一小段,那里大致可以体现开盘母带在“人耳敏感频段”的背噪),我就不必再画出图表出来占地方了。

想说频响曲线么?这里有充分的测试结果表明:就算只用15ips的带速来录,开盘磁带就足以做到让23Hz - 15000Hz内的所有信号的频响离最理想的平直状态只差正负0.5分贝。

http://www.cco.caltech.edu/~boyk/351.htm

我敢肯定LP在这方面不可能牛过开盘带,我之前在这个坛子上贴过RCA的LP刻盘的频响曲线图,不过现在我一时搜索不出来(因为那个帖子的最头贴作者不是我,比较难搜),其性能远比上述开盘带标准差得多。

另外,我们似乎要遵守谁主张就谁举证的规则,对于非常不寻常的主张就应该提出非常确凿的证据出来。开盘磁带录音的性能不管在哪个敏感频段的听感都要优于LP刻盘录制的方式这个结论,早就被各大录音机构和录音工程师所验证和决定的(既然你相信刻制LP能更好的保存人耳敏感频段的信息,那为何现在唱片公司备份模拟母带,是采用数码录制或者备份到新的磁带上去的方式,而不采用刻成LP的方式呢?——能帮我解决一下这个疑惑吗?),所以我觉得假如邝版质疑这个观点的话,还是由邝版来提供确凿证据比较好。

最后,对于已经被广泛验证并被广泛接受的结论,只要思考过其大致的科学性,我们就不必每次都重新去验证一番,这就好比“地球是圆的”这个结论,我们不必每次都坐航天飞机去宇宙中亲眼看看地球的样子才相信。同样,对于反对广泛被验证和接受的结论的某些论断,我们不必费时间去重新批驳。这就好比假如有人断言“地球是平的”,我们不必花钱让他坐一次航天飞机去太空亲自看看地球的样子去说服他。


dr kuang 在 2006-4-27 2:24:04 发表的内容
或者对个别对LP唱片有莫名仇恨情结的人来说这就可能有除去音乐和音响欣赏的意义,必除之而后快甚至不需说明理由?


我知道这句话是针对我来说的。但是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我对LP的态度不是仇恨,并且也不是“莫名”的。假如我真的仇恨LP,那我为什么还要花钱买它?为什么还要用它来制造情景氛围?为什么还要这么细心地存放它?

另外,我对一件事物的评价,从来都是摆客观的、大家都能验证的事实,并且我从来都没有强制任何人去接受什么,我只是把事实都列出来,让大家自己思考决定。还有,我没有故意隐瞒我所支持的观点的缺点,夸大我所反对的观点的缺点;从上面关于电磁强度的讨论里都看到了,我甚至还不说、不强调我所反对的观点的某些缺点呢——这一段话我本来不想写,但是想到既然已经被人用“居心叵测”来批评了,我很有必要澄清一下。

dr kuang 在 2006-4-27 2:24:04 发表的内容
另外被迫补充说明一个情况:作为一个音乐音响爱好者和LP唱片爱好者,我喜欢的原因只因为其音响效果,我更希望的是可以用比买正版CD便宜的价钱购得我认为比CD音响效果更好的LP唱片,而不会愚蠢到认为80年代初的数码格式制品是最佳的数码音频载体,还要花费“比买头版LP更加难以想象的价钱”去罗致和炫耀,最可惜的是二手唱片价格并不由我和你的观点来左右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甚至我和你都不能经受诱惑而屈服于市场决定的价格。而且“病态的炒作之风”在我所接触到的事实是:买旧版CD的比买头版LP要严重得多!


你喜欢什么样的音响效果,音响风格,那是你个人的自由,我绝对不干涉,甚至还会鼓励你发展自己的爱好风格。但是,你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随便评定一些客观事实。“敏感频段的信息丰富程度”是一个客观的事物,是不以你的感觉而改变的。你不能用自己或者其他几个人的感觉来判断一样客观事实(至少,假如你上面的论断能够得到哪怕只是50%的录音师的认同,那我相信磁带录音早就会消失了)。你可以寻找和你感觉相同的人士来支持自己的论断,但是假如你的感觉和最最基本的指标都是矛盾的话,那我觉得问题只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还有请不要信口开河:我什么时候表达过,或者是暗示过“80年代初的数码格式制品是最佳的数码音频载体”,难道我平常主要介绍80年代的CD就说明我认为“80年代初的数码格式制品是最佳的数码音频载体”?!我在很多帖子里面都亲自说过不止一次,在制作优秀的情况下,SACD和DVDA的音质肯定要比CD好,你不信的话可以看回我以前写的,一定能找到这样意思的观点。

另外,我是不屈服市场价格的。我买不买一张唱片,取决于我认为这张唱片值不值这个价钱。并且我判断一张唱片值不值某个价钱不是靠听别人说或者按照别人的意见的,而是我的判断标准是基于客观的事实(比如说该唱片产量、品相)。

对于“买旧版CD的比买头版LP要严重得多”这个说法,我不太清楚国内情况;但我敢肯定,国外市场里买头版LP反倒比买旧版CD的要严重。并且我从来也不觉得国内炒CD的风气是正确的,另外我觉得导致LP在国内被炒起来的原因,完全不类似CD被炒起的原因。

另外,假如硬要把我在网站上列出唱片封面,叙说关于此唱片的客观事实,外加个人聆听感觉的这种行为,强行定义为“罗致和炫耀”,那我实在无语,请便。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