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雪花中的肖邦------关于老录音 [复制链接]

查看: 5185|回复: 21
1#



novich 著

两件事情使我产生这个想法:一是读到梅纽因的一个说法,他很苦恼地发现,他在战后录音,要拉出战前他自己老录音里的音质,困难重重。因为战后的高级精密录音设备巨细无遗地将小提琴声音中的“毛刺”一一还原,自己琴音中的毛病像放大镜一样,在录音里被放大了十倍(想想前面的“机器的愚笨”吧),而早期录音的简陋无意中符合了人耳的“过滤”功能。梅纽因怀疑,早期小提琴家诸如克莱斯勒、蒂博的老录音听来,琴音如此美妙醇厚,正是得益于老录音的“美化”;


我说说我的看法。梅纽因说战后很难拉出战前的音质,这丝毫不奇怪,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不要说战前和战后了,估计某天早上8点钟大师拉出来的琴音,和早上10点钟再拉一次的音质,也不可能100%一模一样。

不过梅纽因这样说,只是表明了一个客观事实:战前和战后他拉的音质不同;就算他估计“早期录音的简陋无意中符合了人耳的“过滤”功能”,那也只是一位艺术家对于工程科学领域里面的某种现象作出个人的猜测而已。假如我们看斯托科夫斯基,指挥大师,同样也是音乐艺术中的巨匠,他就喜欢运用录音技术里面最新的成果,营造他心目中的理想音效,这就与梅纽因的看法背道而驰,那我们是否要让梅纽因和斯托科夫斯基两位大师在这个问题上PK一下呢?——不过不管如何,有一个大家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梅纽因和斯托科夫斯基都是同时代的艺术家,但斯托科夫斯基的录音里音效一流的录音远比梅纽因的多;更进一步,梅纽因主要为EMI录音,而斯托科夫斯基仅为EMI录过为数不多的几十款,但几乎每款都音效超群。假如按照“让事实证明一切”的话,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呢?

还有,作者在原文里直接把音质“美”的定义定为老录音那种带有失真的效果,这一点,作者自己认为这是美,这是作者个人的事情;但是把个人的感觉当成客观事实向读者宣传,那便是误导了。

另外,原作者举用录音机录噪杂环境下和别人交谈作为例子是不恰当的。人耳接受声波有特定的指向性,因此假如你想正确录制嘈杂环境下的交谈,你就必须选用相对应指向性的专用麦克风。指向性过宽,就会录下多余的本不会被人耳接受到的嘈杂声音,指向性过窄,音场就缩成一点,听上去别扭。因此假如原作者有这种经历,那只能说明作者经历的时候使用的麦克风等选用不当,是人为因素,不关设备和技术的事。

接着,“立体声环绕声比起单声道,更容易使耳朵疲劳,也有这个因素在起作用”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按照作者这个逻辑,那现场演出,那绝对是立体得不能再立体的真实声音了,那它反而更容易使耳朵疲劳?!按这样说的话,假如梅纽因某天复活,拿着小提琴来到你跟前说:“来,我给你现场演奏一曲”,那你是否会说:“不要在我面前拉,这样听得我很疲劳,梅纽因你还是找地方录一个破一点的有噪音的单声道,然后把录好的带子拿给我听感觉更好”——假如有人这样说的话,那我真的吐血了。

“高级精密录音设备巨细无遗地将小提琴声音中的毛刺还原”一说也是缺乏逻辑的。假如先进的设备会把小提琴声音中的毛刺还原甚至放大10倍,那么相对应的,该设备同样也会把小提琴声音中好听的、有韵味的那些成分也还原或者也放大10倍,于是效果肯定不会变差。换句话说,按照原作者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现代的录音设备竟然聪明到可以把小提琴声音里面的“毛刺”和“毛病”区分出来,放大几倍,同时好听的那些成分一点都不放大——这明显就是荒谬可笑的,作者前面不是说“机器的愚笨”吗?怎么到了这里该愚笨的地方机器反而就不愚笨了呢?

假如真有出现录制声音和现场听觉明显不同的情况的话,那也只可能是录音师没有按照设备的要求规范来严格地设置器材,比如说卡拉OK的时候大家有时候会听见唱歌的人嘴里吐气的声音通过麦克风发出沉闷的“突突”声,这并不意味着该设备把人的吐气的杂音“放大”了,而是这类麦克风就不是设计成让人靠近它来吐气和唱歌的,它要离人的嘴有某个距离才会输出正常的信号,你违反了它的使用规则,超出它的极限,那它当然就不为你正常工作。

最后,原作者说“技术带来的进步,不是绝对的”,这个句子的意思让我很迷惑。首先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作者想说任何事物都有不足之处,但这这是人人皆知的口头禅,作者肯定不只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觉得原作者的意思是可能说新技术里面有些东西可能比老技术还要差,假如真是这个意思的话,那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作者怀旧情绪的等价说法而已。到底什么叫做“绝对的进步”呢?那要怎么个比法才算是“进步”?飞机的发明肯定是人类交通工具的一个进步了吧?那拿飞机和汽车比,飞机有飞行高度这个指标而汽车没有,这个方面怎么比较?汽车发动机死火了后果至多也就是车子停在路上走不了而已,但飞机发动机死火了后果便是会坠机,人全部摔死。那按照原作者的逻辑,是否说飞机的进步不是绝对的?——扯远了,打住。

因此觉得原文章其实是用一些广泛、模糊的看似很哲学的道理,硬是套在录音技术这个具体的例子上。所以,原文当成心情散文读一读尚可,里面道理假如当真的话必定会误人子弟。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