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麦田之歌 [复制链接]

查看: 15025|回复: 100
1#

       忘了说一句:Dr. Pan在使用EAC抓轨之后,如果使用Lame转换成MP3,一定要把Lame里面设置的滤波器关掉。如果不关掉的话Lame在换算的时候会注重提升人耳敏感的频段,这当然会大大帮助了XRCD了。Lame默认设置是打开滤波器的,滤波器的开与关最后出来的效果听觉上差别是相当大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呵呵阿龙兄别误会。我家里用的是落地箱,功放力度稍嫌不足,因此有时候会反映不出录音制作之间的差别。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假如我用家里的音响能够听出的区别,那么这个区别肯定是不小了。
TOP
3#

诸位如果想讨论XRCD,不妨跟我今天下午新写的帖子吧(好像这个帖子已经被冲到第二页了,有的朋友可能没看到):
http://www.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47418&ntypeid=11
TOP
4#

看过众DX的讨论,我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现在手头有的全是RCA的Living Stereo那些录音的XRCD,我曾经拿过皮亚提戈斯基拉奏德沃夏克大协那张的普通美版、K2日版、XRCD版比较,在家里的音响系统听,发现除了K2版声音稍有不同之外,其余听不出太多的差别。于是不甘心,插上GRADO SR 60再来,在耳朵比较接近发音源的情况下,我可以分辨出的确在高频上美版和XRCD有点不同。XRCD在高频的电平似乎比美版的要大,因此正如有些DX所说的,声音“发亮”,但是用耳机听一遍XRCD下来,那部大协大概也就30分钟吧,耳朵真的刺得有点不舒服。

所以我有时怀疑,XRCD是否利用增大录音中人耳听觉灵敏的频段的电平分量、声音密度,来形成一种“清晰”的假象?我一直都认为:为了取悦听众的听觉而改变母带原有的声音,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以上仅为本人看法。
TOP
5#

Dr. Pan兄,我会另起一个帖子说说我对XRCD的认识,届时欢迎讨论。另外请问一下,您转换MP3的时候是否用Lame软件呢?
TOP
6#

我觉得Lame还是挺好用的,基点里推荐的那个外壳程序是相当好的。

只要在“设置”一项里面,把“保留所有频率”前面打上勾即可。另外还有一项“心理声学分析”,我一直很矛盾是否选上,现在我仍没有比较好的结果。

其实大部分MP3转换软件都会对声音频率作处理的了(包括Lame这个比较专业的),只不过它是一个编译过的可执行文件,用户不知道其具体源程序算法而已。还是听回CD比较好。数码技术若要大飞跃,还得靠SACD等新制式,我觉得往高取样率方向走、并且录用优秀的制作工程师,SACD最终将会取代LP的。

其实麦田那个录音的普通版CD制作未必很好,实话实说我买回来之后只是听过一阵子就一直没再听了(我主要图的是里面的歌好听,录音倒是其次)。
TOP
7#

呵呵,我主要因为对麦田这类的音乐不太感兴趣(毕竟它和管弦乐作品、歌剧等作品有些区别),所以后来才没有多听。当初我买它的原因就是听过之后觉得里面的长笛声音很真实。因此,我可以对我熟悉的音乐体裁的作品的录音给出评价;但我不熟悉的不常听的,我的个人意见就仅能作很有限的参考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