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国际上的地位
评论一个音乐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客观和公正。
从张肖虎1945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首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开始,经过《山林》,再到《黄河》,当中走的一直都是一条探索的道路。但是我们能从这几部作品中看到作曲家们技法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当然,《黄河》因为政治原因,受当时中国最大的地主婆毛夫人过多插手也是个失败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一家之见),《黄河》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因为星海的合唱优秀,如果创作这部协奏曲时,选的是其它的歌曲(比如《长征组歌》),会得到今天的地位吗?也许一早就湮没在时间的灰尘里了。单从作曲的技法上来看,《黄河》只能说是完整,但不能算优秀,而且缺乏中国化的东西。它之所以能出名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出名不能代表它就是优秀的。
关于对俄派作品风格的模仿,这在当年是很普遍的,比如朱践耳当时的很多钢琴作品,如《序曲第2号“流水”》等等,那种一手下去抓一大把和弦的手法,都是对老柴或者拉赫的模仿。包括它的乐队部分高潮写法上,也是十分俄罗斯化的。
《黄河》也许不能感动我们,但是它确实能感动许多听众。外国人听,并不知道《东方红》是什么东西,他并不把《东方红》跟毛泽东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政治上非议的人,是说不过去的。在音乐的契合上,最后用《东方红》的确能很顺利的达到高潮。我觉得《黄河》是成功的,但非优秀。不过无论怎么说,《黄河》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以后编49年后中国音乐史的人,无论《黄河》优秀与否,但是肯定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
最后对于《黄河》的地位,容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别说和门德尔松、李斯特等人的协奏曲,即使是韦伯甚至约翰·菲尔德的,在国际上都要比《黄河》有地位。但是国际乐坛是以欧洲人为主,这个“地位”得来确实不太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