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云迪不在DG出唱片了以后改咋办 [复制链接]

查看: 15851|回复: 85
1#

郎朗李云迪技术上确实超越了老霍里赫特那一代的人
...

您听过壮年的里赫特么?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IUB 于 2009-12-28 0:42:00 发表
里赫特壮年时候技术固然强劲,但是我听过的他壮年时候的很多现场录音里都能听出他技术上有瑕疵。而郎朗李云迪的现场,我自己本人从来没听到过任何技术瑕疵,也没从乐评上见到说他们技术上有问题。我听过李云迪普罗第二和李斯特第一的现场,技术上几乎是完美的,而且能听出来非常的游刃有余。

其实这个事儿很好理解,郎朗李云迪从很小就接受着一套相对里赫特他们那代完善许多的训练技术的方法,他们自己也是每天10个小时以

空口无凭,请举出具体的唱片版本,在哪个小节你认为有“技术上的瑕疵”,然后我们再看看是否李云迪不会在现场犯同样错误?
TOP
3#

顺便说一下,李斯特奏鸣曲,协奏曲,普罗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对于钢琴这种乐器本身在技巧性方面的意义,要远远大于音乐的意义。什么时候李云迪,郎郎能够把平均律弹得让人信服了,才能算是与大师接近了。

就借用里赫特的一句话来说:“他们问我:你好像并不喜欢钢琴?是的,我更爱音乐”
TOP
4#

原帖由 IUB 于 2010-1-4 17:59:00 发表
“顺便说一下,李斯特奏鸣曲,协奏曲,普罗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对于钢琴这种乐器本身在技巧性方面的意义,要远远大于音乐的意义”

呵呵,我很好奇您对乐理,音乐史了解多少?看过这些曲子的谱子没有?完完整整分析过这些曲子的曲式,和声没有?我见过多少音乐教授都不敢对随便下类似的结论。既然知道的不多,就少说几句吧。

我没看过S178的谱子,不过就你用来对比的这一段来说,恰好结构比较简单,以至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把这部分谱子扒出来,给大家分析一下。我用的是cakewalk软件,不会弹钢琴,用鼠标一个个点的,比较累,就整了这28小节。可能有错的音符,但95%应该是正确的,源文件传上来了,有兴趣的可以打开对比一下原谱。
s178.rar (, 下载次数:104)

rar(2010/1/5 11:31:22 上传)

TOP
5#


作品进行到这里,已经进入再现部,调式变为B大调,先是两个用八度音强调的模进的乐句,然后就是这段炫技的密集八度音,八分音符急速下行再向上模进。听觉效果非常好,但结构很朴素,一个单音的旋律而已。所以这里能听出错音是很容易的,除了八度音还是八度音。

再后面,是一段节奏狂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曲风格的旋律,右手用八度音(又是八度音)奏出旋律,左手用固定的音型结构在下方伴奏。这一段的和声走向是:#F7 -  B - #F7 - B - #C7 -  B  - #F7。如果我说得不对,请专业人士指正。

然后,左右手进行了交换,左手在低音区用八度音重复主题,右手在高音区伴奏,这一段的和声走向是:#F  - #F - #F  - #F- #C7 - #C9,有所变化。

最后,一段超级华丽的横向半音阶,纵向八度音乐句。李斯特善于写出这种听起来很壮观,但实际结构并不复杂的作品。钢琴家演奏这样一段作品,技巧性的挑战非常大,观众听起来也很过瘾。但是,从音乐本身的角度,你让我怎么评论呢?教科书一样经典的和声进行,教科书一样乏味的织体结构,同样的东西在肖邦、舒曼那里太多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无论如何,从钢琴家的角度来说,一段伟大的作品。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这首b小调奏鸣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首先,不可否认,这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它用4,5个简单的动机,演变成交响乐一样气势磅礴的恢宏结构。但是,深究下去,它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独一无二的创举吗?在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看来,如果历史上没有李斯特的这首作品,不会妨碍后面的作曲家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去学习如何将一个主题变幻到极致,也不会妨碍作曲家从莫杂特那里学习交响乐应该如何构建得恢宏壮丽。要说动机之间的隐喻、变形、发展、升华,马勒、肖斯塔科维奇都在行得多,没有证据证明他们受到了李斯特的显著影响。要说和声的新奇组合,斯克利亚宾的影响力恐怕更大。要说这部作品最原创的东西,大概是曲式——单乐章但拥有完整的奏鸣曲三部结构。但是,后面的作曲家写钢琴奏鸣曲还是以传统三乐章的居多。很多时候人们对S178的兴趣,在于钢琴竟然能够演绎出如此宏大的结构。so what?人们一样会惊叹有人能在一粒米上刻出《兰亭序》,你能说这粒米因此就在书法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吗?
我不是专业人士,无法准确地判断这首作品的展开部到底是从第几个小节开始到第几个小节结束,但我想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首作品音乐地位的一个基本判断。我的观点陈述完了,如果你觉得不对,那就请你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说说,它到底独一无二在哪里,创新性在哪里,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在哪里?
TOP
6#

最后我们再谈谈里赫特和李云迪的演奏。在我看来,首先里赫特的气势是压倒性的优势。跟里赫特的爆发力比起来,李云迪仅仅是把这些音都奏响了而已。其次,里赫特把两部分织体交待得非常清楚,伴奏部分的超快速处理和对于重音的强调,非常好地增强了作品在这个高潮部分的狂热感,这两个织体是相互支持、相互增强的。而反观李云迪,他的重音似乎始终在右手。当右手演奏主体的时候,我们听不到节奏旋律,右手演奏节奏时,左手的主题旋律又被盖过去了。他真的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吗?对于一名要以大师标准来衡量,而不是参加钢琴十级考试的演奏家来说,知道作曲家安排了哪几个话题,自己应该如何诠释这些话题,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吧?你认为李云迪的交代跟里赫特的交代有可比性吗?李斯特是匈牙利人,他不是肖邦。李云迪在进入这段快速下行八度音的时候,第一句竟然还特意拉慢了一把,他以为自己在演奏波罗乃兹?

谈到错音,我相信如果里赫特以李云迪那样温柔的方式去处理(我不是说纯速度),他绝对可以做到精准无误,但那就不是他心目中的李斯特了,我想他在气势和一两个错音之前,选择了前者。话说回来,八度音对于大师来说,是挺没内涵的一种技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经过刻苦练习都可以发出精准华丽的八度音,那又怎么样?里赫特演奏的巴赫,四声部的赋格,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甚至有自己的音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功力?所以我很诧异,作为一个专业人士,评价钢琴家的演绎居然会着眼于八度音是否“匀称,干净”,我想这种评价方式更适用于切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