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不好声是因为未搞好,CD不好声是因为搞不好!? [复制链接]

查看: 18500|回复: 136
1#


开心果 在 2005-12-11 11:55:45 发表的内容
还有LP刻盘时还要考虑到声道分离度不能过大(否则可能会使得坑纹深度为零)等这些因素,”

felixcat 兄,这种说法不对吧。

felixcat 在 2005-12-11 12:11:55 发表的内容

这个说法不是我自己推出来的,是搞刻片的人告诉我的,具体原理说起来似乎有点复杂,这里有个动画,可能对理解有些帮助:

http://www.vinylrecorder.com/bass.html

(所以有时候我也奇怪为什么在管弦乐录音高潮那些部分,有的LP到那里的声音要突然减小很多,难道是这个原因?)


说到高潮,您不是不知道,LP不太容易录下整个管弦乐的动态,所以要压缩,所以会觉得声音要突然减小很多。

要说那个动画,的确很生动,大部分人都会被它迷惑,以为声槽记录的是L+R和L-R信号。实际它描述的是刻针的运动情况,声槽看起来是一条,但声槽两壁的纹路是相互独立的,声槽深度、宽度的确是随信号而变,那也是两声道独立变化的结果。打个比方,设两个国家以河流的中线为界,如果各自把自己的岸边或加宽或变窄,河流总体看起来宽度就有变化了。

实际上声道分离度与声槽深度是没有关系的。
分享 转发
TOP
2#



felixcat 在 2005-12-11 16:53:12 发表的内容
也就是说刻盘机有这么一个装置:它可以即时探测到当前输入信号的电平,然后即时调整刻针在0输入时的预设深度?能否提供一些更详细的信息呢?我尝试了搜索,只有比较多的关于Viriable Groove技术的介绍。好像没看到有关于可变深度的介绍,开心果兄能否补充一下呢?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了:为何有搞刻片的人跟我说,刻片的时候千万要注意电平,不能让它太大?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假如要控制好电平,这和控制动态范围有没有关系呢?


说的基本对,但不是使用当前的信号。

对于立体声唱片而言,它的槽宽是变化的,为了使唱针能顺利循迹,对最小(瞬时)槽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是不低于30微米,这样就必须严格控制输入电平。这是对恒定槽距的一般要求。

但音乐信号的动态变化是很大的,当信号很小的时候,刻纹针的振幅也很小,胶片就会出现较大面积的空白。为了不使这些珍贵的面积白白浪费掉,于是出现了采用可变槽距刻纹的技术。可变槽距刻纹可使唱片的刻纹时间增加20%左右。

在正常放音磁头之前设有一个预放磁头,预放磁头提前取出信号,并根据信号的大小来控制槽距应该如何变化,完成可变槽距。槽距的改变是缓慢的,如果太快,重放时将会出现明显的“砰”声,没看到具体数据,但可估计,大约在0.5秒左右,或更长。

可变槽深与可变槽距一样,也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珍贵的胶片面积而设的,原理同可变槽距一样。

采用可变槽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珍贵的胶片面积,而不是为解决大电平问题的。刻纹头的最大工作电平是根据有关规格制定好了。

控制好电平和控制动态范围的问题,具体没干过,不好说。我想应该是两马事,但也不是一点联系都没有。刻纹的基本要求是控制好电平,不能有过载,否则会出现失真、声槽重叠或断线的现象。控制动态范围一般在制作母带时完成吧。
TOP
3#


VV 在 2005-12-11 9:51:17 发表的内容

如果一台LP/CD。同曲目,分别听上几次,再进行,168很多人也敢去!!!

felixcat 在 2005-12-11 11:14:17 发表的内容

真要比同样录音的LP和CD,恐怕很难进行,至少假如进行了,相信去做实验的很多人事后都会喊不公平。

因为首先LP制作材料的背噪和CD经过解码芯片出来的背噪本质上有不同,前者噪音的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500Hz以下,而CD则是平均分布在20Hz - 20khz之间的,相信对LP和CD都玩过的朋友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这两种噪音,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比较就没办法做到公平了。

另外,如何在几十次播放中都不让LP产生任何一声“炒豆”,那也不是很好掌握的;一旦哪怕出现了很轻微的一声,LP也会暴露。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假如混音工程师愿意的话,CD可以把动态做到90分贝那个等级;但LP就很难能保证这样;还有LP刻盘时还要考虑到声道分离度不能过大(否则可能会使得坑纹深度为零)等这些因素,所以LP和CD用的是不同的混音。这样子也会使我们无法比较。假如要CD去迁就LP的动态范围而把动态进行压缩,那无疑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这样看来,对Linn老板进行测试的那一次,统一用LP作为音源,这就避免了上述所说的种种很难解决的麻烦。


阿泰兄,我用这样的方式顶了。

“还有LP刻盘时还要考虑到声道分离度不能过大(否则可能会使得坑纹深度为零)等这些因素,”
felixcat 兄,这种说法不对吧。
TOP
4#


开心果 在 2005-12-11 13:45:35 发表的内容


说到高潮,您不是不知道,LP不太容易录下整个管弦乐的动态,所以要压缩,所以会觉得声音要突然减小很多。

要说那个动画,的确很生动,大部分人都会被它迷惑,以为声槽记录的是L+R和L-R信号。实际它描述的是刻针的运动情况,声槽看起来是一条,但声槽两壁的纹路是相互独立的,声槽深度、宽度的确是随信号而变,那也是两声道独立变化的结果。打个比方,设两个国家以河流的中线为界,如果各自把自己的岸边或加宽或变窄,河流总体看起来宽度就有变化了。

实际上声道分离度与声槽深度是没有关系的。


felixcat 在 2005-12-11 13:57:09 发表的内容

这里可能我用“声道分离度”不完全准确,但是声道分离度与声槽深度是绝对有关系的:比如说,某台LP刻片机刻制LP的声道分离度是0分贝的话——也就是说它把立体声都刻成了单声道,也就是说L = R,这时候您动手算一算便知,采用45-45刻片方式刻出来的音槽,深度不变;但是假若声道分离度不为零,那么刻出来的音槽深度肯定会变化。

假如某个录音里面立体声效果很强,也就是说L和R很不同(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规范的术语来描述它),那么 L- R的结果可能在某些时刻可能是负的很大的数,或者是正的很大的数,对应的音槽的即时深度是“很浅”和“很深”——很深没关系,盘基够厚就可以了,很浅却有关系,——假如刻针一来一回地运动,浅过头就代表刻针收缩超出了盘基的平面,那时候音纹就会消失一段时间了。

当然不是说立体声效果强就一定会有事,还要看此时电平大小。电平不大的时候,L-R无论大还是小都是有限的;假如电平大,加上L和R都很不同,那么就难保不出事了。

因为大电平刻制立体声导致音槽深度为零的现象的确会发生的,本地有一位LP收藏家给我看过他收藏的一张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刻废”了的母盘。


这样理解就不对了。对于刻纹头来说,它并不知道送给它的信号是不是分离度低还是高的信号,也就是说送到右声道的信号,它全部认为是右声道的信号(左声道同理),送来信号的分离度是由前面设备确定的,只要送给刻纹头的电平是标准的,那么它就按标准刻录,不会出现音槽深度为零的问题。如果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刻录电平过高了。现代刻纹机采用可变轨距的同时,也同时采用可变深度,以应付大信号的情况。
TOP
5#


开心果 在 2005-12-11 21:04:07 发表的内容
可变槽深与可变槽距一样,也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珍贵的胶片面积而设的,原理同可变槽距一样。

felixcat 在 2005-12-11 23:28:42 发表的内容

可变槽距很多地方都有介绍,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可变槽深的具体技术细节(我还没找到有关这一点的介绍)?

我发现可能我所说的“槽深”可能和开心果兄所说的不是同一样概念。我说立体声分离度不同,槽深不同,意思是:

A状态:双声道母带的信号的立体声分离度比如说是80分贝,然后用这个信号直接输给刻盘机,刻出来的音槽最深处的深度比如说是a;

B状态:在如上母带的基础上,在输给刻盘机之前,增加这一步:把原来的立体声信号右声道里加入一点左声道,左声道里加入一点右声道,也就是说把原来信号的声道分离度减小,比如说减小到50分贝。然后把这个信号再输给刻盘机,刻出来的音槽的最深深度比如说是b。

我的意思是:a不等于b。开心果兄说的声道分离度和槽深没有关系,应该不是指我这里说的a和b吧?


明白了。

我说的的确不是这个意思,前面提到了恒定槽距的刻录,那是根据要求确定好槽距、槽宽(因刻纹针的刀口为90度是不变的,槽宽与槽深有固定的比例,槽宽确定好了,槽深也就确定了),也就是静态的情况。只要刻录电平不超过规定值,就不会出现刻纹针离开胶片的情况,并能保证瞬时槽宽不会小于规定值。如果出现刻纹针离开胶片的情况,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输入电过高,二是静态槽宽没有确定好,三是胶片的平整度有问题,四是其它不可预见的问题。

您说的立体声分离度不同,槽深不同,这也没错,不过这个槽深应该是瞬时槽深了,和我讲的确不太一样。瞬时槽深当然和信号有关了,不仅和分离度有关,和相位的关系更大。降低分离度,可使槽深变化更小,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可行性就值得怀疑了,例如把分离度降到50dB时,改善的程度只有不到百分之六,也就是0.5dB。和主信号本身的动态相比可以略去不计。降低分离度的同时会使声场宽度变化,和过去盒式磁带机里的立体声展宽电路很相似。

可变槽深的原理和可变槽距的原理是一样的。

[upload=jpg]Upload/2005121213381621565.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