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坛博士后之请教LP老鸟——这个调校板怎么用? [复制链接]

查看: 4600|回复: 33
1#

溪秀兰 在 2006-9-14 19:42:39 发表的内容
论坛博士后之请教LP老鸟

——这个调校板怎么用?

这是从当地JS弄来得调校板,

怎么用?调节超距、循轨角?这是另一面

[upload=jpg]Upload/200691419325056147.jpg[/upload]


这个一般叫“频闪测速卡”,要与特定的光源配合使用。说“特定的光源”只是按现在的条件说罢了,如果在十几年或更早以前,用普通的日光灯就可以了,也就不存在特定这两个字了,但现在的日光灯普遍都使用电子镇流器,无法在这里使用了。

使用这个卡,先准备好光源,如果能找到以前那种用电感线圈作镇流器的日光灯最好,如果没有,用普通的白炽灯也可以,只是看起来吃力些。更可以用一个200K的电阻和一个氖灯(电饭煲里的指示灯)串联后接到220V的市电,作临时光源,效果比白炽灯好。有条件的最好买专用的光源了。

因为我国的市电频率是50赫兹,所以应该使用最外面的那三圈,从外到内对应的是33转、45转和78转。

使用方法是:把频闪测速卡放到转盘上,开动机器(假设在33转),用上面说的光源照射测速卡上的条纹。这时就会看到最外面的那些条纹可能会顺时针或反时针移动。然后调整机器转速,使它看起来静止不动,转速就算调好了。其它档的转速的调整同理。
分享 转发
TOP
2#

[quote]溪秀兰 在 2006-9-14 19:42:39 发表的内容
论坛博士后之请教LP老鸟

——这个调校板怎么用?

这是从当地JS弄来得调校板,

怎么用?调节超距、循轨角?



这是其中一面
[upload=jpg]Upload/200691419322853189.jpg[/upload]

玩黑胶这么久了,这个还不会用?

这个是用来调(循迹误差)抵消角的。有两种调法:

第一种是假设越距调好的情况下的调法:把针尖放到121毫米(或66毫米)的半径上,调整唱头,使唱头壳的边线(这里假设针杆与唱头壳的边线平行,如果不平行则以针杆为准)与调校板上的那组平行短线平行即可。

第二种调法是假设越距也没调好的情况下的调法,这种调法要反复多次才行,很麻烦,方法分几步走:

1 先想办法把转盘锁定,使它不能转动。然后把针尖放到121毫米(或66毫米)的半径上,调整唱头,使唱头壳的边线(这里假设针杆与唱头壳的边线平行,如果不平行则以针杆为准)与调校板上的那组平行短线平行即可,转第二步
2  移动唱臂(同时转动测试卡),把针尖移到66毫米(或121毫米)的半径上,看唱头壳的边线(这里假设针杆与唱头壳的边线平行,如果不平行则以针杆为准)与调校板上的那组平行短线是否平行。如果平行,则说明已调好了。如果不平行,转第三步。

3  改变唱头在唱臂架上的位置。重复1 、2 步。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3#

溪秀兰 在 2006-9-15 12:16:52 发表的内容
“调校板上的那组平行短线”就是那组间距很密的竖向直线吧!?

什么叫“唱头壳的边线”?这是俺的唱头已经装到唱臂上了,德国ELac 792E动磁唱头,就是这几个参数不太会调整,“唱头壳的边线”是指哪根线?这套系统还有潜力可挖掘的……


不客气啦,互相学习吧。

就是那组间距很密的竖向直线。
唱头壳的边线图示
[upload=jpg]Upload/20069151323333031.jpg[/upload]


溪秀兰 在 2006-9-15 12:17:16 发表的内容
另外开心果兄,针尖移到66毫米(或121毫米)的半径上有何区别?


这个问题我先这样回答:

在第一种情况(越距已调好)下,在哪个半径上调都行(调一次就行了),不过通常情况下都会顺便移到另一个半径上验证一下。

在第二种情况下,先在哪个半径上调都行。调好后,针尖移到另一个半径上的目的是检查越距是否正确。如果越距正确,那么唱头壳的边线与调校板上的那组平行短线也自然平行。如果越距不正确,那么唱头壳的边线与调校板上的那组平行短线就不平行。这时按第三步执行了。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4#

qiguang 在 2006-9-15 13:56:12 发表的内容
我简单地说一下吧:调整这个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唱头在唱片上A、B两点(也就是调整卡上标示的位置)使唱臂(也是唱针针杆)与音轨形成正切。照这样想一下就都明白了。


对!就是这个意思。
TOP
5#


溪秀兰 在 2006-9-15 14:56:03 发表的内容
嗯!唱头壳的边线是否也可理解为唱头的一条边线,在我的ELAC 792E动磁唱头上也就是与标有“D792E”字样那条线相垂直的线?当然这得假设该线与针杆平行。

一般是可以这样理解,但不能再假设该线与针杆平行了,应该确认它们是不是平行了。之所以用唱头壳的边线替代针杆来调整,是因为1 唱头壳的边线比针杆容易观察。2 多数情况下唱头壳的边线都与针杆基本平行,如果不平行,容易观察也白搭。

事实上针杆不可能和那些切线平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针杆在唱片上的投影与测试点的切线平行。

溪秀兰 在 2006-9-15 14:56:48 发表的内容
偏压和针压的调整会了。

调垂直循轨角(Vertical Tracking Angle)的调整,德国ELac 792E唱头的高度比君子(Rega)Elys唱头高多了, 由于君子RB-300唱臂不能调整VTA,因此不能使用原来的唱片垫,  取下唱片垫之后唱臂的高度又稍有富余,有时在拟播放的唱片下面垫一张唱片,通常垫的是《邓丽君•原乡情浓》唱片,因为这张唱片比较薄,经过对比,还是不垫唱片音质棒些。不知这样正确与否???

但是,比《邓丽君•原乡情浓》唱片的厚度更小的尺寸就没法实践了……



正确的垂直循迹角应该是15到18度,但都在静态时调整,所以要调到20度左右。注意了,这个20度是指针尖轴线与唱片的垂直线之间的夹角。有人用针杆与唱片成20度为准,这只有针尖与针杆成直角的条件下才正确。

“不垫唱片音质棒些”不宜作为正确的依据。



另外转摘文章里的有效臂长为237mm,是值得商讨的。为什么呢?请看下图(借用您的)。从图中可看出,当唱头装在不同的位置时,有效臂长是不同的,所以应该以实测为准。另外按效臂长为237mm的条件看,超距为15mm是不太妥当,应该取17.24mm以上。如果是我的机器,我会调到19mm。

[upload=jpg]Upload/2006915210627105.jpg[/upload]
TOP
6#

有关超距的问题有些复杂,一两句可能道不清其中的道理。
使用超距的目的是减少循迹误差,当唱臂确定后,它的有效臂长也就基本定了(随唱头安装的位置不同而有少量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循迹误差会随着超距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太小或太大时,循迹误差都比较大,只有在某个值(称为最佳值吧)时,循迹误差达最小。换句话说,就是对有效臂长已经确定的一个唱臂,超距取最佳值时,能使循迹误差最小。

超距的最佳值由有效臂长、放唱的最大半径、放唱的最小半径这三个参数共同决定。

至于君子臂的效臂长为237mm,而超距为15mm,为什么我认为不太妥当,是因为它离我认为的最佳值19mm远了点(这时调校卡的两个零点可改为63.5mm和123mm)。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超距用15mm,循迹误差也不会大很多。
TOP
7#

JWang兄说得对,超距、循轨角纯粹是几何的问题,与唱头的类型没关系。说MM唱头超距不是太重要的参数,先别说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就是对初烧黑胶的人来说就有误导的倾向。

事实上我们平常调的超距、循轨角等参数,都是在静态的条件下的进行的,但是唱机是在动态的条件下工作,这时的超距、循轨角都会发生变化。这时不同类型的唱头对超距、循轨角发生的变化就不同。前面说的垂直循迹角应该是15到18度,但都在静态时调整,所以要调到20度左右,就是这个道理。因此“MM唱头超距不是太重要的参数”可能是一个假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