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3-12-22 12:29:00 发表 鱼线绞起吊着臂球,一方面解决了抗侧滑力的问题(绞力有回复作用力并且是线性弹性的作用于臂);二是绞线有一定的移动行程,与传统支点臂相比,相当于臂支点不是固定的(可控的弹性移动行程),这个弹性行程正好是解决支点臂内圈误差的有效措施(以非固定臂支点的弹性移动来中和内圈的误差)。 从原理来看,估计是这样的设计思路。 |
1、侧滑力是外圈大,越往内圈,侧滑力越小。所以唱臂的抗侧滑力机构也应该是由大往小变化的,但这个绞渔线的机构所形成的抗侧滑力却是外圈小,越往内圈力越大的形式,不知这又做何解释?
2、至于第二点的"移动行程"解决内圈失真的技术,这个太高深了,愿闻其详。按这只臂的结构,从物理上分析,由于外圈的线速度比内圈的大,所以这只臂在外圈产生的"移动行程"会比内圈大许多的。如果因为内圈失真更需要"移动行程"来弥补循迹误差,可这是的"移动行程"是最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