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1#

丁启烈 在 2004-11-27 16:02:33 发表的内容

darajan 在 2004-11-27 14:57:32 发表的内容
新窗口打开图片






可以是:黑暗掩盖光明(焦点是黑)
也可以是:黑暗中的一点曙光(焦点是白)

视乎观点与角度  
——————————————————————————————————————  
您就别再看了,作者已告诉:“没有人可以看“懂”,包括作者本人。”


没有必要说谁看懂了,谁没看懂,因为谁都不是权威。我说的是我看到的,你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
从你的角度,你看到的是什么??我说出我的观点,代表了起码我有去看,有去思考过。我觉得欣赏音乐道理同于此。
分享 转发
TOP
2#

丁启烈 在 2004-11-27 22:59:31 发表的内容
没有必要说谁看懂了,谁没看懂,因为谁都不是权威。我说的是我看到的,你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
从你的角度,你看到的是什么??我说出我的观点,代表了起码我有去看,有去思考过。我觉得欣赏音乐道理同于此。  
——————————————————————————————————————  
   xineng兄:您理解错我的意思,我仅仅是引用了作者的话,我没说谁看懂,谁没看懂。是引用了作者原话。


我刚刚仔细看,是误解了你的意思。对不起。
TOP
3#

上山砍柴 在 2004-11-22 11:38:27 发表的内容
......
是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音乐是抽象的,是另一种语言,与我们常使用的文字符号语言不同,因而有文字语言无法真正解释的含义,这种含义上的互不包含性远远大于为一种文字间的意义错位。......
对于初学者,或一个新曲目,有限的文字解释是可行的,但必须是有限的,和提示性的。文字的干预会使音乐的真正含义,真正有音乐性的那一部分失败。音乐是另一种语言,很美,很纯粹的语言,而且不需要背单词,只要了解一点它的脾气,就能完全听懂它。我们要直接地接受音乐,“抽象”地接受音乐,让音乐赤裸地冲击个人心灵。音乐不需要翻译,因为这是一种有害的过滤。
......



我想发表一下我的“另类”见解:

我赞同“音乐是抽象的,是另一种语言”,但不能一盖而论“音乐不需要翻译,因为这是一种有害的过滤”,音乐的评论(包括“翻译”)应该包括了很多的目的。

目的一:引导初学者入门。“音乐是抽象的,是另一种语言”,但凡学习外语的人必须经过翻译理解这一过程,熟悉了另外一种语言的语感之后,才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此时对于音乐入门者而言,文字的“翻译”难以避免,甚至可以说必不可少。当然,经过了入门的阶段后,当你有了一段聆听经验和属于你自己的人生经历后,回头再看你的“老师”当年告诉你的“翻译”,或许会觉得,那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但当年的“翻译”确实带领了你学会了另外的一种语言,你不能完全否认他的价值。

目的二:聆听者之间的交流。人类是需要沟通的动物,无时无刻都想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得、失、炫耀、求助……),当某人听到一首他为之感动的音乐,他或许会十分希望跟别人倾诉。但音乐是抽象的,不可能把哪一时刻的音乐感受直接与他人分享(除非有一天人类的科技可以直接把这种属于个人的感受记录下来并准确的传达到另一个人的意识当中),无可选择之下,只有通过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语言了。利用语言这个工具隐约的记录下当时的感受,其他的音乐聆听者再聆听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语言去寻找哪种“传说中”的感受。当然每个人的性格、知识和经历都不尽相同,“传说中”的感受或者能找得到,或者找不到。
对于这一种目的,我觉得语言的作用也是善意的(或者是被逼担任这样的角色),不应当是糟粕。

以我为例,刚刚接触贝多芬,知道第八钢琴奏鸣曲有个名字:“悲怆”,但开始不觉得有多悲,但经历过一些事情,再听“悲怆”,慢板的感觉真是太贴切了!!我觉得我找到了前人对这个曲子的感受,找到了共鸣者。

目的三:出于商业目的的炒作。这种目的估计不用我多说,但凡生在当今商业社会都广泛接触这种目的了。说穿了就是一种意识交流的欺骗而已。随时间流逝,哪些根本不存在的音乐感受最终不可能被人们所找到,这种炒作就失去效用了。

我的观点是:应该直接感受音乐,但不应拒绝语言上的翻译,因为这是一个学习的方法。

本人不是专业人事,可能遗漏了更多的“翻译”的目的,望兄弟们指正。


另外:“只要了解一点它的脾气,就能完全听懂它”这个观点比较主观,我不赞同。我接受这样的说法:“只要了解一点它的脾气,就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请上山兄赐教。
TOP
4#

丁启烈 在 2004-11-28 20:14:32 发表的内容
       交流音乐要用.........,听懂音乐要用...........


我有一个疑问??弄懂历史,我们可以说找到当年的实事真相;弄懂数学,我们可以说找到正确的解;弄懂物理学,我们可以说找到了物理定律。。。。。。

那么弄懂音乐呢??在音乐界有一个什么准则??(这个准则必须是客观的才可能有说服力)。真心求教。
TOP
5#

丁启烈 在 2004-11-27 17:49:52 发表的内容
音乐的概括性是音乐特性之一,音乐特性还有:1)音乐具有丰富的表情性,2)音乐具有动人的描绘功能,3)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4)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5)音乐具有地方风格。
        具备了以上知识,还要懂得音乐的语言,既音乐的构成要素或表现手段。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十要素”说。
            我在前贴中说的音乐欣赏的前三个层次,从知觉的欣赏到情感的欣赏,再到理智的欣赏,不是三种方法,而是三个不同的高度。如果说知觉的欣赏是A,情感的欣赏就是A+B,理智的欣赏就是A+B+C。
       人的欣赏能力的高低,与文化水平有关,与对文艺的爱好,接触多少及先天条件有关。因为文化水平与联想能力有关,对文艺的爱好和接触多少与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关。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还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这些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整体性的音乐结构,直至把它们合成为一首完整乐曲,这才具备了欣赏音乐的能力。


很多经典的音乐或许就是因为被这种高高在上的音乐态度,阻碍了它的推广。本来是消遣娱乐的东西,硬是说成了哲学、高深的学问。
对于音乐工作者,应该把音乐理论化并加以钻研,而对于欣赏者,不必去深究这些理论。否则会丢失了哪些原来可以伸手可得的东西。
今天我还搞不懂大调、小调有什么不同,但我很享受“田园”,“悲怆”因为我找到了共鸣。
如果需要高深的音乐知识才能听懂的东西,不是音乐,是音乐工作者圈子内的“论文”。
TOP
6#

darajan 在 2004-11-27 14:57:32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411271457137164.jpg[/upload]



可以是:黑暗掩盖光明(焦点是黑)
也可以是:黑暗中的一点曙光(焦点是白)

视乎观点与角度
最后编辑xineng
TOP
7#

上山兄
我的观点只是我听了多年古典的心得,毕竟我们都不是专业人事,希望往后多多交流。对我来说,听古典音乐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TOP
8#

丁启烈 在 2004-11-29 23:33:46 发表的内容
我有一个疑问??弄懂历史,我们可以说找到当年的实事真相;弄懂数学,我们可以说找到正确的解;弄懂物理学,我们可以说找到了物理定律。。。。。。

那么弄懂音乐呢??在音乐界有一个什么准则??(这个准则必须是客观的才可能有说服力)。真心求教。  
——————————————————————————————————————
     简单说一句话,就是学会音乐的语言!!!!


是不是速度,拍子,节奏,调性,音乐结构之类吗?如果是,看懂了总谱算不算弄懂了音乐?
TOP
9#

哦~~明白,受教了。谢谢!

看来这种音乐语言,应该是感受多于言传吧?

难怪我能和贝多芬,布拉姆斯的音乐交流(算是听懂了),但就对bach、德彪西不感冒。应该是他们的音乐语言不一样吧?

还有一个问题?这种音乐语言是唯一的吗?例如贝多芬写的乐曲,用了他自己的音乐语言;之后n个人演绎过贝多芬,会不会存在演绎者各自的音乐语言??
最后编辑xineng
TOP
10#

对于丁老师的观点,多多少少我还是能理解的。

丁老师的“懂”,也许是听众能通过演绎者和创作者结合起来的音乐语言,找到共鸣(强调:这种共鸣不单单来自作品,而是来自演绎者+创作者)。

而这个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更多是出于自己心理需要的“懂”。是——共鸣
也许过一段时间,听众找不到共鸣了,这时他没有听“懂”音乐,只是他曾经听“懂”过。
也可能,听众再次聆听,找到了更强烈的共鸣,这时候他是更“懂”这首音乐了。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请丁老师出山指教。
最后编辑xineng
TOP
11#

“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评论这篇文章,十人十种看法,百人百种看法,这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连文章都看不懂.............”
----------------------------------------------------------------------------------------------------
按我的理解,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音乐。那么既然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而且他们都是听懂音乐的,那么这个“懂”是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面的“懂”(只是“懂”了一部分,或者只是一个方面)?
TOP
12#

darajan 在 2004-12-1 0:29:13 发表的内容
xineng 在 2004-12-1 0:05:15 发表的内容
简单的说,除非作曲者明确写明——引子代表日出,否则任何人都不能绝对的说——引子就是日出。

不知道各位同意否?


就算作曲家写明又如何了呢?德彪西的前奏曲《帆》这应该是作者本人给的标题了,那么,这音乐你认为除了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外,就不能是夜空下的一只蚂蚁了吗? 
再看看这首乐曲的谱子,上面作了很多很细腻的演奏及表情记号,难道只有参照了才算“懂”了之后的演绎吗?如果我把开始两小节的音弹得爆响,会如何,Dangggg..DangDangDangDanggg....DangDangggggg.....岂不是印象了的贝五吗?


听众当然可以自由理解音乐的内容。

我所说的意思是——如果作曲者说:“我的引子是代表日出”那么客观的来说,引子就是日出,因为这是作曲者的本意,当你知道这一点,你就是客观上的“懂”——你知道了真相!

但是,你当然可以理解成哪个是“光辉时代的开始”或者“印象了的贝五”。但哪个不是真相,真相是:引子是代表日出。

你从日出中找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你的“懂”,不代表作者的原意。
TOP
13#

“布列兹以为,马勒的作品一旦写完好,作者本人就已经失去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能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则是后人的事情。”

同意布莱兹。因为控制权在演奏者和听众了。
而创作的原意(也许就是“懂”的关键),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了,那么除非作曲者如实地把每一个创作细节都清楚地向听众交待(那是日出;那是斗争;那是爱;那是胜利),否则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说弄懂了作曲者的音乐!而只能说是你对作品的理解。

简单的说,除非作曲者明确写明——引子代表日出,否则任何人都不能绝对的说——引子就是日出。

而演奏者使用不同的乐器来演绎这个引子,只能是他们的理解,而不能说他弄懂了作品的原意。

或许这个引子里的小号是代表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那么用圆号来演出根本就是违背了作品的原意,他只是演出了一个日出的场景。那么他还能算弄懂了作品吗?

不知道各位同意否?
最后编辑xinen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