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贝多芬 在 2004-9-6 9:12:34 发表的内容
我听古典音乐,向来不关注标题和注释,而凭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就足够了!
听音乐还要按着标题或注解去听,那就是跟着别人的屁股走,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按着标题去听只会被别人误倒,那是非常可笑的事。古典音乐欣赏是很主观的事情,千万不能机诫的理解,或者事先有一种概念,把自己框住,这不利于古典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我觉得这是最要不得的!请这位乐友三思!
谁说音乐里没有政治色彩,难到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不算?虽然这样的例子不多。贝多芬的“英雄”不算?萧斯塔克维齐的“列宁格勒”呢?怎磨理解音乐,是个深刻的话题,但最好屏气一臣不变的聆听方式!要在古典音乐中,听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对不起,有所冒犯敬请原谅! |
音乐欣赏中要不要关注标题这要看具体作品而定,如果真的不看标题那又何必说伏尔塔瓦河如何如何,为什么不想象到黄河边中国抗日?
对不起,有所冒犯敬请原谅!
--------------------------------------------------------------------------------
[ 本文发表于 2004-9-6 9:59:24 2004-9-6 9:59:24 ]
再补充几句:
1.音乐作品中的标题。音乐是抽象的,理解上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是可以认定的大前提。但是否就能因此而排斥音乐的标题呢?如果标题是后人强加上去的,如维拉尔第的《四季》,我们欣赏时不一定就要把音乐和标题挂上钩。如果标题只是提示性的,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们也不需以标题图解音乐,认为某乐段表现英雄的什么经历。然而,如果音乐本身的描绘性的,并没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作者也已经明确告诉欣赏者,我在音乐里描写的是什么,那我们就不能对作者的提示视而不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曲解作者的本意而谓之为欣赏。《我的祖国》里有表现战争的地方,但不是在《伏尔塔瓦河》!
2.音乐与政治。音乐会有政治色彩,这也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能就此认定音乐都带有政治意向。这与作者创作时的意图有关,如《红旗颂》有政治倾向,《〈黄河〉钢琴协奏曲》也有政治倾向(对不起,我不听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我的祖国》反映的是捷克的秀美河山。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让库贝利克感动的不是臆想出来的反侵略战争,而是伏尔塔瓦河两岸壮美的景色和迷人的捷克民间风情。
介绍一个链接: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4&ID=3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