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再版或者CD解码误差,导致声音的失真都是变薄,从来没见说变厚的 [复制链接]

查看: 9468|回复: 51
1#

先明确“厚”和“薄”的概念。
分享 转发
TOP
2#

明确概念后,就不会被“肥蒙装密度,尖薄装分析力”之类的假象误导,不会说出“某某器材分析力太高,要削减一下高音来改善密度”之类谬论来。

顺便提一句,中高频的“密度”是分析力的高层次体现,也是HIEND级器材和中低档器材的最大分别所在。
TOP
3#

扑通一声 在 2006-5-7 1:16:32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5-7 1:05:46 发表的内容
明确概念后,就不会被“肥蒙装密度,尖薄装分析力”之类的假象误导,不会说出“某某器材分析力太高,要削减一下高音来改善密度”之类谬论来。

顺便提一句,中高频的“密度”是分析力的高层次体现,也是HIEND级器材和中低档器材的最大分别所在。


哈哈,其实照您的说法,有密度就够了,分析力这词多余
说白了,啥是真实啊,音准和泛音都有,还说啥分析啊,有的都摆在你面前了,自己去听就得了,是不是呢?


我理解分析力应该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除了信息量外,瞬态反应的速度,动态压缩的程度等也应包括在内。比如说同时输入强弱,频率,时值不同的一批讯号波,经过器材和环境作用后,衡量分析力时除了要看能再现出多少讯号波外,再生的讯号波强度,频率,时值和输入波形有多大差异也应是“分析力”高低的体现。
TOP
4#

那么可以试试对比把音箱背靠墙和离墙摆的声音差异?
TOP
5#

靠墙时音场变浅变窄,中低量感增加,这时是“厚”了还是“薄”了?
TOP
6#

后者受环境,摆位等因素影响非常大,当表现欠佳时,很难短时间确定是那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器材和环境。
TOP
7#

当大家用不同的概念去理解“厚薄”,讨论有如“鸡同鸭讲”。
我自己理解的“厚薄”和“亮”“暗”是不同概念,前者是信息量的多少,后者是平衡度问题。比如说45转的LP比33转的LP声音“厚”,但不会“暗”;高档MC唱头的声音比MM唱头要明亮,但不会“薄”。
TOP
8#

KENTRYFO 在 2006-5-7 11:22:2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和扑通一声的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根本不应把话题引向密度之类的话题。
鸡同鸭讲的年代在hifi168即将过去!
就主题,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音乐通过声波重现。cd是一个信息载体,生产的过程的失真,就cd原理分析,0/1的丢失基本不会出现,碟片质量出现的问题只产生在信息在碟片上记录位置的差别,通过数码技术与读取过程的机械过程的作用而形成失真,而这个过程决定了失真只在CD声波的范围内出现,就是在信息记录的声音波形范围内添加了一些内容。注意:是添加!无论其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在正常的声波中加入了杂信,而波或振动的特性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肯定是高频“青声”啦!——我不打哈哈了。
    如果需要,请你们继续互相考核吧!



印象中,PCM格式记录音频以“点”来还原“线”(正弦波),当“点”出现错误时,结果不是出现错误的“线”,而是被解码芯片“忽略”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