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大家谈谈复刻的LP的效果如何? [复制链接]

查看: 9355|回复: 70
1#

模拟的伟大和不足全部在于不可复制的特性。
分享 转发
TOP
2#

无论是音乐性,音响性,收藏价值都是听头版。
复刻版是在头版价格太高之下的无奈之选。
TOP
3#

felixcat 在 2006-3-14 11:11:27 发表的内容

说得没错!比如说我收了好多张水星的,Matrix Number都是FR1 - FR3的,结果张张都有明显的隆隆声的背噪,据说这是早期的水星的不足。同时买了一些后来Golden Import系列再版出的同样录音,结果整个世界都清静了。


同样的一个录音,同样的版次,不同的状态就有不同的售价这是常识,几美元一张的和几十美元一张的差价,所以对状态的严格要求是购买二手LP的基本常识。“头版=炒豆”绝对是个错误的认识。
Golden Import因为使用聚丙烯为碟基,且为了延长播放时间,动态压缩明显,声音单薄模糊,两端延伸不足,坑纹很窄,比头版更容易有“炒豆”声,而且更难清洗,而且是用工作母带而非原始母带制版,就个人观点来看,其声音效果未必会比由CORZART用原始母带制版的CD更有说服力。
MERCURY的头版LP在当年因为市场价格远低于RCA,CBS的出品,属于廉价版,所以其片基的质量比这两间公司差,但MERCURY所有唱片都有“测试片”和“电台版”发行,这些版本的制作和碟基质量就远比普通版优胜,所以如果想找最佳的MERCURY唱片版本,应以这些版本为目标。
TOP
4#

ODIE 在 2006-3-14 11:58:23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3-14 1:03:09 发表的内容
无论是音乐性,音响性,收藏价值都是听头版。
复刻版是在头版价格太高之下的无奈之选。


音乐性指的是什么?同一个录音版本,音乐性会有差别?真是搞笑。
至于音响性,以刚才前面讨论的港台流行为例,以前大部分都是香港压片,而且片子都很薄。而现在复刻的都是180克的厚片,而且是日本压片的,质量反而更有保证。
把二手头版吹得神乎其神只不过是炒二手JS的技俩。


音乐是用耳朵来听的,声音不同,音乐性当然会有所不同,如果要质疑音乐性的差别,也只能质疑声音差别的多少问题,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至于港台流行,现在的新版碟的压片质量更有保证,但谁来保证母带的质量?先不管港台的唱片公司在保存母带是否严格的问题,为节约成本,当时的模拟母带经常是反复使用的,在制作好一条立体声工作母带后,原始的分轨母带常被洗过后再去录制其它唱片,这是通常的做法。谁能知道我们现在买的复刻版,是用什么母带来制作的,而母带又被使用过多少次。问题只是我们心目中这些港台流行音乐的录音是否值得花超过200元去买一张“头版”而已。
TOP
5#

felixcat 在 2006-3-15 12:24:3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3-14 14:44:44 发表的内容
同样的一个录音,同样的版次,不同的状态就有不同的售价这是常识,几美元一张的和几十美元一张的差价,所以对状态的严格要求是购买二手LP的基本常识。“头版=炒豆”绝对是个错误的认识。
Golden Import因为使用聚丙烯为碟基,且为了延长播放时间,动态压缩明显,声音单薄模糊,两端延伸不足,坑纹很窄,比头版更容易有“炒豆”声,而且更难清洗,而且是用工作母带而非原始母带制版,就个人观点来看,其声音效果未必会比由CORZART用原始母带制版的CD更有说服力。
MERCURY的头版LP在当年因为市场价格远低于RCA,CBS的出品,属于廉价版,所以其片基的质量比这两间公司差,但MERCURY所有唱片都有“测试片”和“电台版”发行,这些版本的制作和碟基质量就远比普通版优胜,所以如果想找最佳的MERCURY唱片版本,应以这些版本为目标。


我所听到的噪音应该不是因为品相问题。因为细观水星早期的LP可以发现上面有不太稀疏但又不明显的由中心孔至外的辐射状条纹,这应该是早期压片工艺尚不先进时的生产特征,正是这些条纹让唱针拾取到这种隆隆声的低频噪音。

不管是头版还是Golden Import再版,洗碟机洗后再用Decca产碳纤维刷扫过之后基本上无炒豆声。


早期MERCURY的唱片由RCA代为压片,如果是工艺问题,同期的影子狗应该一样有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生产超声洗碟机和线洗碟机。
电台版MERCURY才是MERCURY的真正实力。
TOP
6#

zejin_wang 在 2006-3-15 17:20:03 发表的内容
linnsondek 在 2006-3-15 16:21:31 发表的内容
拿原版与复刻版作比较在下觉得不少发烧同好会存在误区,认为原版代表的就是母带的声音,原版的声音一定是正确的。试想想在当年技术条件有限,在还得为家用音响器材的还原能力考虑动态范围作出很大让步的的情况下,原版的声音是否能充分表达出母带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很值得相榷。而近十年来发行的复刻片,所运用的均是当今最顶尖的器材,最好的胶质,最好的压片工场;当今的家用器材的素质令刻片师无需象他的前辈那样煞费思量。唯一今不如昔的是母带的状态。所以我不敢轻易下结论说原版复刻版哪个更好,拉宾的小提琴哪个版更像真,只是把价格与状态综合进来考虑,我还是会选复刻版。


高见!盲目推崇头版,不仅费米,而且得不偿失。
刚收LP的人爱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非头版不买,其实
LP好坏更多的在于状态,不在于几版,一个充满吵豆
和噪音的头版欣赏起来绝对不如一个干净,如新的再版。
至于复刻,在我手头的来说,他们都具有毫无杂音的优点。
至于声音到底差过头版多少很难讲。个人感觉不同吧,
如果找一个不懂发烧的人来盲听,我想复刻肯定胜出。
状态差有物理损伤的头版什么牌子的洗碟机也没用。


为什么一定要头版有杂音?为什么一定要买有杂音问题的头版?为什么要买状态有问题的头版而不买A加的头版?答案只有价钱问题。

不懂发烧的人是指什么人?这些人会去买LP唱片吗?他们能听出MP3和CD的差别就不错了。

放着价廉物美的CD不买偏要买LP,无非对音响效果有所追求,用功利主义的性价比才是准确解释买复刻心态。

不过话说回来,用4W的系统听“头版”效果不如用40W的系统听复刻是事实,当系统还没到HIEND级就花大价钱追“头版”,更多是属于收藏癖的行为。
TOP
7#

cdc 在 2006-3-16 10:12:39 发表的内容
没想到我开的这个帖子会这么热闹!

我目前还没买过复刻版,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我买的二手的二版的就不错,而且价格不是很贵,成色也很好,用洗碟机洗过后抄豆声很少,如杜普雷的艾尔加大协才150元,李希特的李斯特钢协180元。我没有买复刻的主要原因是在海印的片源不多。


作为音乐,音响欣赏,这些唱片的性价比非常好。
不同公司的再版,同一公司的不同时期再版之间效果也有差异,经验中,EMI(英国版),PHILLIP的再版质量比较好。
TOP
8#

felixcat 在 2006-3-16 5:01:59 发表的内容


看到这里心里产生几个问题,这也是我一直也没机会找到答案的疑问:

1. 假设都是全新的,没播放过的前提下,50年代头版LP所用的材料,和现代LP所用的制作材料,两者的播放底噪是否有不同呢?假如有不同,谁大谁小呢?

2. 头版LP除了在母带保存状况上有优势,和再版LP的制作还有哪些区别呢?

3. 90年代的刻片机和50年代的刻片机相比,性能如何呢?是有很大进步,还是没什么差别,还是技术反而倒退呢?

假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不妨分唱片公司品牌讨论一下?


第一个问题:
LP唱片的底噪是指唱针摩擦的底噪还是录音的底噪?如果是录音底噪,数码录音的低;如果是摩擦底噪,70年代以后是日本压片的比较低,在这之前是60年代英国EMI,DECCA,德国DDG(红字大禾花)的底噪比较低,美国压片的比较高。其中原因有个说法(但我还没有找到直接的文字资料)——在LP的碟基原料中加入一种从鲨鱼提取的物质,可有效增强碟片的柔韧性,降低背噪,减少静电产生。但欧美于70年代后禁止使用,但日本仍在继续使用。该说法还需进一步查证,但基本符合实际听感,而且JVC压片及欧美60年代压片的LP静电问题没有70年后至今的欧美压片的严重是普遍现象。
而在70年代后,自从经历过石油危机,碟基原料价格暴涨,唱片公司吸取教训,致力研究更节省成本的碟基,使用更软,更薄的碟基,很多甚至放弃了使用电木而用聚丙烯,直到93年几大唱片公司停产LP。

说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总结经验,有很简单的办法就可以确定是那些LP的碟基比较静和声音清晰——比较少出现变形,静电问题不严重的碟基其底噪也更低。比如说同样是CLASSICS RECORDS公司的复刻版,现在新的200G版这两个问题就比90年代第一批180G版严重,比较唱针播放的摩擦底噪也以180G较低。

第二个问题:头版唱片需要通过参与录音的音乐家,录音师和监制的“验收”,再版唱片通常不是。

第三个问题:60年代初的LP刻碟没有自动功能,开槽需手动调整坑宽,所需时间和成本比较高,效率较低,而且刻碟师的技术对唱片音响效果影响比较大(MERCURY的刻片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它的LP刻片通常由COZART负责,她一边看乐谱,一边根据乐谱中音乐动态来调整刻碟坑宽),而且当时还在用胆机来驱动刻碟机的;7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自动刻碟机,功率管驱动,这在使用上非常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个别公司特意沿用了60年代的手动刻碟方式和母带重播设备,比如说大名鼎鼎的CLASSICS RECORDS的第一代复刻唱片。
TOP
9#

linnsondek 在 2006-3-17 15:34:25 发表的内容
最后一份TAS榜单的确是98年的,这几年HP也不知在干嘛,也许是数码讯源来势凶猛,大有压倒LP之势,连他老人家都大为动摇;也可能是复刻版如涛涛江水如潮涌来,连听都来不及听,也不好把复刻片全选上去吧,干脆撒手不玩算了.其实我是蛮期待他在退休前最后用心列出一份不受商业因素影响的真心榜单的.


江湖传闻是他保存LP唱片所在的办公楼不幸遭遇火灾,历年心血尽毁,现在全球只有1套齐全的TAS榜全套唱片,还有一套差一张,不过都不在HP本人手上。

经过一段时间对LP唱片的接触,TAS也是一家之言而已,立体声LP唱片数十年历史,出版的LP唱片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以一个人有限的精力时间,难免会有不少遗漏的,同一曲目,找到比榜单上录音效果更好的唱片并不令人意外。
我现在理解TAS榜是一个选择“好声”唱片的范例,通过这些上榜片,可以得知哪些公司,那些时期,那些音乐家和制作人员的组合会有录音效果优异的出品。而且每人对录音的效果有不同的偏爱,再加上各自的音响系统和环境的差异,HP所认为最优秀的录音,在他人听来就未必,比如刘汉盛就对其中一些选片提出过不同见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