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cat 在 2006-3-16 5:01:59 发表的内容
看到这里心里产生几个问题,这也是我一直也没机会找到答案的疑问:
1. 假设都是全新的,没播放过的前提下,50年代头版LP所用的材料,和现代LP所用的制作材料,两者的播放底噪是否有不同呢?假如有不同,谁大谁小呢?
2. 头版LP除了在母带保存状况上有优势,和再版LP的制作还有哪些区别呢?
3. 90年代的刻片机和50年代的刻片机相比,性能如何呢?是有很大进步,还是没什么差别,还是技术反而倒退呢?
假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不妨分唱片公司品牌讨论一下? |
第一个问题:
LP唱片的底噪是指唱针摩擦的底噪还是录音的底噪?如果是录音底噪,数码录音的低;如果是摩擦底噪,70年代以后是日本压片的比较低,在这之前是60年代英国EMI,DECCA,德国DDG(红字大禾花)的底噪比较低,美国压片的比较高。其中原因有个说法(但我还没有找到直接的文字资料)——在LP的碟基原料中加入一种从鲨鱼提取的物质,可有效增强碟片的柔韧性,降低背噪,减少静电产生。但欧美于70年代后禁止使用,但日本仍在继续使用。该说法还需进一步查证,但基本符合实际听感,而且JVC压片及欧美60年代压片的LP静电问题没有70年后至今的欧美压片的严重是普遍现象。
而在70年代后,自从经历过石油危机,碟基原料价格暴涨,唱片公司吸取教训,致力研究更节省成本的碟基,使用更软,更薄的碟基,很多甚至放弃了使用电木而用聚丙烯,直到93年几大唱片公司停产LP。
说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总结经验,有很简单的办法就可以确定是那些LP的碟基比较静和声音清晰——比较少出现变形,静电问题不严重的碟基其底噪也更低。比如说同样是CLASSICS RECORDS公司的复刻版,现在新的200G版这两个问题就比90年代第一批180G版严重,比较唱针播放的摩擦底噪也以180G较低。
第二个问题:头版唱片需要通过参与录音的音乐家,录音师和监制的“验收”,再版唱片通常不是。
第三个问题:60年代初的LP刻碟没有自动功能,开槽需手动调整坑宽,所需时间和成本比较高,效率较低,而且刻碟师的技术对唱片音响效果影响比较大(MERCURY的刻片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它的LP刻片通常由COZART负责,她一边看乐谱,一边根据乐谱中音乐动态来调整刻碟坑宽),而且当时还在用胆机来驱动刻碟机的;7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自动刻碟机,功率管驱动,这在使用上非常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个别公司特意沿用了60年代的手动刻碟方式和母带重播设备,比如说大名鼎鼎的CLASSICS RECORDS的第一代复刻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