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大超值靓声中文黑胶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14224|回复: 73
1#

缺了台湾的唱片,应该修改为十大粤语中文发烧碟比较合理?
分享 转发
TOP
2#

香港歌手中阿LAM的唱片似乎每张的录音都比较有保障,最近我就很喜欢用他的《林子祥创作歌集》来调整LP唱臂的偏压——第二面的《水仙情》《师父教落》两首歌,伴奏乐器简单而且定位非常清晰,可能因为没有过多的混音,人声聚焦奇准,如果唱臂的灵敏度够高,极其轻微的偏压变化都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来。
另外,永恒的唱片压碟用料比较好,重播时密度感和空气感最有“黑胶味”,尤其是张德兰《爱的短箭》第二面的《觅知音》,《情浓恨更浓》这两首。
TOP
3#

vv 在 2006-2-27 11:42:24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2-25 15:20:41 发表的内容
香港歌手中阿LAM的唱片似乎每张的录音都比较有保障,最近我就很喜欢用他的《林子祥创作歌集》来调整LP唱臂的偏压——第二面的《水仙情》《师父教落》两首歌,伴奏乐器简单而且定位非常清晰,可能因为没有过多的混音,人声聚焦奇准,如果唱臂的灵敏度够高,极其轻微的偏压变化都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来。
另外,永恒的唱片压碟用料比较好,重播时密度感和空气感最有“黑胶味”,尤其是张德兰《爱的短箭》第二面的《觅知音》,《情浓恨更浓》这两首。




-------------------
有没有听过说过(试过)永恒的DD多数反相(电源或喇叭线其一)好听点??


最近正好就某些港台流行曲反相比正相听感改善的问题找了一下原因,本来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周日在电台和LEO冯无意中聊起80年代的香港流行曲录音,廓然开朗——在80年代中期以前,当时香港录音室还没开始使用混响器,所以这个时期要求歌手的声音有足够共鸣腔,录出来的声音才好听。后来混声器开始使用,这使那些本来声地欠佳的歌手在唱片中也可以有似乎不错的共鸣腔效果;但问题也由此产生,通常录音室所使用的混响器不是什么高档货色,使用后虽改善了歌喉,但却也导致了不少相位之类的问题。再到后来数字录音普及,数字混响就简单很多,但听感上又不怎么自然。
这样大家就可能知道为什么有的唱片人声聚焦准确稳定,口型自然适中,而有些却聚焦模糊,口型散大;有些歌手在录音室录音时声音厚实有力,但到现场演唱会时却单薄虚浮。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自己所偏爱的香港流行曲录音多在80年代中早期,而且偏爱那些伴奏乐器较少,而且使用真实乐器的录音。这些唱片在入门级器材听来可能会觉得平淡,但随着器材的质素提升,越能发现其中令人愉悦的细节。反而后来一些经过太多后期处理的唱片,在器材升级后反而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垃圾”。
TOP
4#

很简单,换一台可以切换欧规和美规输出相位的平衡前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