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inn老板分辨不出模拟与数码的区别那个测试的全文 [复制链接]

查看: 11659|回复: 110
1#

所以我一直坚持:我们听到CD系统声音的缺点,不应简单地认为就是“数码声”的缺点。
现在发现优秀的早期16BIT格式数码录音多得很呢!
分享 转发
TOP
2#

yyy9 在 2005-12-12 16:57:29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2-12 16:22:46 发表的内容
jitter 在 2005-12-12 16:14:58 发表的内容
如果有误码,那么错误一定可以叠加,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把一张原版CD用EAC到硬盘,然后把wav写到CD-R,然后再把CD-R用EAC复制到硬盘,重复10次以上(看看您的经济能力而定),最后得到一个“累加”很多“错误”的wav,然后和一开始只累加一次“错误”的wav来对比,如果误码一说明显存在,那么这个wav和一开始的哪个wav就区别大了。


不论是音频CD,还是数据CD,刻录好的CD-R,里面肯定是有许多bit是不对的,只是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容错亢余数据恢复出正确信息.一张空白CD-R,你刻满是650M数据文件,实际上这种CD-R上面记录了接近1G的信息.其他这些你看不见的信息,就是提供容错,数据位置定位等等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通过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读出的数据是否都一样?


按照音频CD格式的特点,严格来说:同一部CD机,每一次读出来的数据都是不一样的。
TOP
3#

原文很久以前曾经在网上搜索到过,现在暂时找不到了,只能肯定测试时听众们是看不到器材的。
80年代的数码录音设备所用的芯片全部都好不到哪里去的,包括把模拟母带制作成数码格式的设备,但好象不能因此就说80年代制作的CD声音不好?

至于CD的生产过程就别报什么希望了,因为在数据文件被刻制成CD母盘时,就已经会出现明显的劣化了,在后面的制作过程只能是尽量减少进一步的劣化而已,总不可能比母盘更好?当然,粗劣的制作会造成更严重的失真。

音频CD可能是目前唯一无法被严格无损复制的数字格式,这一点它和模拟系统倒是非常相似。
TOP
4#

enrique 在 2005-12-11 20:37:41 发表的内容
是啊,既然听不出,说明争论LP还是CD好没多大意义了。


首先这个测试和CD有什么关系呢?这过程中有使用CD机了?请不要偷换概念——CD并不能代表数码录音的水平,不能代表PCM数码技术的水平,严格地说,音频CD离16BIT44.1Hz的PCM技术应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另外,这个老板在自己没有CDP产品前,专门发表过CD如何差劲的文章;同样这个老板,在他自己推出CD LINN12后,又发表了关于自己的顶班CDP如何比LP唱盘优胜的文章,还进行过听众盲听测试呢,结果自打嘴巴。
TOP
5#

felixcat 在 2005-12-12 2:29:56 发表的内容
把CD抓到硬盘中去,用EAC就可以办到,但是这个盲听测试怎么进行呢?是CD机播放CD,和电脑播放硬盘中的抓轨进行比较?——这恐怕器材上很难做到一致哦。

假如统一要用CD机播放,那按我个人的经济能力真的是没办法买到性能足够好的工业级别刻录机和对应的CDR,把硬盘的抓轨重新刻回CD;假如说统一用电脑播放,那么岂不比的都是抓轨?——那这就不用比了,EAC自带wav文件比较程序,我之前已经测试过了,用同一台光驱抓两次轨,两次的结果进行比较,程序报告是100%相同。


即使有这样的设备还是不可能,我自己就亲自见到专业录音师用了国内目前能找得到的最好的录音室专业设备来复制烧录一段音频CD,结果一样无法达到原CD唱片效果,轻易就可以听出差别。但如果用唱片公司提供的WAV文件刻录出的音频CD碟,声音就会比该唱片公司在市面发行的CD还要好。
用EAC检测是否绝对准确很成疑问,现在CD压片厂都配有专门用于检测压制出来的CD误差率的设备,售价大约80W人民币,如果EAC这么准确,买这套设备的厂家莫非是疯子不成?
总之,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音频CD不可能用来代表16BIT44.1数码录音的水平。而且,如果不是因为音频CD格式的“不可准确复制”的特性,“旧版CD”就不会有收藏价值了。
TOP
6#

还能说什么?
因为CD“动态太大”,所以要用老式英国声书架箱压缩动态。
因为CD“分析力太高”所以会“声音尖薄”,因此要用“足够肥蒙的系统来听高频泛音”。
CD的“颗粒感突出”,更接近“真实小提琴声”,我就不清楚这里的“颗粒感”是否指擦弦质感,如果用套装机的LP,严重过重的针压,配合套装机的唱放,我也赞成这个观点。

我从不反对发烧友喜欢有个性的音响系统,但觉得音响系统要能称为HIFI系统,好象不应该偏离正常尺度太远了?
TOP
7#

那么你不如试试用EAC复制一张符合“盲听测试”要求的CD来?
TOP
8#

唱放是一方面的问题。
LP唱片版本和状态对声音的影响比CD大得多,同一录音,不同版本的声音差别非常大,除了部分港台流行曲外,现在国内要买“好声”的LP,价格要比CD贵得多。也一直有关注英美在互联网上的LP报价,在这一年中,“名优珍贵品种”的价格上涨了几乎一倍,可以说这些LP的价格早已脱离了欣赏价值而更多地表现为收藏价值了。
如果单从性价比来考虑,升级CD系统来改善声音的花费无疑合理得多。但反过来,如果手头有闲余的资金,部分LP唱片除了欣赏之外,还会是项升值潜力颇大的投资,而且这些LP如果假如现在不买,以后要买肯定要花费更多。而CD机从买到手那一刻开始就在贬值了。对于还没有用到顶级器材的发烧友,两者之间如何衡量取舍确实比较伤脑筋。
TOP
9#

felixcat 在 2005-12-12 17:43:35 发表的内容
VV 在 2005-12-12 17:26:38 发表的内容
速度慢的胆机---------能达到转接生动吗???

LP强项在瞬变,就是该快就能快,


不知VV兄指的“快”是具体指什么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在多短的时间内能达到多少的动态范围。我随便拿了张Ansermet的Decca小双张CD《天方夜谭》,随便一找就发现在短短0.01秒(也就是10毫秒)内,信号就可以产生17分贝的动态——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快”了,不过我最关心的问题是有没有功放能够承受得住?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专门探讨。
如果“快”是指瞬态反映的话,那么这就是录音,重播过程中最难克服的失真,而且每经过一个环节就会“慢”一些。
在音响系统中,对这方面其实是器材品质决定性的因素,影响大小依此为喇叭,后级,前级,声源和线材。其中喇叭的影响尤其关键,但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没有音箱厂会标明自己产品的瞬态反应曲线。

至于CD和LP的瞬变,在整套音响系统中,其它环节的影响远比这两者差异要大得多。我们听到两者的差异,更多地其实是分析力影响导致的错觉,不信的话用CD和MP3比比听感的“瞬变”就知道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