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收到小道消息 [复制链接]

查看: 11563|回复: 55
1#

SONY自己开发的SACD技术,但SONY唱片公司却没有推出SACD唱片,这本来就有点不合理。SONY公司从录影机时代开始,就一直喜欢非开放性的格式,希望垄断市场,结果是屡战屡败。因为亏损,SONY终于把CEO换成美国佬,此君上台后,放弃MD和SACD同时进行的还有全球大规模的裁员。
SACD本身技术上的优越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从市场实际出发,在DVD影碟机和电脑DVD—ROM已经普及的情况下,DVD—AUDIO无疑是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格式,唱片行业从版权维护的角度选择了SACD,结果是叫好不叫座,销售非常不理想,过万的销量对于一张SACD专辑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而且说实在话,对于绝大部分唱片消费者来说,重播质量的限制并非CD的格式,而是器材的质素,对于这部分消费者,要他们重新购置SACD和花上比CD多几倍的价钱来买SACD唱片显然不化算。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几百过千CD藏量的消费者,这笔钱投资在器材上效果更明显。
而本身并无多少唱片藏量的新一代唱片消费者,目前似乎对使用比光碟更方便的MP3兴趣更大,IPOP的热卖和SACD滞销就充份说明了这一点。
分享 转发
TOP
2#

Wilmer威馬 在 2005-10-21 18:06:41 发表的内容
有可能将夭折,事实上 SACD 要全面成功,除了 SONY 必需下放蕊片权利外,主要是要全球大部份录音室愿意重新投资,把连所有前期制作也改成全 DSD 流程,才可真正发挥 SACD 的威力,但这可是全球性上亿美元的录音工业革命,以现在全球经济走势看,五至十年内也难以实现。

而且 SACD 的数码输出制式至今仍没有定案,也少了一大批发烧中/小形解码生产商的支持,变成一直也是单体机的天下,登不上殿堂级的档次。

但也不排除 SONY 只是考虑,当然也不排除 SONY 即落实,也门临门捞一笔,把权利卖给其他厂,变相借尸还魂,但观乎欧美品牌多年来没几台高挡 SACD,情况也不见乐观。


事实上DSD技术并非由SONY和PHILLIP开发,而开发这一技术的EMM LAB公司最近宣布“世界上第一台真正使用DSD技术的录音系统”研发成功,也就是宣布,之前SONY和PHILLIP推出的的SACD录音系统不是“真正的DSD录音”。以前只知道PHILLIP公司的SACD录音的高频截止频率被定为和CD相同的2万赫兹,现在才知道原因。因为这件事,SONY负责SACD的主管已经被辞退了。
TOP
3#

JWang 在 2005-10-31 7:18:42 发表的内容

以前就有争论,SACD的转化中是不是用来PMC技术。Sony好象至今未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SACD和DVD的机芯好象一样是用PMC技术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