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所喜欢的Mahler管弦乐作品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12286|回复: 63
1#

小克 在 2004-6-24 19:46:55 发表的内容
也听听西蒙.拉特尔指挥伯明翰城交响乐团的马勒2吧,可能你会认为柏林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道理是在矮个中选高个,我觉得他正好犯了演绎马勒的大忌——下盘不稳,张力不足。
分享 转发
TOP
2#

希望如此,毕竟他还年轻,来日方长呢。
TOP
3#

又能看到felixcat大侠的美文非常高兴。
霍伦斯坦的马勒(HORENSTEIN)还没能听到确实有些遗憾,他的第四在EMI发行,第三在小公司UNICORN发行(后者是我见到最早使用杜比技术的录音),都是非常出色的唱片。
马勒的作品要求比较大的编制,而且铜管的份量非常吃重,在低频量感和下潜不足的系统上听,有些片段出现刺耳感觉是正常的,即使在现场,如果指挥没有刻意加强倍大和大提琴的量感,一样会有刺耳感觉。我在现场听余隆指挥东京爱乐的《巨人》的终乐章时,当圆号手站立起来要“以辉煌来结束”时,几乎要掩耳;从听过的唱片中,这方面克伦佩勒(KLEMPERER)和伯恩斯坦(BRENSTEIN)就比较有心得。
还有个奇怪现象,有没有留意到公认的优秀的马勒音乐诠释者很多都是犹太人?我常怀疑在马勒的作品中是否有些我们还不了解的犹太文化内涵在内?
TOP
4#

felixcat 在 2004-6-24 22:12:37 发表的内容

《少年魔号》当然推荐公认的Szell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EMI版:
[upload=jpg]Upload/20046242235061308.jpg[/upload]

我觉得这版出了Szell出色的伴奏之外,另外一个亮点就是迪斯考的演唱(相比之下,舒瓦兹科普夫的光芒被迪斯考夺去了不少,尽管她也唱得很出众)。



如果从音响角度来听,第一首是我印象中动态最大的男声独唱,而且重播时后级功率越足就越觉得他功力非凡,这一段甚至被视为全面测试器材的首选之一。
而舒的演绎更着重情感的刻画,在多年的戏剧女高音演出后,这时她已开始转向艺术歌曲了,这个录音和她的《最后四首歌》是她在这个时期的最高成就,她唱的第二,第四段我觉得是马勒声乐作品录音中最深情的几个片段之一。有个音乐评论家(非常惭愧,忘记出处了)这样评价:这张唱片,单听舒瓦兹科普夫学鸟叫那几声已值回票价。
另外,立体声《大地之歌》也可以选择EMI克伦佩勒的版本,独唱演员更为出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