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邝版探讨“为音乐而演出”?“为观众而演出”? [复制链接]

查看: 4299|回复: 15
1#

非常精彩的贴子!多谢你的回应。
先澄清一下:
首先我从不觉得只有单声道录音才是真正的艺术,相反我很少听单声道(尤其是早期单声道)的录音。一个效果优秀的录音绝对有利于更真实地再现音乐家的演出。
其次我从没有认为:为音乐而演出就意味着“把生硬的表演而强加给观众”,忠于音乐就等于“演绎家门不能有自己的创造性,也不能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有一些即兴发挥和创造性来演绎给听众”。
为“讨好听众”或“讨好权贵”而作的音乐作品(不包括题献,这是两个概念)和单纯为“炫技”而创作的作品,充其量只是“优秀作品”,恐怕不能列入“伟大作品”。就象楼主所提的帕格尼尼,他创作的小协及《24首随想曲》的技巧比“四大小协”,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难度大得多,但在古典音乐的历史地位呢?
完美的技巧,华丽的音色是必需的,尤其是在以表现这些为目的的音乐作品中。但如果为了向听众表现“完美的技巧,华丽的音色”而破坏音乐内容的表达就不对了,打个比如:在《波希米亚人》第四幕,此时咪咪病重临终,有的女高音歌唱家在这里依旧以展现“炫技和华美”声线来演唱气若游丝的咪咪恐怕就不相宜了。
我始终觉得有完美技巧和华丽音色的可以称为音乐家,但要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要能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思想性。在我自己看来,最伟大的音乐家——包括作曲家和演奏(唱)家——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演出来引领听众的欣赏,使听众因为他的创作和演出建立新的评判标准,他们所做的是“感动听众”而不是“讨好听众”。
分享 转发
TOP
2#

好友贝多芬 在 2004-3-24 11:10:43 发表的内容


        演奏音乐作品只是为了音乐而演奏的时代即将结素 ,而且一去不复返了。
      


完全同意!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社会,确实不太可能产生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创作出一部作品,音乐家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来练习,录制一个曲目,而听众又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熟悉领会,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个快餐年代,需要更多的是快餐文化,古典音乐确实不太适应时代的需要了,美国唱片市场上,古典音乐只占8%的份额就充分反映了这个现状。
TOP
3#

如果还有效果优秀LPO可供选择呢?
如果我有足够的金钱,我会尽可能地收集所有喜爱曲目尽可能多的版本,在有限的金钱投入时,我只好选择能在录音和演绎都能满足我的唱片——除非经典曲目非常优秀的演绎或着录音效果非常优异的唱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