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五亿琴王"所联想到的名琴录音 [复制链接]

查看: 5493|回复: 34
1#

很多著名的小提琴家手上都有两把琴,一把用于协奏曲,一把用于室内乐,原因正是两把琴不同的声音特点。
分享 转发
TOP
2#

只说喜欢,没有对不对。
一般斯特拉瓦琴的声音比较明亮,穿透力比较强,比较适合于协奏曲;瓜里纳则比较醇厚,音色比较柔和,比较适合于室内乐,而第一把‘King Joseph’的声音却兼备两种特点,应该是“王中王”。
和周道,赵毅敏老师聊起这个问题,周道也倾向于第一把‘King Joseph’,而赵老师则认为除了琴本身的声音外,跟演奏者也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演奏家和曲目适用不同的琴。
TOP
3#

说起“本恩·富什名琴店”又想起一段关于故事——在7,8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后,日资在珍贵文物的拍卖会上活跃起来,日本“大款”们也把目标瞄准了名琴。欧美的收藏家在拍得名琴后,通常的做法是交给知名艺术家使用,使名琴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小提琴家手中的名琴多来源于此;而日本收藏家买回名琴后,该琴就会“销声匿迹”。经过一段时间,欧美人发觉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专门的协会来抵制日本人,每有名琴开拍,就说服卖家不要卖给日本人。
最后编辑dr kuang
TOP
4#

看了PAN老的贴子,又用耳机听了一次这张《五亿名琴》,忽然又想起一件事,大家更喜欢这十五把琴中的那一把的声音呢?为什么?
TOP
5#

DR PAN非常精彩的贴子,上面提到的唱片相信多数发烧友都已经拥有或曾经听过,这类唱片因以展示每把名琴的独特优美琴声为目的,而发烧友在聆听时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鉴别各把名琴的声音上,对录音的要求极其严格。如何录音才能“正确”反映名琴的特性呢?这张“五亿琴王”请来了音响界鼎鼎大名的麦理云逊任监制目的正在于此。有些发烧友可能听过几年前的《CELLO》和最近的《RED ROSE》(SACD),这两张唱片都是麦理云逊执刀的试音碟,其理念为“无音染录音”——音乐厅或绝大多数录音室的环境和使用的录音器材都有自己的“音色”,在这样的录音环境和器材下录音,唱片的声音必然带有“环境声”和“器材声”;为得到“真实声”,他在录音室中放置大量吸音材料以取得平直的频响曲线,并使用了自己设计的极低音染的器材和线材录音,这样得到的录音可能不是最“悦耳”,但因本身“无音染”,用来试音调教系统能有“最准确”的标准。我曾特意用耳机来听过第二张《RED ROSE》,那是一张声音偏“干”,而且并不“发烧”的录音,麦克风距离比很多“发烧唱片”稍远,因而口水声,呼吸声之类的“细节”并不太明显,但乐器和人声的质感反而很明显。
这张《五亿名琴》的声音和《RED ROSE》的风格如出一辙,偏干的声音,没有明显的混响,但15把名琴各自的声音特性却反而很容易鉴别出来。麦理云逊的“无音染录音”的理念在这里的运用非常成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