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PAN非常精彩的贴子,上面提到的唱片相信多数发烧友都已经拥有或曾经听过,这类唱片因以展示每把名琴的独特优美琴声为目的,而发烧友在聆听时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鉴别各把名琴的声音上,对录音的要求极其严格。如何录音才能“正确”反映名琴的特性呢?这张“五亿琴王”请来了音响界鼎鼎大名的麦理云逊任监制目的正在于此。有些发烧友可能听过几年前的《CELLO》和最近的《RED ROSE》(SACD),这两张唱片都是麦理云逊执刀的试音碟,其理念为“无音染录音”——音乐厅或绝大多数录音室的环境和使用的录音器材都有自己的“音色”,在这样的录音环境和器材下录音,唱片的声音必然带有“环境声”和“器材声”;为得到“真实声”,他在录音室中放置大量吸音材料以取得平直的频响曲线,并使用了自己设计的极低音染的器材和线材录音,这样得到的录音可能不是最“悦耳”,但因本身“无音染”,用来试音调教系统能有“最准确”的标准。我曾特意用耳机来听过第二张《RED ROSE》,那是一张声音偏“干”,而且并不“发烧”的录音,麦克风距离比很多“发烧唱片”稍远,因而口水声,呼吸声之类的“细节”并不太明显,但乐器和人声的质感反而很明显。
这张《五亿名琴》的声音和《RED ROSE》的风格如出一辙,偏干的声音,没有明显的混响,但15把名琴各自的声音特性却反而很容易鉴别出来。麦理云逊的“无音染录音”的理念在这里的运用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