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阴影狗 [复制链接]

1#

[quote]小克 在 2003-11-25 21:29:18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1252125040224.jpg[/upload]
这个《天方夜谭》还是很好的,第一小提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小克DX,这个我就有不同意见了,专门对比过比切睦,安塞美,康德拉辛之后,我觉得单以第一小提琴来比,无论录音和演绎,此版包尾。
分享 转发
TOP
2#

小克 在 2003-11-25 22:32:27 发表的内容
阿杰 在 2003-11-25 22:27:19 发表的内容
由于黑胶唱片在使用上非常麻烦,只有注重音效的朋友才会死守这个领域,如果只是音乐爱好者的话,我宁愿选择听CD。


我的CD也不少呀,不过我把CD当做一种玩意,但当拿着的是LP的时候更多的是尊重。


似乎和“只把音响当工具有点矛盾”?
我却功利很多——只要好的;假如“翻抄”(再版)LP比“头版”效果更好的话,我会选“翻抄”。假如日后有种唱片,能使旧录音的效果优于原版LP的话,我肯定会放弃LP。可惜的是,这样的技术迟迟未见出现。
TOP
3#

这张《狂想曲》,我认为录音好得可以作为录音师的示范教材,可以用于测试音响系统——套用刘汉盛的话“如果觉得这张唱片的录音有那部分出了问题,那么赶快请医生,因为你的音响系统生病了!”
至于演绎,这张唱片视为斯托科夫斯基的再创作更合适,虽然还能听出原曲的旋律,但配器,速度等均被他改得面目全非了。好于不好见仁见智,但对于古典音乐入门者和音响发烧友而言,“非常过瘾”就是肯定的。留意一下,象他那样驱策乐团于极限边缘,竟然没出现散乱,依然能保持整齐就很不简单了,而且他还不是这乐团的常驻指挥,他控制乐团的能力是惊人的,立体声录音时代有这样“功力”的指挥不会超过10人。
至于对音乐的内涵演绎,同意小克大侠的意见,但恐怕已不是大家听这张唱片时关注的部分了。
最后编辑dr kuang
TOP
4#

sylx 在 2003-11-25 23:52:16 发表的内容
[quote]dr kuang 在 2003-11-25 23:30:40 发表的内容

kuang版,可惜这种假如至今未变为现实。
我认为几十年前的Lp与当今社会一样现实,你给多少钱、它就交多少“货”;同样,名曲、名乐团、名指挥、名演奏家、名录音版本就是巨贵,绝非那些“二打六”可比


几十年前的LP,同一公司,同一系列,当年价钱都差不多,到了今天,因为市场供求关系使当年同价的唱片到今天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但以当年的价格,感觉早期立体声时代的唱片并非如今天CD般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我有套60年代录音的阴影狗唱片,三张套,标价为20美元;到80年代,单张RCA的精装版售价为19美元)。
“名曲、名乐团、名指挥、名演奏家、名录音版本”只是影响价钱的先决条件之一,比如说卡拉扬60年代的贝多芬九大,演录具优,世界最出名的指挥和乐团,要价却不高。
反过来说,要价高的演绎,录音不一定比要价低的好,最典型的是柯岗的勃拉姆斯小协,其演绎和谢林60年代,70年代两次都不如,也不如大卫在EMI的两次录音,但市场要价却远高于他们。同样,克伦配勒的贝五演绎得并不算好,但要价却比卡爷的“红头”,小克莱伯的“小花”要贵好多,将近是十倍价钱!
那些“天价”唱片,除了欣赏价值外,还包含了收藏价值在内,毕竟是总量有限,买少见少的东西。
TOP
5#

阿杰 在 2003-11-26 21:26:16 发表的内容
小松 在 2003-11-25 22:43:04 发表的内容
阿杰 在 2003-11-25 22:27:19 发表的内容
由于黑胶唱片在使用上非常麻烦,只有注重音效的朋友才会死守这个领域,如果只是音乐爱好者的话,我宁愿选择听CD。

说的有些绝对了。许多音乐爱好者使用LP是因为“好”音乐才注重音效的,现成的例子就是邝版。楼主更是只注重演绎,不重音效的DX。


虽然有些绝对,但一点也不过分!
许多黑胶唱片的精品早已超出了其自身的价值,可以算是列入收藏的艺术品,而黑胶唱片每播放一次,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损伤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使用较菜的系统、又或者用尚未调整好的唱盘来播放这些艺术品级的唱片,使他出来的声音不及CD又或者加快他们的磨损的话,大家有否问问自己是否能够对得起这些艺术品?


我自己也不时会有这种想法。
TOP
6#

借用WINKL大侠的说法:“数码科技日新月异,现在办不到的,以后很难说办不到。”我期望以后的科技可以把40年代的录音制作得比现在的更“发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