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伯恩斯坦在LP世界诠释的马勒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4817|回复: 27
1#

zjize 在 2003-11-11 20:10:25 发表的内容
听过马勒的第一、二、五,有他的六、八都没敢开卷,怕自己的第一次听没感觉。
其实,更喜欢他的旅伴之歌。菲尔舍.迪斯考的歌声常让人感动不已(还有他唱的舒伯特的冬之旅)。
其实个人感觉,诠释他的作品的权威可能瓦尔特更权威一些---毕竟他是马勒的学生兼知交和传记作者。


瓦尔特的确是马勒的权威,但可惜到他录制立体声唱片时已是80多岁,而且棒下的歌伦比亚交响乐团又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可能是这个原因,和他同时代的克伦佩勒演绎的整体效果稍优于瓦尔特。
分享 转发
TOP
2#

这我就没留意了,现在看起来怎么有点象佛教“凤凰涅盘”的典故?
TOP
3#

按同时期的几个知名指挥和乐团组合来比较(以立体声录音为准),比如说克伦佩勒指挥新爱乐,莱纳指挥芝加哥,比切姆指挥皇家爱乐,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好象也没有发现乐团散乱的现象?
TOP
4#

我却宁愿找他60年代在CBS的录音。DG这套里面对第六的兴趣较大——因为够份量的对手们少。
TOP
5#

felixcat 在 2003-11-12 9:35:3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3-11-12 1:27:37 发表的内容
按同时期的几个知名指挥和乐团组合来比较(以立体声录音为准),比如说克伦佩勒指挥新爱乐,莱纳指挥芝加哥,比切姆指挥皇家爱乐,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好象也没有发现乐团散乱的现象?


所以啊我觉得,.比较专业的演奏家们之间的配合,是不需要好像炼丹药那样要太长时间的磨合的,一般过上个半年就可以了。如果我们业余听众能听出乐团“散乱”,这已经是很严重的原则问题了,是会败坏指挥家的名声的。指挥家自己不会不清楚,也不会因为报酬丰富而将就的。我留意了一下,当初Walter的唱片出来的时候好评如潮,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批评的意见渐渐多起来,可能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有很多机会欣赏各种版本,从而显得视野比较宽广吧。



我觉得一个乐团的质素对于一位指挥来说,相当于一套音响的质素对于一张唱片的影响。
建议有机会听一下这几张布鲁克纳第四:1)EMI 克伦佩勒;2)DG约胡姆;3)EMI 卡拉扬;4)DECCA 伯姆;5)EMI 切利比达凯;6)CBS(SONY)瓦尔特。听完再看一下录音的年份,乐团,我想应该可以得出自己明确的结论了。
“比较专业的演奏家们之间的配合,是不需要好像炼丹药那样要太长时间的磨合的,一般过上个半年就可以了。”这个结论我有点持保留意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