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还原唱片信息而生的唱头-----再说蜂鸟! [复制链接]

1#

回复 32# 我爱LP 的帖子

嗯,这款唱头精密灵敏,细节再生能力超强,结果是不但唱片信息还原强,对LP系统误差也很敏感,容易引起强迫症。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4/6/11 10:37:1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始于计数。要理解某一现象,科学家必须首先描述它;为了客观地描述它,就首先必须对它进行测量。任何学问要转变成一门严谨的科学,就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某种形式的测量––用某种可看的,可重复的方式来进行计量。(悉达多.穆克吉《众病之王》)
TOP
3#

回复 155# zui 的帖子

不需要什么长帖子,用数字录音机直接录下空白唱轨,然后给出动态范围数据,优劣一目了然,调整好的数万元价格级别的现代唱盘,超80dB讯噪比轻而易举。旧式一体化传动系统,高扭力马达这样的设计已经决定了底噪水平。这样的唱盘,即使调整到位,在不太大的声压下播放动态范围在大约60dB内的早期磁带立体声录音基本还凑合,遇到后期的直刻和数码录音就无可避免底要损失弱音细节了。
不反对喜欢玩机械的黑胶爱好者去精心优化古董唱盘,也不反对喜欢古董唱盘的独特音色。但如果从测试数据上比较,两者明显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无可比性。
TOP
4#

链接打开很慢,没有找到轮驱唱盘的底噪测试数据。
黑胶测试碟的说明书上,单一正弦波是用来测抖摆的,还真没有用来测过底噪。
TOP
5#

另外,楼主提及的《超人》LP,在一个数万元级现代唱盘上,用VDH白金鸟录得动态范围超过83dB,唱片不难买,能用古董唱盘录一个来对比吗?
TOP
6#

脱离数据的话,讨论喜好,讨论品味,甚至讨论哲学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没问题。讨论到可测量的动态讯噪比这些技术指标,尤其是需要得出客观对比结论的,还是要严谨些。
TOP
7#

回复 171# 我爱LP 的帖子

不是没有,而是包含在“系统底噪”这项测试中。测试碟提供了no signal这段音轨,可以用来测试系统总体底噪,不下针测的是系统底噪,下针播放基本增加的就是唱盘底噪了。
TOP
8#

增益和讯噪比不是同一个概念吧?
TOP
9#

这个就相对复杂些,涉及唱片电平,唱头输出,环境背噪。
如果想用简单实用粗略的检测手段,就是在播放no signal段,开大前级音量到听到底噪,这个基本就是黑胶系统到前级最大可用音量位置,在这个位置以上,再开大声,底噪随之增加,基本上不能提供更大的动态范围只能提供更大声压了。
说基本上,是因为唱盘底噪的频段可能分散也可能只集中于某一频段。
TOP
10#

回复 178# Real 的帖子

前级增益通常只有20dB
TOP
11#

嗯,描述唱盘底噪用“动态范围”虽然直观但确实不够严谨,“讯噪比”好像也不太适合,因为这是个像器材底噪一样的固定的数值,应该用绝对值。
最后编辑Dr kuang 最后编辑于 2015-02-20 22:58:05
TOP
12#

回复 195# zui 的帖子

一直有留意zui兄的发言,从您的帖子估计您是音响行业的专业人事。我在这个帖子中的所有言论仅限于技术讨论,绝无任何题外之音,更绝对没有冒犯的意思。
既然是专业技术的讨论,我也不做过多客套门面功夫,关于轮驱唱盘,恕我见识少,我只听过有独特音色的轮驱唱盘,没听过“动态”表现出色的轮驱唱盘,至于“动态够用”这个说法,我想知道的是,已经知道动态范围的一些特定代表性LP,比如说楼主提到的《超人》电影原声LP,完美状态的轮驱够用吗?假如这样的LP太特殊,那么播放80年代早期数字录音的交响乐,比如海丁克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够用吗?如果数字录音的不考虑,模拟录音中动态较大的喇叭花的直刻录音够用吗?不考虑直刻录音,恐怖海峡的磁带多次混音合成的月亮黑暗面够用吗?不考虑后期磁带录音,早期立体声时代的Mercury唱片,动态够用吗?如果确定够用的,请提供数字录音资料,如果没有录音资料,那么这个“动态够用”无论用国语,日语,英语或者德语来表达都一样没有参考意义。数字录音很简单,不需要麦克风,一台数字录音机连接前级就可以完成。如果没有这样的录音资料,我只能理解为“动态够用”是建立在牺牲低电平讯号的基础上。
另外,关于古董唱盘,除了轮驱,直驱也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原理很简单,一台10秒钟之内就达到指定转速的唱盘,对于DJ打碟非常适合,对于高保真的要求就不是好事,马达扭力和唱盘自转惯量的比例过高了。
最后再次强调,我不反对任何人喜爱古董唱盘,喜欢什么样的声音是很个人的事。
最后编辑Dr kuang 最后编辑于 2015-02-21 22:10:34
TOP
13#

回复 200# 无难 的帖子

支持!
TOP
14#

嗯,低到一定声压,扣除环境底噪加10dB噪声掩盖,底噪确实可以无视了,这个前提下CD系统的可用动态范围估计和轮驱唱盘估计也差不多,大约也就60dB到极限的范围内。按这个标准,估计状态好的轮驱唱盘动态足够。
但这个声压下,弱音细节会丢失很多,黑胶系统对比CD系统微动态和细节再生的优势也被削弱了,对比CD系统,应该是轮驱唱盘独特音色(或者叫音染)的影响多于黑胶唱片和CD唱片之间的信息量差异。
TOP
15#

继续这个话题,如果是用心玩过避震的,不需要解释,都知道外来震动对于黑胶系统的影响。我们再分析一下,传入震动是如何影响重播效果的。
看一下柱状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音乐的柱状图通常是从左向右衰减(从低音向高音),也就是音乐的能量分布大致是从低音最强,然后向中高延伸递减。具体音乐内容不同会有些差别,但泛音比基音弱这个原则不变。再结合黑胶系统,震动传入时,首先是低电平的弱音细节丢失,也就是以损失高频泛音为主。那么低音部分呢?因为轮驱唱盘的噪声主要集中于低频,等于在音乐讯号中叠加上固定的低频噪音,造成低频模糊。幸运的是,中频受到的影响相对较轻微些。高频延伸不足,泛音等细节不清,低频模糊混响重,原本低频的动态对比也被削弱了。由于高频的衰减,中频听感就变得相对饱满,这样的效果大致就是轮驱唱盘的特有音色。对于原本高低频延伸不足,低频部分乐器和旋律简单的,突出表现中频,动态范围不太大的音乐类型,比如早期单声道录音,或者经过多次混音,动态大幅压缩的流行摇滚音乐,又或者本来乐器组合简单,动态对比不大的爵士乐,这些类型录音,古董轮驱唱盘的缺陷不明显,而且相对突出的中频还增强了密度感,动态也够用。但对于乐器组成复杂,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的古典交响乐录音,这样的效果恐怕要丢失大量的细节了。
TOP
16#

回复 208# 我爱LP 的帖子

非常赞同关于马勒音乐特点的分析,其实不单马勒,浪漫主义后期的交响大师们,包括瓦格纳,布鲁克纳,柴可夫斯基,甚至稍后的现代风格的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他们的大型管弦乐作品都表现出这种特征。那个时代的作曲家,多追求庞大复杂的结构。但无论结构如何复杂,交响乐织体(纵向为和弦,横向为旋律)中,基音(和弦中最低音)决定和弦,低音部旋律演变即织体和弦演变的大原则不变。听清楚低音走向,就是听清楚了作品和弦的发展变化。这也是我一直近乎偏执地注重低音提琴声部效果的原因。
TOP
17#

回复 212# Real 的帖子

降低背噪,消灭驻波。
TOP
18#

点声源声压和距离成反比的关系只成立于无残响环境,音乐厅经过专业建声,声压下降和离舞台距离不是严格的反比关系。
TOP
19#

Acoustical Systems的创立大约是在1998年,但当时并没有推出量产品,而是接受订单生产的音响制品,在2009年才正式推出第一件量产品Special Decoupled Platter (SDP),这是一个能适用在各种唱盘上的转盘配件,可以大幅提升声音表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