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相见恨晚!新玩具之德国之声RG10 MK4 REFERENCE HD合并功放(初... [复制链接]

1#

关于合并与分体想说几句。
大家心目中会有前后级分体会比合并“好声”或者“高档”的惯性思维。因为在同一品牌中,绝大部分情况下合并机都是相对低档一些的型号。但对于不同品牌之间,如果仍用这个观念去比较就有不妥了。
分体的最主要目的首先是独立供电,前后级是前后级部份分开供电,单声道是每声道独立供电。所以高级机型通常会以一前两后的分体形式出现。
回到这台德国之声,外形上是合并,但一个机箱内就有前级和左右声道后级独立的供电!严格来说,这是一台装在一个机箱内的一前二后的分体机。这样的好处一是节省了机箱成本,二来是用家可以节省了两条电源线和一对讯号线的开支。我自己就觉得10万元之内投资功放,除非对功率要求特别高,实在没必要搞分体。(大电流后级的电源会干扰前级弱讯号,不太适合做合并)功率不超过200瓦,左右声道后级又没有分开独立供电的前后级组合个人觉得并不划算,中看不中用,唯一好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电源线和讯号线调整声音。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3/8/9 0:31:5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可能是大家标准不同吧?这个价位我反而觉得是最尴尬的价位。
先不讨论个性化因素很大的胆机系统,在石机系统,这个价位是要功率还是音质和分析力?要全面还是某些方面有独特的迷人效果?
优异震撼的超低频效果必需靠功率支撑,这个价位的大功率机型却不幸地以“粗声”的居多,强横有余精巧不足。
好吧,暴力音压和强劲超低毕竟不是常听,牺牲点功率先把贵气做出来,但花了这个价钱却没能玩出排山倒海的宏伟气势却难免有点心有不甘?
放好一把小提琴,还是能播出交响乐团的气势,这真是个难题。如果不想妥协,既要分析力要贵气,又要超低要气势,恭喜,考虑升级吧。
TOP
3#

2万以上CD一定有平衡?高文的CD和解码可都是没有平衡的。
功放无平衡可玩性低?专业录音枱输出输入都是平衡,但每声道的音量控制都是单端,这该怎么搞?我们听的模拟录音唱片绝大部分都要经过调音枱处理。
TOP
4#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13-8-14 15:07:00 发表
没有平衡的,若以后升级至平衡输出的唱放时,又得升级。

这个就不一定,平衡传输和平衡放大是两个概念,讯源输出是平衡不代表功放也要是平衡放大才“好声”。以FM为例,虽然FM后级是采用单端放大,但前级输出却是平衡的。

平衡放大在声源部分更容易保留动态摆幅,但用在后级就容易损失频宽和细节,未必都是好事。
TOP
5#

有平衡接口和平衡接口“好声”又是两个概念,很多机器都同时有两种接口,但通常是某一种接口的声音是最好的。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是瑞士达萧(英文好像叫DAZEEL),接口一应俱全,但厂家明确说明要用最不通用的BNC接口表现才最好。所带平衡接口的功能就好像只有试用比较后证实厂家的说法,效果明显不如BNC。结果是用家都只用单端或者BNC。
建议发烧友试机的时候多做比较,不一定有平衡接口的器材就是接平衡好声。做个平衡接口可以很简单很低成本,即使单端机器,用个转换端子就可以响了,几百元就可以买一对进口发烧端子。但要做好就是另一回事了,要用转换牛或者专门的有源线路来处理的。这部分花费少声音不好,花费多增加成本直接抬高了售价。增加费用很好估算,一对好一点的专业转换牛售价就要几千元,加上国外人工和利润,大约要“好声”单这个接口就要售价贵一大截。
TOP
6#

回复 116# lkj 的帖子

这个和德国之声一样是单端放大线路,平衡接口在高级分体型号用转换牛,合并的未认真了解,但无论分体合并都肯定用单端比用用平衡好声,最好声用BNC。
TOP
7#

当耳朵越来越靠谱,就会发现器材越来越不靠谱。这个太正常了。
还是像楼主这样以听音乐而不是玩器材的心态对待音响系统吧,投入到音乐中,音乐自然会告诉我们如何去鉴别选择器材。
TOP
8#

这里涉及一个器材搭配的问题,因为楼主所用的音箱是典型的现代风格,高频宽,高速度,高分析力,相位精确。这类型音箱要玩好有相当难度,很多时候用一般的晶体管机器搭配会出现中高音偏亮的听感。这时候一般发烧友通常会有两种认识和解决方案,一开始通常会认为是音箱“难推”,于是升级更大功率的晶体管机,但效果常差强人意。一种会觉得晶体管机声音生硬,分析力细节虽好但缺乏“人情味”,于是转用胆机,开始时会觉得听感“温暖了”,不过慢慢又发现频宽,中低能量分析力欠缺。有些干脆得出这种音箱不行的结论,转玩适合电子管的古董(或旧式设计的)音箱。
其实原因很简单,相位准速度快的现代音箱最需要的是功放(尤其后级)的速度而不单是功率。而且这类型音箱不太适合搭配电子管后级。后级速度的技术指标是“回转率”,麻烦的是,功放厂家通常不会提供这个参数!速度慢的后级驱动这类相位精确的音箱时,因为瞬间功率不足,会造成消耗功率大的中低音瞬间摆动幅度不足,使听感单薄,严重甚至会有高音嘈,中音单薄凹陷,低频肥肿混浊这样三段分离的糟糕效果。
总结就是,要玩好“现代设计”的高精度音箱,速度才是关键,而不是简单地以功率大小,是否平衡,是否前后级分体来衡量功放的质素。速度快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功率但速度慢的是“明天给个官你做”。
TOP
9#

很多发烧友开始意识到速度了。
抛个砖头,大家不妨再讨论一下我们的空间实际上需要多少瓦“纯净的功率”?
TOP
10#

赞一个,这些功率数字背后还有实实在在的量化指标。包括了声压功率换算,声压和距离的关系,唱片的动态范围等。明白其中道理,选购功放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实际需要多少功率,而不是用前后级,大功率,是否平衡这些外在表面来判断。
TOP
11#

回复 261# shotchen 的帖子

我基本上是靠耳听。
记得每次试听器材都带上自己喜爱而且熟悉的唱片,经过在多个不同环境,不同器材组合上的试听积累,自然而然就会练就一对有鉴别能力的耳朵。
要再进一步,就要练就“量化听感”的能力,经过这一步锻炼听音能力就能达到专业录音师级别。
TOP
12#

现在市面上多数两声道高档解码(CD机)是全平衡设计,全平衡输出时效果要比单端好很多,尤其是动态和中低频,这也是很多发烧友对比后会觉得平衡会比单端“好声”的原因。当然,这是在平衡系统上。
那么用单端器材玩数字音源时如何解决呢,有足够技术能力的厂家会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比如高文和德国之声就有单端输出优化的CD机和解码。也就是用单端器材,建议就选择单端优化的讯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