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168挺有意思!----------浅议网上交流 【谢绝“老... [复制链接]

查看: 65559|回复: 362
1#

个人私隐,说不说是个人自由,愿意说和不愿意说并不涉及道德问题,没必要强求。
我以前也很关心别人的听感是基于什么档次系统,可是近年经历过好多次铭器出渣声的试听事件后,现在越来越确信因空间摆位等因素导致的失真远比入门级低档器材因档次造成的失真严重得多。所以现在问别人器材的兴趣比较少,如果想问倒是更关心频响曲线和相位问题多于器材档次,基本上那能把自己居住空间的频响特性描述清楚的发烧友,即使用很普通的器材也能出不错的声音。能说得出喇叭摆位,相位关系的发烧友,家中器材音场表现都不会太差。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2/13 14:20:27 执行 关闭主题/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114# 阿杰 的帖子

关于“英国声”的认识,自己最近有了一些变化。
“英国声”的源头应该来自于BBC,作为全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传媒,BBC对声音的取向很大程度影响了英国人对于音响的取向。在40年代,BBC曾经做过一次很大样本的各民族听觉频响曲线的调查统计,这条等响曲线并不平直。BBC发现把器材的声音处理成这样的等响曲线,在听感上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不过有很多同行并不认同BBC这个观点,他们坚持器材应该做出尽量平直的频响曲线,以真实反映录音的原貌。于是在40年代当时的两大监听喇叭阵营就曾经有过那么一场传说中的学术辩论,一方是主张平直的JBL,另一方是主张按人耳修正的天朗。于是天朗被批判“朦”,JBL被批判“粗”。
70年代日本音响发展阶段,很多日本大公司涉足音响业,于是这个时期日本音响工业曾经做过很大量的声学基础研究,期间一些就特意研究过日本人的平均等响曲线,还有研究得出自然界中声波正负半波不对等这些结果,这些结果最终反映在日本的音响器材上,并成为“日本声”的基础。所以阿杰说外国人讥讽日本器材声音“萝卜味”而日本人沾沾自喜,其实是有着意想不到的客观依据。
发烧友之间讨论“好声”往往并无结果,严格的专业机构进行严谨的实验,都得出不同的频响曲线来,两个不同个体之间恐怕更难辩出个输赢对错。不过如果发烧友能知道自己最喜欢的声音大致是怎样的频响曲线,那么玩音响其实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少花很多冤枉钱。
TOP
3#

回复 117# 丽.君在前哨 的帖子

这才是音响欣赏之道。
不过如果能把自己的感性喜好做到数据量化,那么无论给你日本器材,英国器材或者美国器材,基本都能捣鼓出自己喜欢的声音来。
TOP
4#

回复 118# hpstudio 的帖子

德国录音师“对录音的曲目有很多个人见解,会对指挥和作曲家有很多要求。”?
这个情况我是第一次听说,因为印象中欧美等国家较大型的唱片公司,在录制唱片时会有监制一职,录音师基本上就是个工程技术人员,音乐家和监制对录音师有很多要求是正常的事,关于录音技术上的事需要音乐家配合的也多数由监制来负责和音乐家协调,好像很少轮到录音师对音乐家提要求?
TOP
5#

这个情况可能是小唱片公司的特例,大唱片公司中录音师的地位绝对没这么高,尤其关于音乐作品的演绎问题。
TOP
6#

回复 128# hpstudio 的帖子

这好像没有是否崇洋的问题?小型唱片公司从老板,经理,监制到录音师甚至市场销售可能都是同一个人,大唱片公司分工明确,如此而已。
TOP
7#

关于音场问题,大家看看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一文,里面有很详细的阐述。
再现音场确实如松香味大侠所言,第一要素是空间,第二要素是摆位。这两点做好了之后,再现三D音场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式的秘笈,最容易做到的是一对小型二路书架,在房间远离墙壁的地方近距离(大约1米)和头部成正三角形摆位,这时因为聆听距离很近,所需要的音量很小,而且基本是音箱直达声,不容易受环境固有频响曲线干扰,只要耳朵和音箱在一个平面,估计即使很低端的入门级器材都可以轻易再现出阿杰所描述的三D音场效果。
再现平直的频响曲线更简单,一对专业监听耳机就可以提供十分平直的频响曲线,而且基本上不受外界环境声干扰,最便宜的话一副稍高档一些的入耳式耳塞都可以提供平直的频响曲线,可以说使用专业音源和耳放的耳机系统的频响曲线会比任何非经过专业声学设计的业余聆听环境中任何档次的系统的频响曲线会平直准确得多。
或者很多发烧友会觉得这么廉价的小型DD是否足够有说服力?那么大家不妨留意一下专业录音棚的设备,除了一套大型的入墙式或靠墙式监听系统外,必然会准备监听耳机和一对小型近墙监听喇叭,这三套系统分别负责不同功能,耳机系统用于收录环节,便于准确捕捉音乐的细节;一对小型近场监听系统用于制作过程,可以准确捕捉不同制作调整过程中细微的音色与音场效果的改变;大型的监听系统多数用于回放,在制作之后用来确定唱片播放的整体效果。
越是高档的大型系统,要准确再现平直的频响曲线和相位效果难度越大,应为随着聆听距离加长,频宽加大,环境的混响,空间的固有频率影响越明显,对空间和喇叭摆位的要求越严格。甚至可以比较武断地说,如果不依赖专业的设备来辅助调整,在非经过专业建筑声学设计或者处理的民用家居环境中想很准确设置一对大型三路以上音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不过玩音响的奥妙在于平直的“正确”频响曲线声音效果其实是多数人觉得不“好听”的,因为人耳的等响曲线并不平直而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完全按照仪器设定“准确”的时候,其实绝大部分人会觉得声音很“粗”,并不讨好。至少觉得欠缺“品味”。在民用家居环境中通过各种手段,调整出适合自己的效果正是发烧友乐趣所在。反而很多发烧友所追求的“真”和“准”在实际既不太容易做到,而且即使做到听感并不理想。如果大家在交流时为一个基本不可能做到,做到效果也未必理想的“标准”来衡量系统得失,并不可缺取。
最后编辑Dr kuang 最后编辑于 2011-10-03 19:36:02
TOP
8#

具体要看录音和制作方式,如果是多点录音后期混音制作出来的立体声效果。同样的这个情况,使用不同录音方式的DECCA,EMI,RCA会制作出音场形态各自不同的最终效果唱片来。
如果想确切一些,最好说明是某一个版本和版次的具体唱片。如果是高手在调整得比较准确的系统上听过的话,就可以给出比较满意的答复。
TOP
9#

“音场都搞对”是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低音部分,能做到让大鼓定位较明确而且清晰地在交响乐团最后排传出来,然后才扩散到整个听音环境,铜管乐器在齐奏时不会跑到乐团前面,对于民用环境就可以收货了,家居环境不必过分强求。30赫兹以下低频的频响和相位准确需要较大而且声学条件良好的聆听空间,大尺寸的低频单元,千瓦级别以上的驱动力,达到这些条件需要花费相当可观的金钱为前提。对于绝大多数发烧友而言,这样既不符合现实也没有必要。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