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清音频,想说爱你不容易...... [复制链接]

1#

黑胶与CD之争,大家都围绕2万周来争论。现在讨论高格式,大家又盯着2万周。那么如果只是一段大鼓之类的录音,CD的16Bit格式能和高格式相比吗?我想只要听过一次高格式就马上有结论。
其实起决定作用的是采样精度,精度越高,近似的强度和频率的分辩能力越高,我们能听到的细节就更多。至于超高音频段,那暂时还是个悬案。毕竟在一套高频响应在万四周就开始滚降的器材上听高格式音频和CD,差别也是很明显的,显然超高音频段并不是造成听感差异的主因。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3/28 23:08:4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数码记录很机械,强度达到一定级别就记录,没达到就记作零,没有过渡。这种方式如果采样精度不够高(有格式因素也有器材质素问题),一些没有达到阀值的信号就丢失了。
早期一些唱片公司为了改善这一问题,还有特意在录制过程中加入不影响人耳听感的微弱的超低和高频背景噪音以使DA转换器增强对微弱信号的捕捉能力。
TOP
3#

回复 41# Friday007 的帖子

从理论分析是这样,不过用支持24/192的顶级专业解码在同一套器材上对比过同一录音的24/96和24/192规格文件,24/192格式的细节和动态表现都比24/96的好。文件是LL公司提供的,这个现象要么说明24/192比24/96多出来的信息通过音响系统能被人的听觉系统感知,要么说明唱片公司刻意做了手脚。
关于超高频信号的人耳听感问题,我觉得可能用纯音信号测试听不出,并不代表把这些信号加入到人耳敏感频率信号中对人耳(或者音响器材)的最终聆听效果没有影响。情况可能和拍照片时在镜头前面加上中灰滤镜的影响类似,我们肉眼通常不能在没有对比前提下单从观看照片发现中灰滤镜的颜色,但肯定会对照片最终成像效果会有改变。
关于CD和LP的动态问题,如果只看数据,CD动态的绝对值比LP高几十个DB,不过实际试听时的动态表现却是完全两回事。因为商业发行的唱片,无论是CD和LP都要作动态压缩,否则不难想象,如果在正常的都市背景噪音环境下,再加上器材底噪,再加上唱片的动态范围极限,再加上音箱到人耳的距离造成的衰减(声压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这样的要求是市面绝大部分音响器材不能承受的,因此几乎没有唱片公司会发行弱音时比听自己的呼吸还要轻,大声时超过人耳承受能力的唱片。唱片制作过程中通常都会把动态限制在一个适合的范围内,在这样一个限制后的动态范围内,LP系统的听感动态表现会比CD好一些。所以CD格式对于LP系统的理论动态范围优势,在商业发行的唱片中很难得到体现。
TOP
4#

听纯音听不到不等于没影响,人耳不是仪器,所以仪器不能取代人耳。如果超高音对整体音效没影响,您当初为什么买铝带高音的音箱?加了超高的音箱和没加的还一样吗?明明听得出2496和24192的分别,然后告诉自己理论上没分别?
至于您用44,96,192听同一文件没分别,我觉得先要确认源文件是否真是192格式。而且建议用监听级别耳机系统来对比,家居民用系统的效果千变万化的很不靠谱。
TOP
5#

如果CD机换电源线的声音改变都听不出来,确实没有必要听高格式。
TOP
6#

回复 95# 功夫茶65 的帖子

如果我说有你信不信?
TOP
7#

最想不通是変化的风格居然和在CD和前级类似,至今大惑不解。
TOP
8#

我用绳子量好了脚去买鞋,但忘了带绳子所以没买成。
我用公式听音响,所以神马器材都是浮云,我只相信用眼睛听音响。


楼主请原谅
TOP
9#

楼主精神可嘉,赞一个。
不过为了听不到的超高如此执着真的意义不大,即使全套器材支持也意义不大的。因为唱片公司提供的高格式绝大部份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高格式,只是把用于制作CD的十六比特母带作升频处理,道理很简单,和各大唱片公司死抱过时的CD格式同样的道理。能把CD播好的系統播高格式肯定效果更好的,如果连换电源线都听不出差别的系统无论放什么效果都不会好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