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傻B一样的音响历程:) [复制链接]

查看: 13186|回复: 69
1#

我发烧是被迫的,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发烧,也没有学过无线电之类技术,为了听古典音乐,唱片越买越多,婚后本想随便搞了套音响,被几个损友误导才发起烧来。在这之前一直听耳机,中学听卡带,大学听CD,现在基本只听LP。
分享 转发
TOP
2#

还好啦,我认识一个朋友在80年代初还在读书时,午休时间骑自行车去佛山无线电厂买零件,下午还要准时赶上上课。
TOP
3#

超越是不可能的,除非是高手摩机。
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器材都没有发挥应有水平。
TOP
4#

聆至静 在 2006-12-27 8:26:29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12-26 22:33:02 发表的内容
超越是不可能的,除非是高手摩机。
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器材都没有发挥应有水平。


制约机器发挥应有水准的拦路虎多数在音箱环节.


音箱也是器材之一,我觉得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正确的听音标准,有个人风格不代表没有准则
音箱,器材与环境的配合
TOP
5#

他躲在被窝里听美国之音?


一则音响趣事,也是使我对805胆机产生兴趣的原因:当时“文化革命委员会”要求把“最高指示”第一时间传达到户,这在城市问题不太大,但对于当时农村来说就是一项难题,当时“村村有收音机”的难度比现在“村村通电视”要大得多,不夸张的比如是难度不亚于神五上天,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在县一级广播站设立一台功率足够大的后级,用电线(相当于喇叭线)直接连接到县所属每一个公社的音箱(当然全部是高频只能达到5K的单声道号角——高音喇叭),这对后级的功率要求非常高。于是曙光厂改装(或者是仿制)出了805,这么大功率的管子用于音频当时是世界比较先进的水平,这款管子也成为曙光厂响应江青同志当年“各行各业向九大献礼”号召的产品,敲锣打鼓,烧着鞭炮,戴上红旗红花用解放牌货车送往北京天安门。

相关的另一则轶事:
现在国内做805最出名的美星铭达的老板,毕业分配到东北某县广播站任技术员,这家伙利用广播站设备,收听“敌台”(看来这广播站的无线接收设备还比较专业),无意中听到邓丽君,在只能听到革命歌曲的年代,邓小姐的“靡靡之音”对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于是他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冒着临界生命危险,密闭门窗,用广播站的设备用小音量(现在应该说微弱),在胆机上听邓丽君。这位“用胆机听邓丽君”的技术员,应该说是中国大陆比较早期的发烧友了。再早的就是那些用留声机听78转疏纹唱片的时代了,解放前是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的玩意,之后新增的基本是高干。
最后编辑Dr kuang
TOP
6#

hy3000 在 2006-12-28 22:00:46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2-28 20:26:27 发表的内容
名琴LP 在 2006-12-28 11:26:05 发表的内容
我是79年在校时用红灯电子管收音机躲在被窝里听邓小姐的“靡靡之音”。


没有吧?红灯电子管收音机有多大?当时的小被窝恐怕盖完红灯电子管收音机就盖不了你了。哈哈!!!!
说笑话啦,不见怪。


盖得下的:)
只是双脚得缩起来~哈哈~被窝里还有吸音作用的啊~~~


躲在被窝听电子管,无论器材还是人都烧得滚烫,超级发烧友!
TOP
7#

松香味 在 2006-12-29 12:00:05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用两台红灯电子管收音机同时播放LP,虽然不是立体声,当时的感觉效果已经非常不错了,比一台播放声音饱满很多,红灯电子管收音机的唱头放大部分比较适合陶瓷唱头,当然,按照现在的要求,那就有很大距离啦。



我听这些比你们晚很多,一开始听敌台的时候已经有立体声耳机了。
TOP
8#

松香味 在 2006-12-29 12:18:15 发表的内容
在70~80年代初,受到经济能力限制,高频和低频两端延伸是非常难做到的,从信号源开始就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高频和低频两端延伸问题,很多朋友都会引用了高、低频提升电路,哈哈!!当时还挺满意那样的“效果”哦,可是现在还有谁会认同那样的效果呢?没有了。这就是技术不断完善提高,发烧友水平也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见证。



当时国内的电声广播技术标准高频要求是5K,早年人民大会堂也是按这个标准来做的,80年代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关于人民大会堂的课文中还有段专门描述人民大会堂声响效果的文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