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第七贴后,我需要搞明白的疑问仍然存在
一:录音师为我们奉献的高水平的作品(假定他们都在中年以上的话),真的得益于现场的高声压?
二:录音师的工作目标是让我们的听音位置转移到指挥席上还是观众席上?
三:一但回到没有高声压的后期制作,录音师们又怎么界定声音的标准?他们无可抗拒的生理年龄造成的听力衰减不会在此刻发生作用吗?
四:如果按照中年录音师的听音标准制作出来的作品,应该是最接近同样是中年人的听力才对,为什么反而是十多二十岁的能听得更 正确呢?
当然,这些疑问的前提自然是,录音师们都得是中年以上才行。如果他们出好作品的年代是二十多岁,我也无话可说。
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在二十多岁时的作品与四五十岁时作品的差异大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
F兄可别认为我是在抬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