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力灵敏度的测试结果 [复制链接]

1#

讨论结束了?

生理学、药物学、声学、录音工程技术学、……全搅到一块去了。要讨论一个话题真费脑子啊。

我退出。我实在是老了点。
分享 转发
TOP
2#

OK,我会注意这点,尽量不用老友为例。
TOP
3#

[quote]felixcat 在 2003-12-6 10:53:56 发表的内容
对了,说到Dr. Pan,我记起来以前一件往事:好像上几个月Dr. Pan曾撰文说,如果论录音,Rabin的帕格尼尼小协要排在其他几个录音之后。当时不是很多人群起而反对吗?我觉得我现在的理论,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Pan先生会有这样的感觉

关于这一点,DR PAN自己最后发现了问题,就是耳朵里有一大坨耳屎。现在掏出来后,再听拉宾那张肯定是不一样了。(详见“音场偏移的另一种原因”一贴)
不好意思,又把老友拉出来了。
最后编辑阿龙
TOP
4#

看过第七贴后,我需要搞明白的疑问仍然存在
一:录音师为我们奉献的高水平的作品(假定他们都在中年以上的话),真的得益于现场的高声压?
二:录音师的工作目标是让我们的听音位置转移到指挥席上还是观众席上?
三:一但回到没有高声压的后期制作,录音师们又怎么界定声音的标准?他们无可抗拒的生理年龄造成的听力衰减不会在此刻发生作用吗?
四:如果按照中年录音师的听音标准制作出来的作品,应该是最接近同样是中年人的听力才对,为什么反而是十多二十岁的能听得更 正确呢?

当然,这些疑问的前提自然是,录音师们都得是中年以上才行。如果他们出好作品的年代是二十多岁,我也无话可说。

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在二十多岁时的作品与四五十岁时作品的差异大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

F兄可别认为我是在抬杠哦。
最后编辑阿龙
TOP
5#

喜欢LP是听力下降的结果?那惨了,很多地区没有条件听玩LP的中年人,将不得不忍受CD的折磨。
这个论坛上鼓吹LP声音“最洪亮”的KUANG不过三十左右,KEN也是,并且玩了十多年LP了。象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哦。显然他们并不仅是在收藏(LP有收藏价值肯定是客观存在)。
或许楼主以上分析对这些人不适用,他们玩LP只是受了中年人的盅惑?
可是年过六旬,无论财力还是听乐资历都很雄厚的DR  PAN,也就是最符合以上“暗力量”标准的,却在早些年放弃了LP。他为什么执意要和自己已经下降的听力对抗呢?想扮年轻?
40以上的中年人肯定与10来岁的有着听音上的生理差异,这点不可否认,或者你拿出来的这份表格也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但是这种差异是否足以造成听音上的错误?而且是如此巨大的?(中年朋友完全可以把原本各频段分布均匀的音乐,听成是中频密度不足但低音相对丰盛的感觉。……)我现在四十出头,可我十年前买的CD,即三十岁左右时听到的音乐,自己喜欢的那几张,现在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觉得不妥。如果按照上述理论,我该觉得它们越来越难听才是。而DR PAN之流,几乎就没有可能从CD中听到赏心悦目的音乐了。
那问题又来了。即使认同这点,那么录音师是否只能用中年以下的,(并且越年轻越好,听到的细节多。)那么威尔金森莱顿那个年代,留下大量好录音的录音师,是否都是他们中年以前的作品?他们当时用以参照的设备,除了开盘机,不正是LP唱盘吗?怎么这些录音即使被数字化之后仍然如此出色?他们的运气好?碰上了省心的高水平乐队以至于听力上的衰减都挡不住他们拿出杰出的录音?
最后编辑阿龙
TOP
6#

还是有疑问。
录音师在录音时的位置是在指挥的位置吗?如果指挥因位置所在而造成的高声压,以至于要采取保护手段来保护耳朵,那么录音师有什么理由处于这种高声压状态中去工作呢?为了获得真实的频响曲线,而不是那种失真到连年龄造成的听力差别都可以忽略不计的频响曲线,难道他的位置不是在听众的位置上更合适吗?或者说,这些录音的制作也是从听众的角度考虑而不是指挥的角度考虑的啊。
再说,就算由于现场的高声压而使录音师的听力获得了一种暂时性的真实(听起来真的很悬,我们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听到的录音成果),可是母带最终不是还要进入后期制作的吗?在工作间,录音师们怎样调整他们听到的与现场大相径庭的声音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