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谋杀了我们的器材? [复制链接]

查看: 3595|回复: 14
1#

認真說句, 那要看某個牌子或廠家把如何看待自己的產品及本身的文化底蘊才可衡量.

譬如那老闆及工程師本身的出身純粹是一個電子人的話, 而且只把只家開發的器材是一件普通電子產品, 流水作業式地務求盡快出貨的話, 你自己也可想像出來的聲音大多會怎麼樣.

另一角度, 如果廠家把自己的產品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 其產品可以反映出老闆及工程師的電子知識及藝術氣質, 大多這樣的對調聲技巧是十分著重, 既有理性也有感性, 即炒飯一樣, 電子知識是白飯底, 文化底蘊才是材料及炒菜技巧, 炒得好不好就是靠自己不斷嘗試及累積經驗.

如果一件器材只用一貫的電子常識, 在線路板上每個位置計好數值後, 只要隨便裝上與線路板上數值的電子零件, 線路板也盡量做得薄一薄, 省得成本有多少就多少, 就可以達到出廠的指標/規格, 大可以出廠交貨了.
但這樣的處理手法, 你會覺得出來的聲音如何呢?

中國牌子的器材我認為很多還處於前者狀態, 包括小弟自己用開的器材.
最后编辑hongkong
分享 转发
TOP
2#

Dr kuang 在 2006-5-12 0:27:36 发表的内容
同意楼上的说法,音响器材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这几年听过一些很传统的器材后发现,有些器材尽管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技术不足之处,但却能经历数十年的时间流逝而还能得到认同,可贵之处在于其艺术性的一面。


如果是一件藝術作品的話, 就算過了多年也不會被遺忘, 別人記得的都是其獨特之處;
如果純粹一件電子產品的話, 以現在世界的運行速度來衡量, 人們就會很快就會忘記那些電子式的音響產品, 經歷不到時間的磨洗, 不久就會被淘汰.

日本的音響產品就是太著重規格數據, 往往忽略藝術氣質這個重點, 所以日本的電子技術是世界一流, 但以音響的藝術角度來說卻成不了主流, 這個是很大的主要因由.

因此很多人時常拿音響器材來當作電子常識來說, 以電子角度來說是沒錯, 但以藝術及人耳的聽感來說往往就忽略了, 始終音響器材都是為人耳服務的, 可惜人耳分析的不是數據規格, 是聽感.
順耳不順耳, 好聽不好聽, 自己騙不了自己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