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麦田之歌 [复制链接]

查看: 15018|回复: 100
1#

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目的是交流。
首先我要重申的是喜欢那种制式的声音是每个人自己的喜好与选择,我没有理由和必要去反对喜欢CD而不喜欢XRCD声音的朋友的意见。在这里我只是表达一下我的看法而矣。
我对这两种不同方式制作的软件的看法,是基于我手头上近30张XRCD,其中约1/4以上有原版CD可作对照,在我自己系统中比较所得出的。今天,还受felixcat网友的启发,用森海赛尔HD600耳机作了一些比较。十分明确的印象是XRCD 胜 CD绝无疑问。XRCD的优势表现在清晰度、像真度、分析力(细节的表达)、动态、音场等均胜CD,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对录音评价的重要因素。有人认为HiFi与音乐味是有矛盾的,我个人却并不认同。HiFi者,高保真录音与重播之谓也,从录音的角度是尽可能接近现场,从重播的角度是尽可能接近地重播录音,这才是High Fidelity的本义。有人把某些超乎实际的高频或低频的声音重播称为HiFi那完全是一种误解,合成器完全可以满足这称所谓"HiFi"的要求,但这绝非真正的HiFi。XRCD正是在数码技术不断发展过程现时所达到的一种高度,它更符合高保真的要求。XRCD仍未到达顶峰,因此它并非完全完美,如果和LP比较,其韵味与自然度仍有差距,XRCD24正是朝这方向作进一步的改进。以我手头上的几张XRCD24来评价,它在LP的优势方面更接近LP了,但在LP的不足却更超越LP,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但几张唱片确实未能说明什么问题,可以预期的是数码技术还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
说回这两张唱片第2轨的比较吧。我的感觉是乐曲开始时左边长笛的吹奏在XRCD可明确感受到气流通过长笛产生笛声的力道,而CD较弱。乐器与合唱人声的声音密度XRCD明显胜出,中央靠后的低音大提琴与左后方结他弹拨的泛音XRCD更为明显感受,音场三维空间的表达更是XRCD胜出,更能表现教堂录音的堂音及其扩展性。以上表现在重播出来的音乐令我觉得XRCD比CD更具吸引力。三种不同器材重播这首音乐的比较,在我家里差别最大是音响系统,它更全面表现出以上差别;其次是耳机,但它只着重表现在声音密度、清晰度与细节的表达;最后是电脑,它主要表现在声音密度与声音的扩展方面的差别,经过压缩后细节的差别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
分享 转发
TOP
2#

felixcat 在 2004-3-19 15:29:05 发表的内容
Dr. Pan兄,我会另起一个帖子说说我对XRCD的认识,届时欢迎讨论。另外请问一下,您转换MP3的时候是否用Lame软件呢?


很抱歉,我是百分百的电脑盲。压制mp3过去是按基点的办法,现在用朋友安装的称为动态mp3的Alto MP3 Maker软件,但确可查到编码引擎为LAME-ENC.DLL的记载,我完全不懂其含义。由于只有1分46秒,故压缩这首歌设定最高比特数为192kbit/s,最低比特数为128kbit/s ,如果有3分多种以上的曲目,只有再降低比特数 ,录制质量更差,否则超过论坛规定4MB无法传上。
有关电脑知识及应用之不当,我真心实意地向你请教。
TOP
3#

哈哈! 龙兄我真服你也,难道没有这么复杂的脑袋就做不了作家吗?
TOP
4#

科研级旗舰 在 2004-3-19 20:02:31 发表的内容
两点感受:1RCD是小日本搞的鬼,而鬼子的东西都有点变态,听多了小日本做后期母带处理(MASTER)的DD就知道了;
第二,<麦田之歌>里面的民谣歌曲太好听了,完全不沾人间浊气的感觉.十足的天籁


但无论如何,"小日本搞的变态"确实令CD的数码技术取得明显进步,通过大量对比已证实单纯K2技术处理过的CD已经比原来有明显进步,XRCD是更上一层楼。如果再研究一下XRCD的工作流程及主要内容,就不能不佩服小日本在这方面技术的先进性及严谨性,起码在商品经济及竞争剧烈的国际市场中,迄今XRCD还被JVC独家垄断。

为确保声音质素,這項獨家技術包括以下重點:
1. 使用最高品質的模擬母帶再生,以杜絕數碼錄音難以克服的先天缺陷,音質更具備高度的自然感和活生感。
2. 使用JVC獨家開發的K2超級數字編碼器,進行模擬/數碼的轉換,這個20bit、128倍超取樣的模/數轉換器,可提供108dB的動態範圍,誤差0.05dB的平直頻響曲線,並極大地消除了低平信號的諧波失真。
3. 經K2超級數位解碼器編碼的20bit數碼信號被送入SONY PCM-9000光碟錄音機中,以磁光碟形式記錄,這樣的數碼儲存方式遠比傳統製作過程慣用的U-matic1630格式磁帶有更好的穩定性。
4. 20bit的SONY PCM-9000光碟進入JVC橫濱的CD加工廠後,再用K2超級數位編碼器將20bit信號轉換成16bit。值得一提的是,JVC這套K2數碼系統在20bit轉換成16bit時,保留了低電平信息的完整性,也保證了真正16bit錄音的動態範圍。
5. 16bit數碼信號經過EFM(8-14調製),被送至JVC另一個K2激光刻錄系統。這個刻錄系統與K2超級編碼系統一樣,所有電纜和連接都用SDIF-2接口,並由字符時鐘分配到其他步驟,以消除Jitter --【抖晃】的產生。
6. 為使數碼傳輸更為精確、穩定,xrcd2製作時所有設備的電纜連接均使用特別的SDIF-2接線端,測試證明,SDIF-2的數碼音頻傳輸性能遠高於AES/EBU的常規工業標準,是當今最超級的數字音頻傳輸標準。
7. 製作xrcd2的所有設備均經過獨立隔離濾波的電源供應器,以提供更純淨的電源,減少系統運行時不純淨交流電對數碼的雜波干擾。
8. 製作CD的片基和反射材料(包括24K金、純銅和鋁)也經過了大量的聽音測試,最後選定鋁反射層能提供最好的音質。
9. 整個xrcd2的製作系統從頭至尾除了嚴格的數碼測試,最終還要經過音樂家、製作人、工程師乃至資深發燒友的反覆聽音測試,是真正主客觀结合。
  
它的工作流程见于下图: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31923273582554.jpg[/upload]
最后编辑Dr.PAN
TOP
5#

felixcat 在 2004-3-19 10:02:43 发表的内容
看过众DX的讨论,我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现在手头有的全是RCA的Living Stereo那些录音的XRCD,我曾经拿过皮亚提戈斯基拉奏德沃夏克大协那张的普通美版、K2日版、XRCD版比较,在家里的音响系统听,发现除了K2版声音稍有不同之外,其余听不出太多的差别。于是不甘心,插上GRADO SR 60再来,在耳朵比较接近发音源的情况下,我可以分辨出的确在高频上美版和XRCD有点不同。XRCD在高频的电平似乎比美版的要大,因此正如有些DX所说的,声音“发亮”,但是用耳机听一遍XRCD下来,那部大协大概也就30分钟吧,耳朵真的刺得有点不舒服。

所以我有时怀疑,XRCD是否利用增大录音中人耳听觉灵敏的频段的电平分量、声音密度,来形成一种“清晰”的假象?我一直都认为:为了取悦听众的听觉而改变母带原有的声音,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以上仅为本人看法。



喜欢那一种声音完全是十分个人化的事情,无可非议。但如果连电脑音响系统都能听出差别,而你的系统听不出差别,,那么我倒觉得你在家中音响的基本质素或调校是否得当值得检讨,再不然就是我和你对声音(而不是音乐内容)的判断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别了。受到你关于用耳机评判的启发,我也用我的森海赛尔HD600来比较,结果差别两碟差别最大在音响系统、其次是耳机、最小是电脑,后者要稍用心才能说出差别在那里。这当然也是十分合理的结果。
另外,关于你对XRCD工作原理的怀疑,建议先复习一下XRCD的工作原理,或许有邦助。如果由录音师单纯用改变一些录音电平参数来"取悦"听众耳朵这么简单,在数码音响早期就有人去做了。需知道,迄今XRCD全球依然由JVC独家垄断,你能想出来的办法那个专业公司做不到,没这么简单!
最后编辑Dr.PAN
TOP
6#

up!我自己先顶一顶。
TOP
7#

顺便说一句,压制mp3所用的参数条件是完全相同的。
TOP
8#

Myself up!
TOP
9#

chunhua 在 2004-3-18 19:48:15 发表的内容
大家说说《麦田之歌》的普通版和XRCD到底哪个更真实、耐听


你提出这个问题,一定你已拥有这两个版本,并且可能有独特的看法。我想这也可能涉及到不单麦田之歌,而且可能是XRCD是否比普通CD优越的大提目。记得过去曾有高人在我处听过二者后的意见是 "XRCD比较HiHi,CD比较柔和、耐听",很可能和兄台的意见不谋而合哩!很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