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舒存
原帖由 维克 于 2008-6-27 21:23:00 发表1、我的系统在播放各种不同录音的大型编制作品时,有时声场会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而播放小编制或器乐独奏作品时则不太明显。2、目前我采用的是类似正三角摆位、中近场听音的方式,这样可以轻易得到针点般的结象和细致入微的解析力,......在多次聆听现场音乐会后,我认为这样的声场似乎并不适合音乐欣赏,可能更为适合录音监听或某种“HI-FI”玩法3、现场一般位置的音象和声场,快速、鲜活、透明而连贯,没有明显的厚声、薄声、暖声或是冷声的倾向,音色的差异更多来自乐器和演奏者本身,以及不同现场环境的声学特性,各种发声体的结象并非如针点般明确,解析力也并非毫厘毕现,而是混杂着与听音空间的各次细微混响陆续送达听音者,总之音乐发声体、听音空间、听音者三者互动融合,听音体验是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的时间过程。4、每张唱片录音地点的声学特性、录音方式和水平以及乐队编制规模都不尽相同,在转制成唱片重播时声场表现也本应各不相同,期望一套音响、一个听音环境能适应所有唱片,重播出每张唱片里各不相同的“现场”,本身是不可能的,明智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听音喜好、唱片和器材特点,以及聆听环境声学条件调整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音响系统。5、尝试了更多的唱片,从器乐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到交响乐、歌剧,以及一些爵士、摇滚与流行音乐,从近期的数码录音到年代久远的单声道唱片,期间又作了些许微调,最终的感受是more natural、more human、more organic,and more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