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薛伟的《爱的致意》碟很难取出 [复制链接]

查看: 4486|回复: 24
1#

牛牛523 在 2004-1-9 9:28:37 发表的内容
谁说海非茨是罗马尼亚人。他是俄国人。



海菲兹为犹太血统美籍俄国小提琴家,1901年生于立陶宛的维尔纽斯。你说他到底是什么人?
分享 转发
TOP
2#

2000 在 2004-1-2 15:01:23 发表的内容
不能让你一下就取出来,那样你印象不深。


有点道理,呵呵...
TOP
3#

dr kuang 在 2004-1-1 19:30:06 发表的内容
热烈欢迎龙神DX重回论坛!



邝版,小弟向你致敬,真是高兴论坛越来越红火。
TOP
4#

阿龙 在 2004-1-1 20:16:43 发表的内容
他曾在珠海电视台接受过一次专访,主持人对音乐真是狗屁不通,但他表现得还是很得体。我对他印象很好。
他这张碟是我近期听得多的一张。第一、第七、都很好。



呵呵,说这张牒是薛伟有史以来录音及演绎最好的一张也不过分。以下是此牒录制过程的一些插曲:

    “薛伟与EMI签下5年内推出8张唱片的合约,但第一张就花去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可见合作双方对这首张专辑的重视程度。整张唱片收录了薛伟精心挑选的19首作品,跨度极大,其中有薛伟和英国钢琴家迈克·杜塞克亲自从大英博物馆等处“翻箱倒柜”搜集而来的多首绝版曲谱,如塞西尔·伯雷的《无穷动》以及维克多·郝伯特《圆舞曲》等绝迹欧洲乐坛多年的珍品。青年大提琴家秦立巍应邀参与了大提琴协奏工作。
    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录音棚里,薛伟以斯特拉迪瓦利和瓜奈里两把价值连城的古琴轮番上阵。在没有暖气的夜间,他和伴奏伙伴们只能裹着棉大衣,一录就录到东方泛白。在录制自己已烂熟于胸的格鲁克的《旋律》时,薛伟一直录到凌晨3点仍感觉不够完美。他对筋疲力尽的伴奏迈克执着地说:“我们明天重来过。”第二天,薛伟来到录音棚时,早到的迈克摘下耳机激动地要他听一听里面的声音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棒的音乐!”于是,薛伟戴起耳机,曲未终,他自己已是泪流满面。”
TOP
5#

阿龙 在 2003-12-31 9:29:00 发表的内容
包装很夸张,但里面的那张碟很难取出来,太紧,每回我都扳得它弯成个月亮还取不出,真担心有那么一天:啪——
真是失败的包装。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10353445315.jpg[/upload]

呵呵,看来龙兄和小弟犯了同样的错,取牒时应按压中心处(如上图黑箭头处)使牒片自行弹出,不过不可用猛力按压。此取牒法对于习惯于用传统方法取牒的DX们确实不方便,此包装更象DVD的包装,说实际我也不喜欢。如果嫌此取牒法不方便,可以多花几块钱买块D版,把牒片丢弃或转送“没米”的朋友,把正版牒放进D版CD盒,岂不一举两得。

虽然,包装上不尽人意,但也有其新意,随包装附送了总谱,这还是首例,也使其更有收藏价值。说来说去还是包装问题,其实更重要的还是CD本身的价值,从这一点上讲,小弟认为很值。
TOP
6#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1171546692.jpg[/upload]
随牒附送的总谱。
TOP
7#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1153896919.jpg[/upload]
CD的有关资料。
TOP
8#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10575096721.jpg[/upload]
CD封面。《爱的致意》里则兼顾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乐曲,综合了炫技作品、沙龙音乐、舞台和电影音乐改编曲以及中国民乐的新编版本,可说是雅俗共赏。不知是否因此缘故,EMI标签上不见了【classic】的字样。
最后编辑龙神转世
TOP
9#

zgls 在 2003-12-31 17:38:24 发表的内容
其实,这张专集附赠的DVD中,有薛伟与海菲茨在不同时空下拉“霍拉舞曲”的片段,真的是让薛伟自曝其短!除了录音效果,薛的“霍拉舞曲”听到的只是技巧,而海爷的则是技巧之上的感人的音乐!



“霍拉舞曲”薛伟拉得不如海菲茨,这并不奇怪,海菲茨本身就是罗马尼亚人,“霍拉舞曲”则是根据罗马尼亚民歌改编而成的,这就是一种先天优势;就象让海菲茨拉“梁祝”,未必见得好。不过,小弟认为“霍拉舞曲”的音乐性并不深,主要的买点是演奏时所应用的技巧 —— 上、下连顿弓,薛伟是继海菲茨之后至今能完美应用此技巧的第二人,要知道连海菲茨的弟子中都没人能掌握此技,更重要地是薛伟完全是自学的,这已值得骄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