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高频延伸的实测。 [复制链接]

查看: 23690|回复: 174
1#

松香味 在 2006-5-9 19:00:31 发表的内容
JWang 在 2006-5-9 12:30:18 发表的内容
你这个讲法就是在纯理论上也是不正确的。

个人认为,以16 .2/3转速下刻录最高15kHz的单频率信号,以最外圈上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已经只有10u了,而最细小的唱针头与LP音轨的接触面直径是10u,已经无法“很好地进入刻纹”,因此信号的“幅度”损失已是必然。


首先,你没有理解正确。现代的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4 microns,而不是象你讲的10 microns。10 microns的是单声道的唱针。这点错了,你后的推导就全错了。但是为了把问题搞彻底,我继续从纯理论上来推导。

[upload=jpg]Upload/20065912294573805.jpg[/upload]

在上图中,我画出了10kHz, 20kHz, 30kHz的大致wave。我们看到,10kHz时,其音槽为20 microns。20kHz时,其音槽为10 microns,30kHz时,其音槽大约为7 microns。而现代的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4 microns,完全没问题。但是,由于频率的升高,其角度小了,唱针可读信息量小了。看图中,20kHz和30kHz的wave中的红色区域。在30kHz中大于在20kHz中。这样表现在dB上,信号开始减弱。当唱针通过1,2,3,4,5的地位的时,我用一个理论的dB和频率的关系图来表明。在理论上,这种减弱是应该是阶梯式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的测试是符合这个趋势的。下面是数据。

20250, -26.68, -22.88
21180, -28.08, -24.17
22120, -29.01, -24.39
23250, -29.67, -24.44
24180, -30.55, -25.91
25310, -29.70, -24.33
26250, -29.79, -25.56
28310, -29.52, -29.22
29250, -31.39, -25.93
30370, -31.76, -29.24
31310, -31.67, -29.97
32250, -34.11, -29.68
32810, -34.35, -30.45


再提高刻录频率,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将进一步缩短,唱针将更加无法“很好地进入刻纹”,“幅度”损失将更大。


这个很明显是错,理由上面已讲。

当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进一步缩短到和灰尘大小接近或者一样时,实际上就变成了“噪声”,因为灰尘的干扰会令信号严重失真。这些“噪声”应该没有意义。


这个就是想当然的了。首先,灰尘的直径是多少?你跟本没法讲。故豪无意义。按照你的逻辑,灰尘的干扰导致信号失真。而这种失真的信号是噪声。把失真的信号和噪声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再者,你的前提是整个音槽都被灰尘盖住了。这样所有的接近30kHz的都是由灰尘的干扰而导致的失真信号。这个假设显然是荒唐的。那么在没有灰尘的地方,我们将可得到不失真的信号了?显然这种讲法是豪无根据的



这个连接上说的是: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10 microns;而且是最细小的椭圆唱针才能够达到这样小的接触面。
http://www.elpj.com/about/index.html

你说的现代的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4 microns,能否提供相关连接?
如果不能提供相关连接,你仍然可以保留你个人的想象。我也继续坚持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10 microns的想象。

关于比如“当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进一步缩短到和灰尘大小接近或者一样时,实际上就变成了“噪声”,因为灰尘的干扰会令信号严重失真。这些“噪声”应该没有意义。”等观点,我继续保留个人的观点,不需要别人必须同意或者接受。提出来只供参考。


就上图与松香味兄商榷:
1,对针尖的运动可以用几何学的方法来解释,但针尖通过针杆带动线圈(动圈)或磁铁(动磁)切割磁力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只与速度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MM/MI/MC这类唱头称为速度型唱头的原因.因此,唱头输出信号的大小,不是直接由针尖摆幅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摆动时的速度决定的.所以不能仅仅用上面的几何做图来分析.
2,唱片刻纹时,刻刀的运动轨迹是经过所谓斜向补偿(SS补偿)的,并非完全是经过RIAA处理的声波曲线.否则到达沟底时针尖中心运动轨迹会是一个没有过度的尖的拐点.
3,因为唱针尖是一个园弧,所以针尖部分可看成一个球面,越接近球顶部分其横截面的曲率半径越小.当遇到细小的沟槽时,球面会被夹挤将针尖向上抬起,这就是所谓的针尖夹挤效应失真,为此人们开发了椭圆针以减少圆球针的这种失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