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小红的复刻柏林之声,兼谈4429 [复制链接]

1#



这个说法有些玄乎了,话说我在国外待了近10年,没觉得他们对于古典音乐的普及教育水平比国内几个一线城市的强啊。
actuary616 发表于 2015/2/16 22:31:00

其他的我不发表意见,此言不敢苟同,去过国外的都知道,音乐氛围比国内高了不是一个档次。

第一,音乐会的门槛,前几天我听李云迪的现场,买的加座,1028一张,他在欧洲的演出,几十欧可以买到前排。按照购买力来讲,人均月收入3000元(其实不到)的中国公民,听一次大师级的演出,需要付出一个月收入的1/3。而欧洲平民,人均月收入2000欧的话,他的一次观看(大师级)支出只有月收入的1/50,甚至1/100。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非常容易的消费一次大师级的演出。

第二,出版市场,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的出版市场远远落后于国外。1,没有出色的出版机构、唱片公司,2,没有顶级的演奏和乐团。5月我去上海看余隆的贝九,演出完毕,散场的人遍地一片赞叹,一场贝九靠一台定音鼓救了。鼓手是一个老外。没办法,乐队和鼓手的差距太大。

80年代以前,中国唱片市场,古典音乐几乎是为零,国家除了中图不允许进口音乐出版物,中图的价格大家都知道,一张唱片是100多,相当于现在人均月收入的1/30(90年代更少,1/10,甚至1/5)。国外一张新出版的唱片,超过20欧算贵的了,打折的几欧一张。相当于他们人均月收入的1/100,甚至1/1000。

国外消费音乐产品,实在是太轻松,哪一方面都吊打北上广。,。

第三,音乐教育的问题,剑桥牛津我都去过,国王学院的教堂四周,挂满了演出的信息,我去过的欧洲国家,但凡有大空间的建筑:教堂、会馆、礼堂、图书馆、礼拜堂,甚至咖啡馆,都是挂满了演出信息,城市的广场、商业街,到处都是街头艺人,其中,古典音乐艺人占大多数。,英国、法国,到处都是唱片店,跳蚤市场里边,买就旧唱片的摊位比比皆是。。

第四,器材商的情况,看版主的厂家游记就看出来了。国外的厂家根本不是国内厂家能比的。无论什么方面。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24/10/14 12:11:20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634楼烧到残废的帖子

嗯,从一个方面讲,不论是论坛还是淘宝,任何平台交易国外唱片都是违规的。这就是我们的环境。

在90年代以前,个人入境是绝对禁止带进出版物的。现在真是放开很多了,国家允许带进不违法的音像出版物,但是交易是禁止的。唯一有权经销的,只有中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