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1#

classicrach 在 2007-3-2 18:52:20 发表的内容
楼主的乐器的像真度不知所谓何来,没有频率响应的准确,那里有什么小提琴正确的音色,动态范围受限的钢琴录音也不可能谈得上什么逼真。

喜欢这种阉割的声音,本来也没什么,但说这叫做逼真,这就是叶公好龙了。


这位朋友问得好,很想请教一下"像真度"的概念是什么?

如果仅想以此来表演一下自己的另类,我觉得大可不必.

听感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感觉,这就象人的味觉,视觉,触觉一样,每个人去看,听,尝,摸同一个物体,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只不过是成岭还是成峰的区别,对于一些过于追求极致的人来说,可能与真正的音乐相去甚远.

楼主极力想证明自己对音乐性的追求,其实这篇观点仍旧没有摆脱对音响性的吹捧,如果仅仅只陶醉于音色的"像真",那么您又怎么能感觉到旋律的优美?
分享 转发
TOP
2#

"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这是楼主的标题,也应该说这是楼主的主体思想.

楼主并举例,克莱斯勒,艾尔曼,海菲滋,米尔斯坦,奥伊斯特拉赫等人是最高的演绎水准,但楼主并没有以确凿而又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只是说老录音的"味道"很好,但怎么个好法,无可奉告.

但问题是,楼主所举的这些人里边,有些也同时发行过立体声录音作品,如果按照楼主对录音的定义,单声道才是高保真,才是音乐味最浓,才最直接的反映真正的音色,才是最高艺术成就.

那么,我不禁想问,这些大师的立体声录音就不是"追求音乐的诠释"吗?同一个大师,其单声道录音才能反映他的艺术演绎水平吗?也就是说,这些大师只有在单声道状态下才是大师,如果他们参与了立体声录音,则他们就丧失了艺术的水准?他们的录音就变成了罐头食品?

我觉得不管是模拟录音还是数码录音,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在我看来都是罐头食品,就象我们吃饭需要加热烹调一样,你能去生吞活剥吗?那倒是原汁原味,有几个人能受得了?不要一提罐头就鄙视,你吃的所有东西都需要加工,哪怕是喝的水!

没有人具备真正的金耳朵,所谓的像真度,什么解析度,全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玩弄文字游戏,整天满嘴这些高深莫测的词汇,装的就是那种大侠的感觉,骗骗初玩者而已.

没有人能具备盲听分辨的能耐,大多数的观点其实是来自于心理的作用.都觉得自己听的是好的,别人是差的,简单的孩童式的心理优势.

唱片是一种商品,而不是艺术本身,对唱片的本身价值,其实需要音乐爱好者们重新来认识...
TOP
3#

wamozart 在 2007-3-3 9:55:35 发表的内容
其实楼主所说的那种感觉,可能是这样的:

大家老电影一定都看过,还有那些泛着历史映记的黄旧的老照片,这些东西肯定不及现代的数字电影,数码相机的效果,但其上面的那种历史沧桑感,厚重的积奠,经过这么多岁月而带有的一种人文情怀,这些已经可以列入"古董"一级而倍受珍贵倍感珍惜.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魂断蓝桥想必大家都看过了,如果有二个版本,一个是新拍的(无论画质,音响都要远远优于从前);一个是以前那个黑白胶片的(画质粗糙,而且还有星星点点,就如同历史唱片里那炒豆声,音响更无从谈起),大家觉得哪部更有感染力更好呢?

其实要说现代演员演技,情感等比以前的老艺术家差许多,这个其实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有许多经典艺术片完全可以再拍成更好效果的出来,但很少有人去尝试,哪怕拍出来了,还是有大量的人会选看前者,这也不能不说明一个问题.

电影如此,那唱片呢?... ...



楼主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单声道的技术是最高的。因为它最接近于原声。

而他的证据是因为大师们的演奏技术高,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至于感染力,我想,也不见得是越老的越具备,这有点象关公战秦琼,怎么区分?谁就敢肯定派克、方达、盖博等人的演技就就一定比现在的克鲁斯、达斯汀·霍夫曼等人高?怎么个高法?在我看来,以前演员那种生硬的对白是非常有失真实的。。

就以电影举例,关于诺曼底登陆的最有名的两部奥斯卡影片——《最长一日》和《大兵瑞恩》,分别属于新老作品,按照怀旧派的说法,《最长一日》应该是最有感染力的,但我们都知道,仅就奥马哈滩头一段刻画,《最长一日》是远远不及《大兵》,无数参加过当年战斗的老兵说,《大兵》那段是最接近于真实的。

《泰坦尼克》,历史上以这段故事拍摄的电影不在少数,那么有哪部片子能赶得上这部的艺术价值呢?

不要让怀旧模糊了标准。
最后编辑lzyyj
TOP
4#

hyao 在 2007-3-4 22:47:20 发表的内容

您注意我的观点单声道好于立体声的前提是5件乐器以下的室内乐,不包括大乐队和交响乐。就我的实践,5件乐器以下的根本就不需要立体声。如钢琴独奏还有巴赫的大提琴小提琴无伴奏,用单只麦克风拾音,不用加入任何味精,单声轨制版,重放时用单只的全频音箱放声是最完美的方式。单件乐器本来就是点声源,要立体声干吗?多件乐器,只要是不大于5件的,重点在于各件乐器之间的音量平衡,单只麦克风也要好于多只麦克风的。


我注意到了,您是不是觉得您的实践就能代表科学?您知不知道为了探索声音奥秘,世界无数的科学家经历了多少次的实践?现在的声学发展哪一项不是无数次的实践结果?

在您的意识中,是不是单纯的把“立体声”定义为声源范围,我觉得您对“立体声”本身的认识是有偏差的。

立体声是根据双耳效应原理进行录制的,也就是说,我们是用两支耳朵听分辨声源的,我们的两支耳朵其实就是两支拾音器,声音由声源传到左、右耳的时间产生微小的时间差,形成声源的真实位置。这就是人为什么要长两支耳朵的道理。因为一支耳朵不能使我们得到真实的声音,同样,人长两支眼睛,也是为了重叠来得到真实影像。


我们听耳机,如果只使用一支耳朵听单耳机,您会发觉非常的不舒服,如果使用两支听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我们去电影院,如果音箱的摆位稍有差错,我们都能听出来,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双耳效应。如果只摆单声道的音箱,我想这个电影院就不用做生意了。

回到您讲的5支乐器的问题,您的想法非常天真,也很幼稚。以为声源少就不需要左右拾音,这其实根本不在于声源多少的问题,而是在于声音有没有很好的被还原。按照您的逻辑,其实应该讲,只有一件乐器的时候才应该听单声道,如果有第二件乐器,那么你单声道就不能反应两件乐器的位置?除非此二件乐器的位置是重叠的。

但问题在于,即便一件乐器,如果按您的逻辑,为了得到真实感,我们应该用一支耳朵去听,为什么呢,两支耳朵的位置不同,其中相差您一个脑袋的距离,这样是不是不完美了呢,所以,我建议您以后听单声道,不仅要只用一支音箱,而且只能用一只耳朵。

祝您得到您的快乐。
最后编辑lzyyj
TOP
5#

我们来看看后面这几个发言:

1,音乐感染力是现代的高级音箱、发烧录音所不可比拟的

老录音的“音乐感染”当然是“现代的高级音箱”无法比拟的,一个是音响一个是录音,怎么能比到一块去?

2,录音师大部分都是阴差阳错当上的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勃拉姆斯是谁

这事您是怎么知道的?我想请教,您见过几个录音师,您就敢用“大部分”来概括?您真不是一般人物。

3,个人以为古典的乐趣尽在这些老录音里,补充一点,本人基本不听交响,只听提琴、钢琴和室内乐。

您基本不听交响,就知道古典的乐趣,您也是神仙,莫非“提琴、钢琴和室内乐”就是古典的全部内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