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为什么好多人放不好DG的唱片?
原帖由 dragonboy 于 2008-10-2 14:43:00 发表 兄的意见我反对。 录音是以还原演奏家的艺术表现力为首要目的。所以协奏区的独奏部分都会加强,想想看如果不做加强的话,穆特的琴声是不是就淹没在乐队之中了呢?那我们还听什么?这样的录音可以视为艺术的加工。 举个例子,你听现场,什么时候感觉到过小提琴弓弦摩擦的声音?而这些在唱片里面都听的到,这是因为麦克风录音的时候就摆在她身体边。作为普通观众,要凑到演奏家边上听,恐怕不能吧? |
朋友可能误解了,我说了,对单件乐器作加工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唱片已经对于现场有损耗,器材再一次损耗,所以必须要对有些地方加工,听起来才有意思,否则太乏味,注意,不是因为现场太乏味,是因为我们的载体和器材无法还原现场。
这样的录音可以视为艺术的加工。这句话我部分认同。
但是为了过瘾就过分夸张乐器的细节,加了超级放大镜,就显得品位不高了。穆特4D是一个很好的例子,(Wadia的低端器材也有这个倾向)—— 细节很多,动态惊人,乐器比例失调、结像过大。初听我也觉得很过瘾。但是永远不会把它作为一张录音的经典之作,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一个反面教材。
DG真正被人诟病的并不是近几年的录音,或者是4D,而是70-90年代,也就是卡拉扬时代的录音。总体而言,相对其他一些出色的古典厂牌来说,听感上稍嫌僵硬粗粝,缺乏灵气,更谈不上自然润泽。但是DG永远是古典厂牌令人尊敬的一员,因为他的内容,他的明星,他在唱片曲目上不断开拓的成就。但是单论录音,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