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力甲类石后:恶念缠身,风云再起! [复制链接]

查看: 202583|回复: 869
1#

在哪里买的元件?
分享 转发
TOP
2#

卖油翁1 在 2006-10-27 12:13:18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10270353042331.jpg[/upload]



原理图的缺点[大讨论]


笔者随便就找到了这块板的原理图。这是一个成熟而经典的晶体管放大电路,老实说,只要元件和工艺过关,声音已经非常不错了。然而发烧无止境,笔者乃要继续改进改进:

第一级的组态是非常经典的,由小功率场效应管和晶体管组成差分互补的渥尔漫电路,互为负载,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允许较大的静态电流、过载能力强、输出阻抗低、线性范围宽、频率响应好的优点,笔者计划在每一组渥尔漫电路中加接1个三极管和1个电阻,以期减少结电容,进一步降低失真。

第二级是简洁的互补共射放大电路,原理图和板上均采用中功率管,据说是为了改善力度而定的。这一级如要改进,可改成共射共基串拉的渥尔漫电路,甚至按改进第一级的方法加接管子和电阻,这样,在理论上各项指标要改善良多。但考虑到这是后级功放,处在整个放大环节的倒数第三级,对频响的要求已经降低,如果要考虑速度和力度,上述改善方法不一定好。因此,这是个两难选择!必须要注意的是,原理图设计本级的静态电流太小了,设第一级每臂静态电流1.8mA,在1.5k电阻上的压降为2.7v,减去第二级管子的射极压降0.6v,得2.1v,落在430欧电阻上的电流不足5mA,远远达不到要求,况且还用中功率管呢!在这里笔者用220欧电阻代替,设计静态电流为10mA,比原来高一倍。

第三级设计采用东芝中功率管作推动放大,静态电流设计得太小了,粗略估计在10mA左右,达不到纯甲状态,存在交越失真。此级用晶体管,还会导致向电压放大级索取的电流过大,不利于第一二级的稳定,也不利于阻抗匹配,听起来力感不足。所以,本级笔者计划用日立的场效应中功率管代替,静态电流调到60mA,R17、R18由150欧减少到15欧(后面第四级用晶体管),其优点在于:采用压控元件减少向前端索取的电流,加大本级电流使之处在纯甲状态,提供足够的驱动电流给输入级,音色变得温暖有力。

第四级原来是场效应大功率管,本例改为晶体管,意在改善声音清晰度和控制力,其存在的交越失真通过加大电流、改善电源供应、采用补品电容等各种方法去解决,在实作和使用过程中,笔者以前做过类似的后级机子,在很大音量下也没有发生明显失真。理论上,第三、四级属电流放大级,电流放大级的组态有几种,最差的是两级双极型晶体管放大,放大倍数不足、声音干硬,改善方法有三级双极型晶体管放大、双性型晶体管推动场效应管放大、场效应管推动双极型晶体管放大及混合式的三级放大。本例采用场效应管推动双极型晶体管放大的方式,以达到简洁、有力的目的。原设计的方式也不差,是采用双性型晶体管推动场效应管放大的方式,如果调大推动级电流,输出级用更多的场效应大功率管并联放大,效果也不差的。

以上思路,请松香味、开心果、老哥、龙游等各路高手批评指正!




既然点到名就说说
此机增益=1?或是漏了Rf?
反馈回路中的1M电阻,可能没有更好,否则容易在高频快到-3dB时有个不小的峰。
TOP
3#

另,那些小电容的取值可能有问题。
TOP
4#

卖油翁1 在 2006-10-28 10:01:37 发表的内容



宽频工作

宽频工作的优点多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提高放大器的转换速率。这里涉及的是放大管子的带宽和输入信号的带宽。放大管子要选择频带较宽的品种,小功率管一般不低于300mHz,中功率管一般不低于200mHz,大功率管一般不低于50mHz。另一个问题就是对输入信号的剪载了,图中R1与C1组成低通滤波器,分频点为:f=1000/2πRC≈160/RC,图中R=0.91kΩ,c=0.00022uF,计算出f≈800kHz。在一般的电路中,保留800kHz以下的信号已经非常不错了,这是厂机鲜见的,我只见过ARC的一台前级标称频响至500kHz。本例继续提高要求,要求达到1mHz以上,故取R1为560Ω,C1不变,为220pF,f=1.23mHz.





有具体指标,关注
TOP
5#

卖油翁1 在 2006-11-1 16:16:29 发表的内容


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继续上图:

[upload=jpg]Upload/20061111615556537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111616107535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1116162670489.jpg[/upload]



卖油翁1 在 2006-10-28 10:01:37 发表的内容


宽频工作

宽频工作的优点多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提高放大器的转换速率。这里涉及的是放大管子的带宽和输入信号的带宽。放大管子要选择频带较宽的品种,小功率管一般不低于300mHz,中功率管一般不低于200mHz,大功率管一般不低于50mHz,使电路不易自激,可以减少或去掉滞后电容,为降低TIM失真创造条件。另一个问题就是对输入信号的剪载了,图中R1与C1组成低通滤波器,分频点为:f=1000/2πRC≈160/RC,图中R=0.91kΩ,c=0.00022uF,计算出f≈800kHz。在一般的电路中,保留800kHz以下的信号已经非常不错了,这是厂机鲜见的,我只见过ARC的一台前级标称频响至500kHz。本例继续提高要求,要求达到1mHz以上,故取R1为560Ω,C1不变,为220pF,f=1.23mHz.




理论上这电路不能达到1mHz以上,实践可以吗?
等待ing
TOP
6#

串联的响应速度不如并联的
TOP
7#

松香味 在 2006-11-3 1:00:32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在 2006-11-3 0:25:44 发表的内容

laovo 在 2006-11-2 19:51:57 发表的内容
多管并联的机器?管子的配对是一个大问题!搞不好声音会变粗。曾经购买过xx音响公司的配对管,声称是2~3%的误差,买回家用特性曲线仪在多个工作点测量,靠!同极性的管子就误差非常大,更不要说N管和P管、结电容上的配对了。


zyh 在 2006-11-2 20:16:13 发表的内容

严重同意!
所以我一直认为业余diy只能是重在过程、乐在过程。以前我也很喜欢这样的过程。

呵呵,但愿哪天进口器材的广告是:本万元级别器材可以和中国5000元土炮当场PK:)


很多书及一些论坛上介绍名器的时候都提到管子配对的问题,也相信严格配对的论断,在diy的过程中也尽量这么做。不过同时也发现配对的问题并不那么重要。

最近修了一台乐林后级(8对管并联),随意抽出一对测试,结果发现“名器里的管子是严格配对的”是一个谎言,它们的相对误差竟然高达50%。我KAO

事实上名器卖得那么贵,总该找些理由来搪塞搪塞吧。

开心果兄,我虽然没有经手修这台乐林后级,也不知道有问题的是那个声道?(曾经告诉过我,但是记不清楚了)但是我知道这台乐林后级其中的一个声道是在买二手前就换过(一个声道的)所有功率管的(我和小M都看过),如果在这个更换过功率管的声道上抽出一对测试,这个测试结果就不奇怪了。
A类机器功率管配对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名器里的管子是严格配对的”——这应该不用怀疑。


NPN和PNP管Ic-Vce图中的斜率都不同怎么非常严格配对呢?
能做出“名器”是全靠元件吗?
TOP
8#

骗不骗人也不好说
[upload=jpg]Upload/20061162022840849.jpg[/upload]
TOP
9#

http://www.eicsemi.com/datasheet/RBV50.PDF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