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音乐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最近,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到深圳演唱,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品。感觉我更喜欢这个法国合唱团,胜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一首优美的歌曲,成就一部电影,甚至成就了一个合唱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以前在香港看到过这个电影的原声,当时没太注意。现在很想收藏一张,虽然已经听很多次了。


多说一句,“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有一点被滥用了。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8/29 0:25: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我之所以感觉“上帝发笑”一句有一点滥用,只因为人总要思考。既然如此,就不要去管上帝是哭还是笑了。
我觉得,不管是深是浅,只要思考总是好的,至少比陷在一些铁圈细节中更有意义。
当然,思考得太玄乎,太不可知也不好。比方谈巴赫,动则大而化之一个“上帝”了事,似乎这是谈巴赫的最高境界,人人都迫不及待来到终极状态,以表示自己不再肤浅。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思考问题的好方式。
言之有物,像万兄一样,一点思考,也说一点自己的经历,瞬间的体验,哪怕有一点“文艺”,只要是真情实意。
TOP
3#

原帖由 垂钓 于 2009-8-4 23:43:00 发表
                   回老万、和砍柴兄。俺很久没灌水了,今天喝了点酒多说几句。关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来用在音乐上,特别是古典音乐上,连我这种嬉皮笑脸惯了的也不得不多几句。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思考,俺觉得“音乐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比“音乐到底应该是什么”重要的多,不然走火入魔者众。。。。。。。。。。。。


音乐给自己带来什么当然是一个比音乐到底是什么更有直接意义的问题。当然话说回来,音乐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之下,一样可以有音乐给我什么的回答。万众兄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很遗憾,文艺青年在现在几乎成了贬义,不过我对之还是敬畏和尊重的,人 再物质也不能没有一点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根音乐有关的。我想垂钓兄骨子里还是一个这样的人,只是都里皮笑脸惯了,如在下我也是如此。),因此我很理解万众兄的问题。

靠,我怎么把问题说得那么严肃?想删掉又觉得可惜,打字是体力活,还是发出来吧。
TOP
4#

关于圣马可童声合唱团的音乐会,我写了一点文字,贴出来凑热闹。文字被别人删减过。


7月29日和30日晚,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的合唱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进行。5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因为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而在一夜之间获得世界性声誉,过去名不见经传,不是因为他们唱得不好;如今闻名天下,说明机会总是落到有准备者手中。一部成功作品可以让很多人一起成功,然后带动一个产业,《放牛班的春天》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这个成立于1986年的小合唱团,由大约30个年龄在10岁到15岁之间的学生组成。这些孩子有多稚气?一个小插曲或许能说明问题:在29日演出的上半场,一个小队员因为在上半场的演出期间小动作太多,中场休息时被指挥罚在后台坐着,下半场不给登场。

  当晚的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部主要作品,还有一些古典名曲或者改编过的古典、流行音乐作品,以法国作品为主。上半场演唱的作品虽然分成古典和流行两部分,但彼此之间区别不大。比如被列为流行作品的《伊莎贝尔》就是赫曼根据法国作曲家弗雷的《帕凡舞曲》改编的歌曲,而列为古典作品的另一位法国作曲家弗朗克的《天使之粮》,几乎跟流行作品一样流行。

  圣马可合唱团的演唱与来自维也纳的几个合唱团尤其是布鲁克纳童声合唱团风格相差很大。如果说布鲁克纳合唱团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前巴罗克时代的发声技巧,听起来“口音”很浓重,那么圣马可合唱团的特点就是自然率真。在我看过的童声合唱演唱会中,我觉得这一场是最好的。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合唱作品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好,两首主要作品的写作,有很深厚的西方音乐传统素养,比如《眺望你的路途》,不难发现巴赫复调音乐的影子,《回忆》有更久远的牧歌时代合唱作品的特点。但这两首作品还有非常浓厚的时代色彩,可以看到“传统”与“创造”的水乳交融。此外,《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也能在题材的选择与叙述的方式上给我们一点启示。它讲述的是一个不得志的助教和一群野孩子的生活,一个发生在法国小学校的小故事,以一个细小的角度,表现了一种感人的情感。而我们的作品似乎对一些创作的基本问题理解还有偏差,空洞的、犬儒式的作品随处可见。有一些剧据说获奖无数,就是迟迟不见走上舞台。获奖固然不错,但市场才是检验作品质量的最终和最有价值的方式。
TOP
5#

是不能强求一致,也不可能一致。我的观点也属于言论自由范畴的个人观点而已。
TOP
6#

贾马斯乌?
勇斗意大利博士生的那位?
TOP
7#

一些市侩嘴脸往往把一些不好的东西都往美好的东西身上涂抹,以便掩盖其鄙俗。就像某些海底怪物,把水搞混,好掩盖自己。

幸好,这些其实比“文艺青年”要酸得多的言论连一家之言都算不上,充其量是风言风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