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阿劳的<夜曲>你喜欢吗?
看了几位仁兄的高见,放弃只潜水,不发言的习惯(这个习惯比较容易挨板砖),也说两句。
音乐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仍为大家传唱不已的作品,就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自己个人的“意境”,音乐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和处理,就像各位看客,如果每位论坛里的仁兄都会弹钢琴,每个人因为自己生活阅历的不同,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演绎方法。这个不能强求,也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个人很喜欢ARRAU的这个版本,我还记得最初买是在1987-88年,具体不记得了,在上海的老西门的东企唱片公司(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爱乐者记得那个地方),我只记得我把我戴的手表押在那里,让店员帮我保留那唯一的一套(那是我这个中学生身上最值钱的东西了),让我有半个小时回家问父母借钱。所以ARRAU的版本有我那个年级疯狂喜欢音乐的记忆,所以我个人多喜欢一点。
从客观上讲,听过很多夜曲的演绎,RUBINSTEIN的,霍洛维茨的一些个别曲目,皮尔斯的,还有哈拉谢维茨(1955年肖邦钢琴节冠军,傅聪那年是第三名和妈祖卡特别奖)的全集,bunin的版本都听了,怎么说呢,如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无疑鲁宾斯坦和哈拉谢维茨的版本是符合我们的传统意义上的肖邦的,诗意,浪漫,甚至鲁宾斯坦的版本还能清晰的听到波兰舞曲的节奏和处理。但是ARRAU带给我们什么?很多地方你能清晰的听到他粗重的呼吸,而且你会觉得速度出奇的慢(如果你听惯鲁宾斯坦的版本的话),但是我的意见是你能从ARRAU中听到更多的内心的平静,那是一个70多岁老人的平静,心静如水(但是下面有很多暗流汹涌),平静中,黑夜的浪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表达,缓慢,宁静,平静的外表下的激动,抒情,更多的诗意,这种夜曲的表达反而倒更符合我的心情。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就像上面的一位仁兄说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莎士比亚,我们把这些话拓展到所有的艺术领域,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心中的Chopin,世界之所以存在的所有意义,就在于他的丰富多彩。艺术作品如是,人生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