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0-12-11 18:29:00 发表 今天非常热闹啊,来了不少烧友,大家在一起鉴赏凌先生的这套作品组合,先看看,再听听,再谈谈,在一起交流讨论感觉很有益。期间WM兄也来听了,还专门听了小丫的15”小蜂巢号角大箱,因为WM兄自己用的也是16”的TAD2402。 聆听凌总的这套作品组合,找不到任何的丝毫的音响声,有的只是音乐的感动和艺术的美感。这是在以前任何系统上都没有过的纯音乐的美感。 聆听这套作品组合,能让人读懂音乐的真谛,感知作 |
周六下午慕名专程到小丫兄那里听了一会。带去了三张CD试听,分别是《童丽-君再来II》,雨果〈梁祝黄河〉,DG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的〈芭蕾组曲〉。
和新德克的量产功放相比,更喜欢一二号前后级的复古设计,特别每边两对巨大的MALLOY耦合电容非常醒目。
其间分别听了这套前后级推提琴箱和小丫使用JBL单元制作的15寸号角箱(JBL175+小蜂巢和JBL15寸低音单元),音源是新德克20周年转盘和解码。
由于采用了一些古董元件,感觉一二号前后级声音自然流畅,带有古董器材的一些风格,虽未用胆,但带有胆机的细致委婉,不刻意强调解析力,动态,两端延伸等HIFI元素,但感觉80W的功率在小丫10几平方的听音室推上面两对箱子已经够力。
由于不同的单元和箱体设计,在相同的前端推动下两对箱子表现出了不同的声音风格,提琴箱的声音更快速紧凑些,号角箱更自然宽松些。由于自己使用的也是15寸低音的号角,因此更喜欢小丫号角的声音,虽然速度相对提琴箱慢一些,但大口径号角的自然宽松,淳朴厚润的感觉让我听的很放松,而提琴箱则有一些紧张的压迫感。在这样的搭配下,总体感觉小丫号角箱的总体素质高出提琴箱。
说到这对提琴箱,在不同的场合听过多次,分别是在胡敏强家用新德克300B单端合并初听,第二次听(箱子改进后),在许老师家用新德克KT88推挽分体前后级,以及周六在小丫听音室用一二号前后级听,总体感觉最好的是在胡敏强家听改进后的一次,单端300B虽然在低频和动态方面有些局限,但音乐感和歌者的情感表达最为真挚动听,一二号前后级推的表现更全面些,但和单端300B相比在音乐的灵动和神采方面还是有所不如。
另外个人对提琴箱的设计并不完全认同(虽然我相信凌总在设计这对箱子时是经过了周密的思考),首先宽面板,窄进深的箱体和现代音箱的普遍采用的设计方式似乎背道而驰,在实际听音中感觉离箱感欠佳,音场定位和结像比较模糊,这个箱子未采用任何吸音材料,加之箱体材料强度不够,导致大动态时有比较严重的箱声,影响了声音的清晰度和低频的层次。提琴箱由于所采用的单元频宽比较有限,听感非常类似于全频箱不强调高低两端,而突出中频的风格,在合理搭配下可以比较轻松的听音乐,但如果是追求全面的音响性和音乐性的表现,个人感觉这对箱子并不适合。
另外从我有限几次的听感,我没有在提琴箱上听到如何高贵的气质,这对箱子的声音似乎有些直来直去,缺少足够的余韵和泛音,无法安静和仔细的品尝所重放的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内容,虽然速度听起来比较快,但声音中始终带有些须紧张和压力的感觉。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实际听音感受,也许有所偏颇,更不全面,如果和其他烧友的感受有相左之处,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