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玩双功放有效果吗? [复制链接]

查看: 16062|回复: 79
1#

绝对比一台功放推的好,不过100W的KT88后级不便宜啊!
分享 转发
TOP
2#

俺唯一的一次双功放经验就是,朋友以前用艺术家的NO8+9前后级,后来上了宝贝三号落地箱,推不动。因为前级是双输出,就又上了一台NO8(105W*2)果真的有很大的提升。

莱卡图例就是 NO。8的后级。
最后编辑拖拉机
TOP
3#

双功放(Bi-amp)的思索与实战
黄  欣  


--------------------------------------------------------------------------------

双功放的玩法,多年前曾流行过一阵,我也在玩卓丽Hiper1MKⅡ时也体会过它的好处,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市面上推广开来,加上一些著名品牌的音箱并没有提供双线分音的喇叭接线柱,使Bi-amp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有些朋友在玩可双线分音的音箱时,另外采用了玩跳线的形式,当然谈不上双功放驱动了。因为要玩Bi-amp就一定要音箱可玩Bi-wire的前提,因此在进入Bi-amp的主题前,我想还是先谈谈Bi-wire双线分音。

音箱双线分音(Bi-Wire)是前提

与Bi-wire紧密相连的就是音箱内分音器的设计。在只提供一组喇叭接线柱的单线连接形式的分音器里,我们能看到高低音单元的参考地电位是在互相连接的短路片的负端上,通过2.5 米至3米长的喇叭线,然后到功放输出端子的负端,这里通常是功放取得负反馈讯号的参考点。由于距离相对较长,而喇叭线又不可能阻抗为零,因此这两个参考点其实有差异,即是有相对电位差。另外在喇叭端子上的公共接地点上,高音和低音单元都把这里作为参考点,但这条地线里流动的却包含各种滤波电流的回流,也就是说,高音单元会从参考点上捡拾到低音单元所滤除的高频讯号的部分成份,而低音单元也会捡拾到高音单元所滤除的低频讯号,这就给音效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Bi-wire设计,就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种参考点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借分开独立的地线将参考点建立在功放输出端的负端上,理论上讲,这种方式应会带来相当大的音质改进,而这就是双线分音设计的出发点。

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有朋友感觉提升不大,这也与分音器的设计息息相关,如果分音器质量不佳,内部本身的电磁干扰就很严重,当然只是借设置独立地线的双线方法所无法解决的了。分音器作为音箱的心脏命脉与各单元的控制中心,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分频而已,两只或更多喇叭的完美衔接也是通过它来完成,因此设计精巧,具有高完成度的分音器也是非常难得的,里面也包含着设计者的校声经验,难以学到的Know How等等在其中。高水准的分音器是很难得的,常常只是在各喇叭厂家的旗舰产品上,我们才能见到完成度最高的分音器制作,像Thiel、Jmlab等的顶级箱,一般就只提供一组喇叭端子,但在中级产品上,现在大多也设双线分音的接法,我觉得实际上就是限于研发、成本因素及在分音器上的妥协,让用家通过Bi-wire及Bi-amp的机会,进一步将音箱的潜力发挥出来。

双功放的三种玩法

在Bi-wire增进了音效的前提下,使用Bi-amp更将单元与功放的关系简单化了,在双功放驱动的世界里,高低音单元各自有单独的功放驱动,这意味着功放的电源供应有了更充足的保证,分频后的各音路之间的干扰更少,负反馈讯号的成分也比较单纯,这些都会给音效的提高带来重要的影响。Bi-amp的玩法,除开可桥接为单声道的机种外,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种。第一,就是以一部前级输出两组讯号给两部后级,一部后级推一对音箱的两只高音,另一部后级推一对音箱的两只低音,这也是最普遍的玩法,在后文中我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双功放配置中,就是这种玩法。而第二种玩法,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们知道,在第一种玩法中,流过两台后级输出端的仍然是全频的讯号,然后再通过分音器分割消耗,放大全频讯号对功放来说仍是一个负担,那么在留用音箱分音器的前提下,有人就想出预先设计出一个配合推高音功放的高通滤波装置,以及配合推低音功放的低通滤波装置,这样先行将前级送来的讯号分割,再送到后级里放大,最后推动音箱,音箱里的分音器照样起分频作用,那么对后级来讲,放大的是已分频后的讯号,频段范围窄了很多,功放的负担进一步减少,效率得到提高,不过这种玩法对玩家动手能力与听音经验的要求也比较高,算是介于电子分音与Bi-amp之间的一种折衷形式。最后一种,则是纯粹的主动式电子分音,这就要求用家要开箱去掉原厂分音器,并要求有高水准的电子分音器配合,并对音箱所用喇叭单元的特性相当熟悉,从理论上讲,这种Bi-amp的方式是最彻底效率最高,也是音效提高更为明显的,但实际上也是运用最为困难的,除非是使用像Linn等预先考虑了电子分音玩法接口的音箱,如果没有专用音频测试仪器在手,一般的箱子尝试的难度就相当大了,不易推广。

传统双功放玩法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所以从上面说述的三种Bi-amp玩法来看,最实际也最容易采用的就是第一种传统双功放配置,当然,虽然这种玩法是最简单的,但是对所用的器材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所用的前级要有两组输出,或使用一部带前级输出的合并机与一部纯后级也行,像Arcam等以前提倡的就是这种方式,以合并机推高音,后级推低音,但这种方式只适合于同厂牌的合并机与后级,因为使用两部功放分别推高低音的话会涉及到音域平衡与相移的问题,厂家的配置已经将前级的两组输出阻抗与两部后级的输入阻抗与增益做一致了,一般不会产生音域不平衡的现象,但是如果你想换一部另外的纯后级的话,假使这部后级的输入阻抗太高或太低,与另一部功放相差太大的话,就可能音域失衡,需要通过另外的手段调整。因此,使用一部合并机兼作前级玩Bi-amp,不使用同厂牌的后级,就一定要用带音量控制功能的后级来配合,这样才能取得音域平衡的听感。一般晶体管机的输入阻抗是47KΩ,胆机的输入阻抗在100KΩ或更高,只要不是太低(低于10KΩ或5KΩ),都可以通过音量调整来与合并机达到音域平衡的效果。

与之相近的就是调整高低音的相对量感,使音域有平衡与和谐的听感。实际做起来也不麻烦,因为合并机的前级输出电压也受到音量旋扭控制的,当增大或减小合并机音量时,外接的功放音量也会作相应变化,即是说,当你利用测试唱片将另一部功放的音量平衡点找到以后,那么就不必再去动它了,聆听时只要通过合并机的音量旋扭可同时控制两部功放的音量输出,而在整个旋动控制范围内音域都是平衡的,以后只动合并机的音量旋扭就行了,操作也是非常简便的。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两部功放的输出相位问题,这实际是指功放内部的增益放大级数,如果一部增益级数是偶数倍,另一部是奇数倍的话,那么按照平常的喇叭接线法就会出现高音与低音讯号反相的情况,有条件的话最好使用示波器来观察,或者利用一些录有正相或反相测试讯号的碟片来判断,如果有一部反相的话将喇叭接线正负端对调就行了。

我的实战心得

前段时间针对我目前手中音乐之旅ECI-2推城堡Inversion 15音箱的组合,进行了多种双功放搭配的实验,音乐之旅ECI-2负载8Ω时为2X50W,2Ω时功率输出功率达到150W,最大电流可达到45A,典型的大电流设计。其前级部份的水准也不俗,因此考虑用它来推城堡Inversion 15上6英寸碳纤维低音单元,另找一部功放来推高音。那么实际搭配了多款功放,晶体管机方面有原来的QED A270,还有安桥的9911,胆机方面有单端设计的300B与2A3,以及6V6等机型,从实试听音的结果来看,晶体管机推高音不太符合我的口味,虽说比单用音乐之旅ECI-2推动还是有改善,但相比起胆机那种柔润细腻的高频风貌,晶体管机显得稍偏硬与干,与胆机有一定的差距。而在这几款胆机之中,表现最为优异的是300B,6V6的声音不够宽松,而2A3的功率太小了,3W的输出针对95dB或100dB以上的号角与全频喇叭是绝配,但推普通分频箱仍然吃力,哪怕只推球顶高音,也有力不从心之感,7W输出的300B就从容自在得多,推动Inversion 15的高音轻松自如,出来的是一种既飘逸又润泽,感情细腻丰富的味道,与音乐之旅ECI-2有着相得益彰的互补功效,因此成为了我目前Bi-amp搭配的主力。

与音乐之旅ECI-2单独推动Inversion 15相比,Bi-amp的提升可谓是全面性的,自玩上双功放后前来聆听的朋友有很多,经过现场比较后大家的印象还是很一致的,都认为在我这套系统上得到的效果提升是非常正面的。总体而言,Bi-amp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低频的控制力明显增强,低频收得结实干净,此时如鼓等乐器的结像明晰,细节更为丰富,得到的是一种有弹性、有力度兼具分析力与量感的低频表现。300B推动高频,体现出来的那种水分润泽,温暖醇和的声底也是晶体机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高频泛音的重播,每个音符都像拖了一条诱人的小尾巴,使音乐的表情愈加动人。而在中频段,此时体现出来的细节更多声音更圆润,使感染力也大为增强。

许多人曾对Bi-amp采用不同的功放表示过在音色与速度感等方面能否融合的疑惑,那么从我的实验来看,基本上是哪部功放推高音,整体就体现出哪部功放的音色,所以音色应该较多的是由推高音的功放来决定的,说明频率越低,对音色的影响就越小,但中低音域对音效的浓郁与厚重感起重要的作用,这客观上也为我们选配不同功放,调出自己喜爱的系统音色提供了方便。至于两台功放的风格能否融合问题,玩家的确要用心搭配,关键是选好推高音与低音的功放,一般来讲用对低频先天控制力强的晶体管体推低音,胆机或音色细致柔美的晶体机型推高音的话是容易获得和谐平衡的听感的,在某些搭配不当的组合中,的确会让人察觉出音域失衡,但只要搭配得法,采用不同品牌功放甚至胆机与晶体机的混血双功放玩法,我相信是不会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的。
TOP
4#

雅骏双功放推卓丽一仔实测报告
◎ 潘志强

  本测试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双功放玩法果然好,其推动力和音场营造都令人耳目一新,雅骏双功放值得推荐;二是优质低效小音箱,要动用大功率功放去推才好。

  上次在音响店听“金嗓子”C250+P350前后级功放推“卓丽贵族一号”后很是难忘。说真的,这套C250+P350在“金嗓子”家族中也算不了什么,但一套也要六万多人民币,让人只有“望机兴叹”。
  “雅骏“的Alpha9+Alpha9P双功放近期热销,据杂志和发烧友反馈来的消息都说不错,试它一回又如何?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经理时,他一摇头:难啊!可能推不动吧!--卓丽一仔出名的大食难伺候,难推程度不在ATC和Dynaudio之下,恐怕……,但主意已定,以我的脾气,好歹也要试一试。
  于是我抱来了Alpha9和Alpha9P,换下了C250和P350。这两台英国机和“金嗓子”相比,重量轻得不在一个量级。虽然新近改成了流线机身,但和金碧辉煌的“金嗓子”相比,仍显得太质朴。
  按照书上的介绍,我们很快把线路连结好了:Alpha9的“前级输出”通过“爱索丝”讯号线接至Alpha9P的“后级输入”,用Alpha9推高音,Alpha9P推低音,这样,两台功放就有了相当于一台前级加两台后级的功能。这样从“双线分音”发展而来的“双功放”驱动,理论上有着更理想的音场定位和平衡度,喇叭线用“古河”线,CD组合是TEAC的D700+P700,讯号线仍用“爱索线”。
  一阵忙乎后,随手放入一张维瓦尔第的小协《四季》,音量只到11点,卓丽就撑开了一个不小的音场,展现出了一片鸟语花香的春天,小提琴明亮圆滑,弦乐群奏颇有厚度,动态响应快速,初听这一段,居然与“金嗓子”差别不大。
  开始以为Alpha 9要开过12点才够音压,现在看来我实在低估了它。于是赶快换碟,试一试其低频动态与平衡度。
  首先换上的飞鹰的《加州旅店》。曲首那段著名的脚鼓让人兴奋不已,鼓点沉重迅速,而且有着深沉的下潜与丰满的量感,真难以想象是这么一对“弱不禁风”的英国机在推一对小口径大食音箱。吉它清脆,人声厚实,音场宽深度略欠,但定位正确。只是唐·亨利沙哑的喉底变得“年轻”了一点--这或许是“卓丽”的圆滑甜美所致,用“金嗓子”播这一段时也有此感觉,不过人声中气更足、更亮,而“雅骏”就显得柔和温暖暗淡一点。播《天唱》时也有类似感觉,Alpha 9P那并不大的70W功率居然让卓丽高阻尼折环的低音单元运动自如,收放迅速,真让人暗暗吃惊。 汹涌的低频、宽广的空间都显示其驱动力不弱。女声并不太亮丽,却多了几分柔和抒情--雅骏和卓丽都有温暖柔和的声底,两者相配,果然是让人很舒服很惬意的。
  卓丽播人声很甜美,雅骏双功放驱动力平衡度不错,于是又拿了一张雨果的《黄孩子》来试。在播第三首《吹箫人》时,我担心的事发生了,那滚滚而来的超低频过浓过肥,雅骏和卓丽都感到有点吃不消了。虽然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但那有点过了头的低音严重影响了整体的平衡性与速度,如果在小房间内,一定是轰然一团了。重来一遍,我把雅骏Alpha 9面板上的“直通”键关掉,通过“bass"键衰减低音--仍然没有用,看来这一段确实令雅骏失控。不过,能播好这一段的小音箱小功放也不多,雅骏表现如此,也是情理中的事。
  接下来测试的是大动态的交响乐。以前“金嗓子”推“卓丽”,能还原出迫人的气势与宏大的场面,虽然高潮时轮廓有点发朦,但总体表现也很不错。雅骏如何呢?拿“贝五”来试一试吧。在第四乐章里,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和强烈的动态对比显得有些吃力,速度有些跟不上,初听时就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换上《天方夜谈》、《沃尔塔瓦》,同样如此,虽然没有出现功放过载的失真感觉,但速度脱节,音场定位令人不满意,开始不清楚了。虽然“金嗓子”推“卓丽”大爆棚时也有少少愦憾,但那只是轮廓有点模糊,台型依然在;雅骏呢?不仅轮廓发朦,层次也有压缩之感。
  一连爆了几十分钟,雅骏多少有点让人失望。还是试试别的吧。想来也是,要听大动态大爆棚,也不会来买卓丽或雅骏吧。
  接下来测试了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和人声,用了多张CD,终于又让我愁眉舒展了,雅骏播出的小提琴圆滑流畅,中高频解析力和层次感俱佳,乐曲中许多弱音和细节没有漏掉;大提琴丰满厚实,弓毛擦张的粗感虽然没有漏掉,但并不突出,而是变得较甜较滑,这当然与卓丽的圆滑甜美音色有关。如果换上一对中性的监听箱,你会发觉雅骏的分析力是不错的。钢琴的颗粒感与铿锵感不错,但要把音压拧大一点,才不会有动态压缩的感觉。由于低音不乏量感,大钢琴的震撼力也不小。当然,卓丽音箱并不是钢琴的最佳演绎者,在比较之后,你会发觉,如果它的高音清亮明艳一点会更好;但是高音太亮又可能影响人声和弦乐的表现力。
  雅骏推卓丽一仔大爆棚时力不从心,但是对于小编制的爵士乐、室内乐、小品曲、人声等,表现是不错的。音色流畅柔顺,温暖可人,音场并不夸张,定位中规中矩。播蔡琴时的柔情万种、楚楚动人,播爵士乐时的喧闹随俗,播室内乐时的清新雅致,感觉味道相当好,这就是人们说的“浓浓的情调感”吧。
  基本情况已测完,其中有喜有忧:雅骏双功放果然表现出色,虽不能胜任推卓丽一仔一职,但已看出其身手不凡;卓丽一仔果然“大食难推”,要“玩转”它非得多花本钱。
  随后,又用Alpha 8+Alpha 9P作了对比试听。仔细听后,发觉Alpha 9的细节更清晰稳定一点,中高音层次更明亮一点,而且,用Alpha 9时,动态可还原得更大,而Alpha 8就要吃力一点,毕竟两者售价相差千余元。但在表现弦乐、人声、流行乐之类,Alpha 8+Alpha 9P表现不错,这套万元以下的双功放,如果不是冒险来推这种效率极低的小音箱,想必会令人刮目相看了。最后,我们又用Alpha 9单机试推了一下,刚一开声,《加州旅店》的吉它依然清脆,声压也不比双功放低多少,但鼓声一出就发现又软又慢,下面一截低频不翼而飞,单机绝对不够力,早预料到了。
  不知不觉已是一下午。这次试音,不仅摸清了两者底牌,而且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双功放玩法果然甚好,在推动力、音场营造能力上都是令人耳目一新;雅骏双功放值得推荐,当然不是要你用它推这种灵敏度仅81~82dB的音箱;二是优质低效率小音箱一定要动用大功率功放推才行。以前听人说,投资越高,越要重视功放,此言不假。许多设计优异的低效率小音箱果然是口深井,要用力开挖,才能尽享美声妙韵。
TOP
5#



双扩大机调理技巧
陈运双


    “双扩大机疗法”是否真能让您的音响系统起死回生,相信许多读者看完刘总编这篇报导之後己经跃跃欲试,或许您禁不往刘总编三寸不烂之舌的诱惑,早已试过“双扩大机疗法”,并且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番景象;但有些读者可能心中仍有诸多疑问,或执行时遭遇各种问题,正坐困愁城而感到泄气,甚至怀疑刘总编是否言过其实。笔者在此替刘总编背书,“双扩大机疗法”不仅能让表现不佳的音响系统起死回生,也能使原来表现不错的音响系统更上一层楼,如何达成,端赖您调理运用之妙。本文笔者将以技术的观点分析“双扩大机疗法”的益处、如何选用扩大机,以及二部扩大机增益(放大倍数)不同、相位不同或输入阻抗不同时应采用何种辅助措施一并提出说明,以利读者可以灵活运用,使双扩大机疗法成为人人可以享用的平民疗法,而非少数王公贵族的专属品。
    “双扩大机疗法”的基本连接法:由一部具备二组输出讯号的前级扩大机,与二部後级扩大机联结後,分别驱动喇叭的高、中音单体分频网路,以及低音单体分频网路(图为真空管後级驱动高中音分频网路,电晶体扩大机驱动低音单体分频网路)。

双扩大机疗法是调音的进阶手段

    更换电源线、信号线或加垫各种不同形状/材质的脚锥以改善音效,已是现代音响迷不可或缺的调音手段,如果您在此方面己有相当经验与成就,建议您下一个步骤应该试试双扩大机疗法(Bi-amping)的调音进阶手段,只要您详阅刘总编之前的报导,再参考本文的说明,您会发现双扩大机疗法其实跟更换电源线、信号线一样简单。等您领悟双扩大机调理技巧,藉由Bi-amping而得到更好的声音之後,您将体会原来Bi-amping所获得的效益远超过更换一整套线材(增购一台扩大机也许只需花一组线材的钱,但对音质的改善却是全面性的),因为线材是被动原件,而Bi-Amping的扩大机却是主动原件,更换线材就如同更换汽车的轮胎与避震悬吊系统,而更换扩大机却如同汽车加装增压器(Turbocharger)与改造引擎的汽缸(Cylinder)一样,更换轮胎与避震悬吊系统让您觉得更舒适;加装增压器与改造引擎的汽缸(包含燃烧系统)则让您觉得车子的力量更充沛(Powerfull)与加速度性更优越,由于燃烧效率提升致使引擎运转更平稳,故而兼具舒适性的提升。两种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更换线材系节流(降低信号传输的损失),Bi-amping则系开源(二部扩大机分工合作将能量直接送达各喇叭单体),只顾节流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地开源,最聪明的作法就是找一台合适的扩大机而不是最贵的,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驱动不同喇叭单体,因为找一台十项全能(从低频到高频均表现优异)的扩大机必定相当昂贵,况且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Bi-amping可以降低扩大机的失真

    喇叭因内含音圈及分音器,而分音器内又组装有电阻、电容与电感等元件,故喇叭的负载特性极为复杂,不同频率下会呈现不同的阻抗特性,尤其较低频段,由于纸盆振幅比较大,音圈切割磁场後引起极大的反电动势。一般後级扩大机遭遇极低阻抗、电容效应与强大反电动势时,轻者导致扩大机波形扭曲、产生钤振(Ringing)等失真,较严重者使扩大机电路工作不稳定而引起高频振荡,更严重者直接导致扩大机烧毁;这就是为甚麽许多难推的高级喇叭搭配不适当的後级扩大机,会让人觉得高频吵杂尖锐刺耳、声音太乾不够丰润饱满的缘故。有不少高级喇叭为使频率响应平直精准,将分音器电路设计成非常复杂的结构,甚至采用多单体驱动,如此势必对扩大机造成重大负担,必须搭配选用大电流、低输出阻抗以及低负回授量的後级扩大机才足以应付,此种扩大机价格必定昂贵,若实施Bi-amping将可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为甚麽采用二部後级可以达成这种效果?因为复杂的喇叭负载一分为二由两部後级所分担,各别驱动的困难度自然就降低了许多,尤其是最难驱动的低音单体已经由另一部後级负责驱动,由于高/中音与低音分频网路已完全分离,即使该扩大机产生波形扭曲、钤振等失真,也不会再干扰到高/中音造成听觉上的不悦(人耳最敏感的频段是在高/中频段)。後级扩大机受到喇叭负载所引起的失真以高频成分居多,低音单体之前已有低通分频网路,使得大部分失真信号被阻挡在分频网路之外而不会呈现在低音单体上,故低音单体所接收到的失真信号将微乎其微,因此采用二部後级分工合作可以保有纯净无染的高/中频,又可以获得饱满结实的低频段。与低音单体相比,通常高/中音单体比较好驱动,若实施Bi-amping,推高/中音的扩大机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许多小瓦数质感很好的管机就是最佳选择,例如最近流行的300B管机後级扩大机。翻开音响杂志广告,凡是品质性能稍微好一点的後级扩大机,大都要价四、五十万元以上,而且有愈来愈贵的趋势,相信已经不是一般公务人员或年轻音响迷所能负担得起,因此学习DlY是省钱又好玩的方式。唯对于大多数不懂电子的音响迷而言,要进入DlY行列可能有点困难,如果告诉您只要手边有二部後级扩大机而喇叭又具有Bi-wiring端子(喇叭的高/中频段与低频段分频网路是完全独立分开的),再参照本文所述简单的调整技巧,即可达成享受Bi-amping的乐趣,相信您一定愿意尝试看看。

同厂牌同型号的後级Bi-amping

    若手边有二部同一厂牌同型号的後级,而前级扩大机又有两组输出,只要利用两组讯号线将前级的讯号分别送往二部後级即可;若前级只有一组输出,可到电子材料行购买一组一变二的RCA转接头,但此时要特别小心,因为该一变二转接头内部是直接并联的,有极少数後级或不同厂牌的二部後级,若将其输入直接并联有可能引起震荡,要如何判断是否有震荡现象发生?如果有震荡现象通常应该可以从喇叭听到异常噪音,严重者将导致後级扩大机之保险丝烧毁。万一遇到此种情形,还是有解决办法,您可以在其中一部後级的输入端(拆下後级上盖,在输入RCA端子之後与讯号线之间)串上一只10~100欧电阻作为阻尼(Damping)之用即可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如图1-1),如果不想修改後级,也可以在其中一组讯号线之一端加串电阻,即RCA插头在焊接讯号线之前先串一只10~100欧电阻(如图1-2)。有些前级的扩大机虽然已经具备两组输出端子,但内部也是直接并联的,此亦有可能发生震荡现象,除根据上述方法修改後级或讯号线外,也可以在前级扩大机输出端加串电阻(必须拆下前级上盖,在输出讯号线与RCA端子之间加串电阻,如图1-3),同样可以达到消除震荡的目的。

增益调整

    二部後级若增益不同,有下列三种解决办法:一、装一部被动式前级,接在增益比较大的後级扩大机之前,以衰减其输入讯号强度,使二部後级的输出电平一致。所谓被动式前级,仅是利用可变电阻器(VR)装置在金属盒内以形成衰减电路,电阻值必须与该後级之输入阻抗一致或稍低为宜(如图2-1)。二、在後级扩大机内部输入端(RCA插座之後)加装可变电阻器,以衰减输入讯号强度,目的与前者相同,只是将VR责於後级机箱内而已(图2-2)。三、修改後级扩大机内的回授电路,使二部後级的增益一致,此法对一般音响迷稍微困难一点,但对懂得电子电路的DlY族来讲应该是非常简单的方法(如图3-3)。至於是提升其中一部後级的增益,抑或调降另一部後级的增益,则视该二部後级的特性而定。降低回授量以提高扩大机的增益时,通常会有下列状况发生:使声音速度变慢,低频尾韵变长,低频量感稍增但凝聚感会降低,使整个音场变宽一点,但高频的延伸及细致度会变差
一点;反之若增加回授量以降低扩大机的增益时,则声音的走向是相反的,您可以依照上述经验法则予以适当调整,以获致最佳效果。

阻抗匹配

    一部後级的输入阻抗不同是否影响Bi-amping?理论上二部後级的输入阻抗一致是最完美的,然而既要选择喜爱的音色又要考虑输入阻抗一致,可选购搭配的机种就会少很多,故拟在此提供一些辅助办法。一般晶体後级扩大机的输入阻抗大约在10K欧~100K欧左右,但有极少数稀有机种後级之输入阻抗设计成10K欧以下或100K欧以上,然最大多数机种是设计成50K欧左右,只要避开极大值与极小值互相搭配,应该不至于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一般真空管後级扩大机的输入阻抗却高达100K欧以上,因此若要将真空管後级与晶体後级互相搭配Bi-amping,则要特别注意输入阻抗的匹配问题,否则可能无法调整出平衡的声音,甚至导致真空管後级变成哑吧(发不出声音来)。许多音响迷偏爱管机那种迷人的高/中频,若要Bi-amping,高/中频段当然非选用管机不可,而先天上晶体後级扩大机的低频驱动控制能力比一般真空管後级强得多,可以说它与管机最适配了!笔者一位同事於数年前曾经尝试此种搭配方式,但始终未尝成功而耿耿於怀,最近又再度兴起这种念头,希望笔者能提供协助以达成多年的心愿。那位同事原来所用的晶体後级为Linear Acoustic LA l20,经查阅设计电路图,其输入阻抗篇4.7K欧,增益为48倍(一般後级之增益为20~30倍),因此之前他以低输入阻抗高增益的後级,欲与高输入阻抗低增益的真空管後级搭配Bi-amping,虽然当时已另装了一部被动式前级藉以衰减Linear Acoustic後级的增益,但还是无法如愿,据他表示,只听到低频而不闻高/中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下列解决方案:一、修改晶体後级的输入阻抗与增益,使与管机後级一致。由於上述修改会改变扩大机整体的音色,我那位同事希望能保持Linear Acoustic之原味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当管机故障时仍然可以单机驱动喇叭而不影响原有音色,故采取下一个办法处理(如图3-1)。二、另装一部主动式缓冲放大器(Buffer Amp.)藉以驱动并调整晶体後级的输出电平(如图3-2)。

    首先由我设计电路及零件布置图,那位同事自行动手组装,完成之後再由我检查、测试,并协助最後的Bi-amping平衡调整,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成功。完成之後,使得中/低频更饱满,音场更开阔而深邃,高频更柔顺耐听,那位同事也感到非常满意,终于一偿宿愿,最近他正尝试著更换不同厂牌的真空管,享受不同管味的高/中频音色。Bi-amping虽然花费不多,但在玩音响的生涯中又迈进一大步,好像增添了调色盘,让音乐的色彩丰富了起来。缓冲放大器的增益一般设定为一,也可以依实际需要调整,使其增益小於一或大於一,主要在于提供输入及输出阻抗的匹配功能,若在其输入端加装可变电阻器,即兼具调整增益的功能,您若没有能力DlY自己装缓冲放大器,也可另找一部前级取代前述缓冲放大器的功用,不过在还没有充分把握之前,建议最好先向同好借用前级试用一下,待成功满意之後再购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寻找较便宜的二手货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位测试兴调整

    二部後级若相位不一致应如何处理?执行Bi-amping之第一个步骤就是先确认二部後级的相位是否一致,一般扩大机可分为正相放大及反相放大两种,大多数扩大机都是设计成正相放大,除非厂家说明书有特别申明,但为了慎重起见最好还是先确认相位,利用示波器与讯号产生器是既简单又精确的测试方法,有此设备者都应该知道如何测试,故不在此多做说明,若同好或朋友中有此设备者可以委托他们代为测试。另唱片行可以找到许多CD测试唱片,上面录有左右声道、正反相及各种频率等测试讯号,您可以依据唱片上的说明进行相位测试。如果二部後级扩大机中,已知其中一部是正相放大,则可利用下述方法加以判定,首先将左右声道喇叭面对面摆放(注:距离拉近一点效果会比较明显),由二部後级扩大机分别驱动左、右声道喇叭,已知相位之後级驱动左喇叭,另一部则驱动右喇叭,二部後级的输入讯号必须同时从前级的左声道或右声道接过去,也就是说二部後级是输入完全一模一样的讯号,然後选一张最熟悉、低频量比较多的CD唱片播放,如果低音量感正常,表示另一部後级也是正相放大,为慎重起见可以把右喇叭的接线(靠喇叭端)正负反接,反接之後若低音量感变少了,证明刚刚的判断是正确的。相位测试时请记住喇叭正相发声的接线方式(注:反相扩大机的喇叭接线其中一端之极性要反接,通常靠扩大机端的接线固定不变,仅於喇叭端正负对调反接),Bi-amping时就依该接线方式分别接高/中音与低音喇叭就行了。这是不需增加任何装置的最方便接法,您也可以在反相後级扩大机之前加一部反相Buffer Amp.或反相前级,使该反相後级扩大机改变为正相输出,此时所有喇叭线即可照正常方式接线。

平衡调整

    选择大电流、驱动力强的後级推低音喇叭,高/中频比较柔顺、失真比较低的後级推高/中音喇叭,完成Bi-amping接线之後接下来即可进行平衡调整,需准备的工具包括:数位三用电表及CD测试唱片,另外有示波器与讯号产生器的读者更方便,而且可调出更精准的平衡性。前面已经提到过,因为二部後级增益不同所以需加以适当的调整,而调整过程,後级扩大机需有适当的负载,因为轻负载与重负载情况下扩大机的增益略有差异,此时最佳的负载就是所要驱动的喇叭。由于比较耗功率的者就在低音喇叭,而一般低音的分频点都设在500Hz以下,三音路较大型喇叭都设在400Hz以下,所以测试讯号建议选择300Hz左右或更低频率的正弦波。为安全起见,测试前最好将前级关到最小音量,选定测试讯源之後再慢慢提高音量,一面提高音量一面利用数位三用表(交流档)或示波器量测高/中频与低频喇叭端子的电压值。若以测试CD片为讯源,当前级音量旋扭转到正常聆听位置时,测得电压疽大约在1~3伏持之间(4欧姆喇叭),8欧姆喇叭大约在3~6伏特之间,视环境与喇叭的效率而定。若以讯号产生器为讯源,则宜特别小心,刚开始勿将讯号产生器之输出调得太大,以免导致喇叭损伤。调整工作最好能再请一个人帮忙,当前级旋扭调至适当音量之後即固定不变,其中一人调後级的输出电平,另一人则在喇叭端测量电压值。为什麽要在喇叭端测量而不是在後级输出端测量?因为喇叭线具有电阻值,大电流通过时会产生压降而影响调整平衡的准确度,又测量时要交互量测比较高/中音与低音喇叭端子的电压值直到完全一致为止。

後级选择兴功率分配

    解决了扩大机的增益、阻抗与相位匹配问题,音响迷最关心的大概是扩大机的功率选择问题,即驱动高/中频与低频喇叭的後级扩大机,其功率如何比率分配?在此不妨先看看ATC l00A喇叭内部电子分音扩大机之功率分配,ATC 100A系采三音路电子分音,其音箱内部设50、100及200瓦等三组後级扩大机,分别推高、中及低音单体。ATC的中音单体是出了名的难推,甚至比一般低音单体都还难推,因此ATC设计制造时才用100瓦驱动,换成其他单体大概只要50瓦就可椎得很好,故一般Bi-amping假设低音单体用200瓦推,则高/中音单体只要60瓦(真空管机30瓦)就够了;如果遇上比较难推的中音单体或是采用双中音单体者,我想以100瓦(真空管机60瓦)来推应该已经很足够了,以笔者过去的经验,推高/中频的後级“质”比“量”更重要。笔者十几年前曾分别装过Ne1son Pass先生设计的A40(A类40瓦)後级扩大机及Marsha11 Leach先生设计的250瓦双快枪後级扩大机,前者高/中频音色柔美但推力却不足;後者低频驱动力比较好,但高/中频的延伸却不够柔美飘逸,因此分开单机使用都有缺陷。经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的输入阻抗与增益几乎相同(前者输入阻抗为40k,後者为43k;前者增益为24.3倍,後者为24.25倍),于是将此二部後级Bi-amping推Duntech的Crown Prince喇叭,截长补短的结果相当今人满意,遂以此搭配聆赏音乐达好几年之久。A40与双快枪虽然是DIY经典之作,但离笔者理想还是有一段距离,经过数年的研究设计,加上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完成另一部220瓦之大电流後级扩大机,以单机驱动Duntech所得到整体音乐性与音响性的表现足以取代A40与双快枪Bi-amping的效果,虽然维持使用了好几年,但此其间还是念念不忘当时采用Bi-amping让丑小鸭变天鹅的美好经验,于是又试著另外设计一部120瓦大电流低失真後级扩大机,这次特别针对高/中频段的音质进行设计与实验,以便用来推Duntech的高/中频单体,因为高/中频段是人耳最敏感的部分,故深信只要依预设的高标准完成这部後级,要把“天鹅”再蜕变成“天使”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为了实现此种理念因而耗费了许多不眠不休的日子,又为了一一突破诸多技术瓶颈,而翻遍了各类技术手册,绞尽了脑汁,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赐给我天使的歌声,让我的美梦成真!

Bi-amping VS.Alloy&Hybrid

    编写本文期间,一直苦思是否有日常生活上的例子可与Bi-amping之妙相提并论者,以便加深读者的印象,就在本文快完成之际,终于想到“合金”与“混血儿”的现象,特在文未引喻如下。

    不同金属元素混合制成合金(Alloy)之後,其硬度与机械强度均会超越个别金属元素原有的特性,例如:“黄铜”是铜与锌的合金、“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锌与锡都是非常软的金属材料,但制成合金之後,硬度与强度均超越纯铜许多;“K金”是金与铜的合金,市面上钻戒的台架一定是用K金而不采用纯金,因为纯金太软了,纯金虽如此高贵还是需要铜的辅助才能更坚强而且能散发出光芒来!各位家中的菜刀与水果刀也是由合金制成的才不致於用不到几下就钝了;工业界更少不了合金材料,如大家最熟悉的不锈钢是镍与铬的合金,而航空用铝合金、钛合金等均是选用一定比例的不同材料相辅相成制成的合金,才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不同民族通婚所生的混血儿(Hybrid)都比父母更聪明漂亮,此从众所周知的许多演艺界漂亮宝贝与国际间闻人即可获得证实。同理Bi-amping也具有类似功效,即可以隐藏缺陷彰显优点,化腐朽为神奇,明白此理并起而行之,经过细心调理定可同时拥有最喜爱的高/中频与低频,鱼与熊(注:不同厂牌、机种与不同增益、相位的扩大机混合搭配),管石共融(注:真管机与电晶体扩大机混合搭配)的太平盛世,定能缔造音响的桃花源!

结语

    如果您拥有一流的喇叭、一流的听音环境,但始终唱不出美妙的乐声;当您玩遍了所有发烧线材;还是找不到您所喜爱的声音,建议您在换喇叭前一定得试试双扩大机疗法,说不定能带给您全新不一样的惊喜。战场上请求地形地物利用随机应变,玩音响也要能就地取材灵活运用,但愿本文所提Bi-amping调理技巧能帮助您在音响的领域里有更宽广的挥洒空间,您将发现原来可以只花很少的钱,甚或不花一文钱也能让音响系统注入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美好的成果有您贡献的一份心力(Effort),此种喜悦是花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注:
一、下列CD测试唱片可作为Bi-amping调整测试之用:

The Sheffield/XLO Test&Burn-In CD(Sheffield Lab 10041-2-T)

    第2首:相位测试。
    第5首:315Hz讯号。

Stereophile Test CD(STPH 002-2)

    第8首:相位测试。
    第21-31首:200Hz-20Hz Warble Tones。

Stereophife Test CD 2(STPH 004-2)

    第2首:相位测试。
    第16首:200Hz-20Hz Warble Tones。

二、CD测试唱片内所录之粉红噪音讯号(Pink Noise)不适用于本文Bi-amplng扩大机输出电平之调整测试用,因为一般三用电表或数位三用电表之性能无法正确量测粉红噪音之电压价,粉红噪音讯号主要功用是作为频谱分析仪量测调整喇叭摆位与环境特性之用。


摘自《音响论坛》2000年第11期(总第146期)P244-249
TOP
6#

俺的水平实在有限,只能把自己收集的文件提供给您,更深的理论要请其他DX提供了,汗...................

这是陈运双的图,有帮助吗?http://www.operaudio.com.cn/company/operaudio/jiaoliu/sgftu3.htm
TOP
7#

但现在一般的 CD机都是单输出,如何接两台合并机?
用1分2 ,阻抗会变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