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大家好!
和各位烧友比起来我只能算是一个初哥了,我开始发烧是3年前从一台KENWOOD CD随身听开始的,那时刚进入大学,想买一部磁带随身听来学英语,但是当我到商场时,就被柜台上那些外观十分漂亮的CD随身听吸引了,于是学英语抛于脑后,一时冲动下就买了一部KENWOOD DCP-393,750元,它的外观很象飞碟,我十分喜欢。那天还去买了些CD碟,其中就有让我被吸引并深深感动的一张碟:《女巫医》,它是我所听的第一张NEW AGE,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把我的大部分零花钱全都用在买CD上了!由于当时周围有CD随身听的人还较少,自己的CD随身听自然在音质上占了上风,所以没有对硬件上再做要求了,算是自我满足了!由于见识少,当时的欣赏水平仅局限于港台与欧美的流行,还有部分的NEW AGE!就这样浑浑的过了一年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地摊上翻到了一本书,那也是对我很有影响的一本书:1999年第七期的《家电大视野》,上面刊登了一篇介绍德国大名鼎鼎的麦克风,耳机制造商——森海塞尔的文章,看完后我对之佩服的五体投地,于是开始梦想并构思着准备买自己生平的第一副发烧耳机:HD470,因为当时它那820元的价格我还是能接受的!有了梦想就有行动,自己平时很少零花了,买CD的钱也省下来了,但是820元对于一个每月只有400元生活费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我的愿望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实现,期间只有买杂志来满足自己的期盼,但是当时的音响杂志介绍耳机的文章可谓少之又少,所以看看介绍音响的文章也能解解渴,不看则以,一看也就上了贼船,以后每期《家电》必买,还特意汇款去买了一本99年上半年的〈家电〉合订本,于是从中获得了不少的音响知识,不久,《家电》网也开通了,通过上网也能接触到很多关于音响的东东,收益也不少!这样看着音响书,听着随身听,上着家电网,依旧听流行与NEW AGE,又是一年!
到了大3,家里给我的生活费有所增加,自己也积蓄了部分资金,可以开始行动了,此时由于”见多视广“,再加上与网友的交流,早已不满足与HD470水平,该买什么耳机好呢?自己也拿不了主意。恰巧《家电》广告栏刊登了武汉今日电器的一则广告:卖SONY CD60(100元),V200(299元),V600(599元),并把这三副耳机吹的很悬,我自己看了很心动,就汇款买了一副CD60,插在自己的随身听上听,结果音质比原配耳机好了很多,高频细腻,中频醇厚,低频澎湃,这令我万分的激动,这是一个铁的事实,我自己也终于相信好耳机(好器材)能使音乐变得如此动听,从此器材论也在我心中扎了根。于是买书(《视听技术》,《实用影音技术》),上网都变得变本加厉,自己渴望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是没有用的,我开始关注我周围一切素质较高的系统,但是却让我很失望,因为都是些VCD配一些档次很低的音箱。一次去买CD时经过一家CD电,突然听到一串荡气回肠的女声,如此娇柔,如此动听,把女声特有的质感都表现出来了,于是进店仔细观察,原来是一套二手的系统:SONY的cd加上yamaha的功放推一对 美声的音箱,但它的声音是如此的让我满意了,仔细观察四周,原来竟是古典,民乐与发烧的乐园,一冲动就卖血大采购,其中也包括了刚才的那张女声:杨小琳的〈绿蓑衣>。以后,每次买CD必到此处,〈雨果发烧〉1——8,〈阿姐鼓〉,〈央今玛〉,〈禧乐〉,〈1812〉,〈贝〉4,5…………………………都由此处购得。至此自己的对音乐的欣赏方向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厌倦了流行乐………………NEW AGE,民乐,发烧人声,古典变成了最爱。那次以后,自己也找到了接近HI-FI音响的地方:二手音响电。这使我养成了至今一直保留的习惯,上街必逛CD电与二手音响电,又长了很多见识!而后,我在二手音响电购花了250元买了一副SONY V600监听耳机,它使我的硬件又上了一个小台阶,我能通过较低的代价获得了接近HI-FI的声音,同时也有机会在二手音响电听取了大部分的SONY二手耳机,通过对比也知道了不同器材在声音上的差别,这使我的耳朵在对声音的判断上得到了增强。
手好累,待续!